王林峰
生活在荷蘭鹿特丹的白領青年湯米,今年36歲。每天早晨,吃過早餐之后,他騎著自行車去上班。
一天,早飯后湯米和往常一樣騎車去上班時,路過一個很臟的小河,這里的垃圾堆積如山。他向一起去上班的同事抱怨說:“這河邊的垃圾比魚都多!”同事心不在焉地回答:“別多管閑事啦!這里是永遠都掃不干凈的!”湯米是一個很“擰巴”的人,同事的漠不關心,激發(fā)了他的斗志。于是湯米決定每天早起30分鐘,到河邊清理這些垃圾。
第二天,湯米就早起了30分鐘,獨自一人來到小河邊,裝滿一袋垃圾放在自行車的后架上,送到路過的垃圾處理場,然后再去上班。小河邊的垃圾很多,清走一袋垃圾根本看不出多大改變。但是6天后,靠近路邊的一塊空地終于露出了綠色的草地。
湯米很興奮,他將這一細微的變化拍成圖片,發(fā)到了“臉書”社交網(wǎng)站上,網(wǎng)友們都為他點贊。幾天之后,湯米的兩位朋友銳克和馬格也加入了撿垃圾行動中!
這樣,每天他們三人都早起半個小時,騎著自行車,來到河邊,把這些垃圾裝到塑料袋里,扔到它們該去的地方。
有不少走在上班路上的人,看到湯米后都加入了這個行動。兩個月后,河岸附近再也看不到任何垃圾了,取而代之的是綠油油的青草地,還引來不少候鳥在這里安家。
然而故事并沒有結束……湯米的故事在網(wǎng)絡上傳播開了,接著,有人開始清理在荷蘭其他河岸的垃圾了。網(wǎng)友們紛紛說“我們需要更多像湯米這樣的人!”很快,在“臉書”社交網(wǎng)站上,就有2000個人開始響應。許多城市的上班族們開始效仿湯米的行動,每天早起30分鐘,拿著垃圾袋去清理河岸的垃圾。不久這個故事產(chǎn)生了更大的蝴蝶效應,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丹麥,一個叫斯卡根的小鎮(zhèn),鎮(zhèn)民們組織了一個叫“清道夫”的行動小組,利用周末的時間到海岸邊清理垃圾。
在英國,一對每天到森林散步的夫妻,現(xiàn)在都帶著塑料袋出門,將林子里的垃圾撿滿一袋后,再分類扔到垃圾桶里。
在玻利維亞,有人清理了一片草叢里的垃圾,沒想到竟然清理出4袋的廢棄物。
在哥倫比亞,一位小伙子清理著公園里的垃圾,并不斷的向那些丟垃圾的人解釋,告訴他所做的事對環(huán)境的影響。
在土耳其,一個體育老師在休息日領著當?shù)氐膶W生,劃著皮筏艇到河里清理飄浮的垃圾,一條河劃下來,他們一共清理100袋的垃圾。
在西藏察瓦龍鄉(xiāng)、碧土鄉(xiāng),百余名群眾開始清理梅里雪山外轉經(jīng)道,為期12天的清潔行動結束時,共清理殘留垃圾150噸。
到2015年的11月,全球已經(jīng)有八千多人加入了每天花30分鐘清理生活周邊垃圾的行動。
30分鐘的時間,在一個人的生命長河里短暫得微不足道。然而這些人,卻用此一點一點地在改變這個世界。從湯米以及那些無償清掃垃圾的朋友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美德。他們是我們心中不滅的那盞燈,照亮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不管外界如何紛擾,都不因善小而不為。
(郭旺啟摘自《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