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先梅
4月24日,清華校慶日,我有幸去清華老圖書館參觀。古色古香的藏書室里,幾張古樸的書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幾張書桌呈漆紅色,有的地方已經(jīng)褪了色。窗戶上暗紅色的窗簾呈瀑布狀垂下來,碧綠的爬山虎爬滿了外窗臺,映襯得書桌更加厚重。書桌左邊陳列的是清華四大導(dǎo)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的著作專架。有張書桌上擺放著為作家曹禺制作的桌簽,聽介紹才知道這張書桌是曹禺先生曾坐過的,就在這張書桌上創(chuàng)作出話劇《雷雨》。
我剎那間明白,為什么這些書桌有種不一樣的味道!就跟久居廟堂里的蜘蛛有了佛性一樣,久居圖書館的書桌也浸染了書香的味道。
在清華,誕生了錢學(xué)森、周光召、趙九章、錢三強等十幾位“兩彈一星”元勛,誕生了朱自清、錢鐘書、楊絳、聞一多、沈從文、梁思成等眾所周知的作家、建筑學(xué)家和教育家,看著他們專柜上陳列的書籍,我似乎嗅到了他們當(dāng)時滿腔熱血、埋頭奮筆疾書的氣息。那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里群星閃耀。
如今,這些書桌都換了主人,三三兩兩的同學(xué)坐在這里溫習(xí)功課,查閱資料,撰寫著自己思想的成果,推動著歷史的前進(jìn)。
未來,這些古樸的書桌前,不知還要誕生多少人類思想的碩果?不管是誰,不管是什么樣的巨作,它們將讓這些書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更加厚重。
回家,我把這些書桌照片分享給孩子和母親看,把與這些書桌有關(guān)的故事講給他們聽,這些分享勾起了我們對書桌的許多回憶。從家里一張不到70厘米長的小書桌回憶起,到上小學(xué)時破舊不堪沒有抽屜的課桌,再到后來相對比較豪華舒適的書桌,以及如今給孩子買的書桌等,一張張書桌勾起我們對往事的無限回憶。
那時,家里唯一的一張70厘米見長的小書桌,是外公備課常用的,經(jīng)常一盞古老的帶罩油燈,一只紅色的蘸筆,一本發(fā)黃了的教案前,是外公伏案工作的身影;后來成了媽媽、舅舅、姨姨的學(xué)習(xí)專用,再往后又成了我和妹妹的專用。等到我們用時,那張書桌暗紅色的油漆已經(jīng)褪成白色,桌面已經(jīng)裂開了縫,桌子腿也已經(jīng)壞過好幾次,被外公拿鐵絲綁了又綁才將就能用。盡管如此,我卻從來沒有嫌棄過這張書桌,每晚放學(xué)就把小書桌搬到燈前,開始做作業(yè),這張書桌一直陪伴我上完初中。
這張書桌已經(jīng)有了60年的歷史,陪伴它時間最長的主人已經(jīng)與世長辭,陪伴它30多年的母親已經(jīng)退休,陪伴它十幾年的我已經(jīng)為人母。在外公去世后,縣文物館要征集外公那個年代的一些老物件,外公用過的油燈、硯臺、包括那張書桌全被征集了去,看到文物館工作人員遞來的一張清單,清單上寫著的那些老物件名字,我內(nèi)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和不舍。
那是一個陪伴了我們?nèi)说臅?,那張書桌上積淀了三代人教書育人的成果,積淀了一個普通家庭三代人的價值文化,它教給了我們勤儉、善良、刻苦、奉獻(xiàn)。書桌老去了,書桌上傳承的東西卻永遠(yuǎn)不會老去。
分享著照片里的清華書桌,回憶著自己用過的書桌,再看著眼前孩子的書桌,盡管是費盡心思左挑右選來的,但一直以來總覺得似乎少了點什么