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夢霞[浙江財經(jīng)大學,杭州 310018]
?
論前景化視角下的文學翻譯
——基于《德伯家的苔絲》兩個漢譯本的分析
⊙龔夢霞[浙江財經(jīng)大學,杭州310018]
摘要:托馬斯·哈代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他一生作品豐碩,在世界文壇榮享尊位?!兜虏业奶z》(以下簡稱苔絲)作為哈代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思想上、藝術(shù)上最成熟的作品之一,頗受讀者推崇。本文擬從前景化的視角出發(fā),分析《苔絲》兩個譯本中原語與目的語中偏離常規(guī)的現(xiàn)象,以及偏離常規(guī)與意義表達之間的關(guān)系。筆者嘗試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討如何使前景化理論既可以作為認識論,又可以作為方法論進行翻譯研究,同時也希望能發(fā)掘《苔絲》翻譯策略研究的新視角。
關(guān)鍵詞:前景化《苔絲》兩個漢譯本偏離常規(guī)翻譯策略
前景化是文體學的專業(yè)術(shù)語,于20世紀30年代由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提出,經(jīng)過布拉格學派學者穆卡洛夫斯基、雅各布森等人的闡述后,在20世紀60年代又經(jīng)過利奇、韓禮德等語言學家和文體學家的加工與發(fā)展而最終形成。穆卡洛夫斯基認為,前景化具有“一致性和系統(tǒng)化的特征”,簡單來說,被前景化的語言成分之間存在平級之間的一致性及等級之間的系統(tǒng)性。在穆卡洛夫斯基的觀點中,前景化是對常規(guī)的一種具有審美意圖的扭曲,是“對標準語言常規(guī)的變異”,而“對標準語言常規(guī)的扭曲則是詩歌的本質(zhì)所在”。換言之,前景之所以能被稱之為前景,正是因為前景依托的是由標準語言所建構(gòu)的背景的反襯作用。詩學作品中,美學價值正是在這種背景和前景的張力中顯映出來:被聚焦的前景是美的焦點,未被聚焦的背景則是美的襯托。利奇認為,文本之中被前景化的語言成分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前景連貫”,因此“變異不可孤立地去解讀,而應被視為是對一個有意義的模式的建構(gòu)”。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在語言不同層面、不同結(jié)構(gòu)中采用偏離標準語言常規(guī)、扭曲語言表達的方式,用以實現(xiàn)某種審美意圖,而這些具有審美意圖的表達方式因其變異或扭曲而突出于所處的背景之上,故稱為前景。前景的目的就是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被前景化的語言表達方式上去。
《德伯家的苔絲》充分體現(xiàn)了哈代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藝術(shù)特色。作為一代文學巨匠,哈代非凡的語言駕馭能力在小說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為了還原筆下人物的真實語言和生活樣貌,使讀者感到自然清新且具有真實性,哈代常常將大量生活中的語言,包括他本人自創(chuàng)的威塞克斯方言吸納到詩歌和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這一點在《德伯家的苔絲》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穆卡洛夫斯基認為,看一部作品的整體風格,就是看其前景化的一致性和系統(tǒng)性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穩(wěn)定傾向。在《苔絲》中,主人公生活在19世紀英格蘭西南部偏僻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地區(qū),環(huán)境封閉,交流閉塞,遠離塵囂,保持了古風古貌,因而導致該地區(qū)教育落后,文化貧瘠,日常會話中帶有濃重的方言特色,語法錯誤層出,搭配錯誤不窮,表達混亂,給讀者帶來了一定的閱讀障礙。在塑造人物形象和特色時,為了使整部小說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哈代將受過教育的角色如神父、安吉爾、安吉爾的父親與他的弟弟等所說的標準語和行文時使用的流暢舒緩的標準語言建構(gòu)起背景,與沒受過教育的人物如擠奶女工、村民、苔絲的父母親和弟弟妹妹等所說的方言形成強烈的對比,構(gòu)成反襯作用。其文學作品的詩性和美學價值在這種背景與前景的張力中顯示出來。前景中小村居民的粗鄙語言與他們自私自利、目光狹隘、急躁攀附、粗俗貪婪的人物性格具有一致性,且與苔絲遭遇不幸后他們冷漠、刻薄、虛偽的反應,以及苔絲之后成為不公平的道德觀、倫理觀的犧牲品,在暴力和強迫中度過一生的悲慘命運共同構(gòu)建出一種穩(wěn)定而具系統(tǒng)性的主體框架,更加體現(xiàn)出小說中人物社會地位和教育背景的差異,增添生動感和真實感,更好地為劇情發(fā)展和突出主題思想服務。
自1934年第一部《德伯家的苔絲》漢譯本問世,多部各具特色的譯本相繼問世,呈現(xiàn)萬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為佳作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同的譯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為了突出本文的重點,使之更具研究價值,筆者從眾多譯本中選取兩個比較典型的優(yōu)秀譯本來分析,它們分別是由張谷若先生翻譯的譯本和由孫法理先生翻譯的版本。
例1:原語中刻意安排語言材料,偏離常規(guī)而致的前景化的翻譯。
原文1:“Ah,th'st think th'beest everybody,dostn't,because t'beest first favourite with He just now!But stop a bit,my lady,stop a bit!I'm as good as two of such!Look here—here's at'ee!”
譯文1:“啊,這陣兒你是他的愛巴物兒,你就覺得比誰都強,是不是?可是你先別忙,先別忙,我的乖乖。像你這樣的,兩個捆到一塊,都不是個兒!你敢來我就給你個厲害看!”(張谷若)
譯文2:“啊,你覺得自己挺了不起,是不是,不就是因為他現(xiàn)在最喜歡你嘛!不要那么得意,我的小姐,不要得意,我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兩個呢!我要叫你看看!”(孫法理)
此段是哈代在描寫一個粗鄙的婦人在挑釁羞辱苔絲時所說的話,作者采用自創(chuàng)的威塞克斯方言的形式刻畫了一個刁蠻粗鄙、刻薄無知的婦人形象,以該婦人咄咄逼人的言辭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正是該婦人的野蠻威脅使苔絲感到恐懼,才給了亞雷可乘之機,拉開了苔絲一生悲劇的序幕。原文中變異比比皆是,由于漢語中不存在英語中人稱和時態(tài)的變化,所以譯文1中張谷若先生將“這陣兒”“愛巴物”等具有山東方言特色的詞匯引入翻譯中,具有鮮明的農(nóng)村方言特征。同時在小句內(nèi)其他詞匯上也走方言和口語路線,盡可能傳遞原文信息并再現(xiàn)原文的功能,使讀者在閱讀這段人物對話時,腦海中生動地浮現(xiàn)出一個咄咄逼人的村野婦人的形象,并且對苔絲窘迫的處境感到擔憂。且原文中,該婦人語法錯誤百出,但毫無疑問,這并非哈代的無心之筆,而恰恰是他的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這局部的怪異扭曲、有閱讀阻礙的病句實際上是為了塑造粗鄙婦人這一人物形象,是人物的一種語言造型。孫法理先生的譯本中,語句流暢,多用口語,無甚錯處,但是無法從中體會到說話人身上那種粗野的氣質(zhì),作者要傳遞的信息在翻譯過程中也因此受到了損失,譯文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完全達到原文中所預設的效果。
但是,張谷若先生的翻譯雖然直接用目的語特定的地方方言對譯原文中的變異可以使讀者感受到濃郁的農(nóng)村風情,但是生僻的方言詞會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更會產(chǎn)生地理上的混淆感,譯文中人物的山東方言,可能會使讀者產(chǎn)生一種錯覺,認為故事設定地點為中國山東的某個村落中。同時,讀者可能無從想象和體會原文中威塞克斯方言的特點和風情。但就這一點而言,目前還沒有哪種翻譯方法能夠兼顧兩者,達到一種平衡。
在譯文2中,原文利用語法和字符變異所建構(gòu)的人物語言造型并沒有在譯文中表現(xiàn)出來。這種變異的現(xiàn)象在原文中主要體現(xiàn)在這個人物身上,但譯者用合乎語法規(guī)則,常規(guī)化的語言表達解除了原文的變異,于是這一合乎語法的語句便融入了譯文整體,原文由語法和字符的常規(guī)和變異創(chuàng)造出來的前景化張力就此消失,這一人物特定的、原本的語言表達就融化在整個背景的氛圍中,此人特定的語言特征就與小說中別的受過教育的人物就沒有了差別。譯文局部是通順連貫了,但局部卻與整體的人物形象之間發(fā)生了斷裂。
如果在此類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對其加以常規(guī)化的處理,就會使翻譯的譯文文本變成了一種去文學性、去前景化的反向操作,導致原文的審美價值的減損和文學性的淡化。因而,在處理文學翻譯時,不應獨立地看待和處理文學作品的變異,因為變異與變異之間、變異和常規(guī)之間還存在著連貫關(guān)系,如果對原文的變異表達方式采取常規(guī)化處理,則會破壞原文變異與變異之間變異和常規(guī)之間的連貫模式。
例2:具審美意圖而偏離常規(guī)的前景化翻譯。
原文2:“…and likey enough't would lead to some noble gentleman marring her. In short,I know it.”
譯文1:“……也許還能因為這樣就有闊綽的體面人和她結(jié)婚哪。說脆快的,俺知道啦?!保◤埞热簦?/p>
譯文2:“……說不定還能碰上個貴族少爺要娶她呢??偠灾?,我是心中有數(shù)的?!保▽O法理)
原文中,變異的地方除了搭配錯誤,還有人稱數(shù)的變化的錯誤,不合語法。張谷若先生別具匠心地將原文中“In short”翻譯成“說脆快的”,來強化“教育程度低下+農(nóng)村人”這一人物的整體形象,用方言對方言,局部與整體的關(guān)系顯然是在譯者有意識的把握之中。脆快是個方言詞匯,用以形容人說話、做事簡潔,不拖拉?!按嗫臁币辉~雖然并不如“俺”等詞匯通俗普及,但運用在這里并不影響閱讀,讀者可以根據(jù)語境和字面意思推斷,該詞就是簡而言之的意思。且譯文1所用的詞匯雖然沒有普及到通俗語的程度,但其字面意思較為淺顯,讀者可以根據(jù)字面意思或者文章的上下文輕松推斷出這類詞的含義。孫法理先生將原文中“In short”翻譯成總而言之也合乎語法規(guī)則,卻少了張谷若先生譯文中對說話者形象更為活靈活現(xiàn)的刻畫。
王東風認為:“文學作品中的那些變異的、扭曲的表達方式通常是一種具有審美意圖的前景化手段,是文學性的發(fā)生機制所在而不是表達不妥,更不是病句。”推論到翻譯中,文學作品的變異、扭曲的表達方式應該在譯文中得到尊重,因而可在尊重文學性和前景化的原則上保證常規(guī)與變異中的張力,使得常規(guī)與常規(guī)之間的關(guān)系形成一個完整的背景體系,從而進一步烘托出作品的文學性整體模式,一種由變異與變異之間的關(guān)系形成的前景化。
如果將重構(gòu)原文文本的文學性視為翻譯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在翻譯中,可采取“變異對應變異,常規(guī)對應常規(guī)”的策略,尊重通過語言或者其他形式的變異而產(chǎn)生的前景化效果,在文學翻譯中,最大程度而又連貫地重構(gòu)原文中因常規(guī)與變異而形成的張力。
參考文獻:
[1]Mukarovsky,J. 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P.L. Garven Ed. 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Ethetics,Literary Structure,and Style[M].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64.
[2]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 Shanghai: Shanghai Xingjie Book Press,2003.
[3]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孫法理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0.
[4]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張谷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5]王東風.跨學科的翻譯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龔夢霞,浙江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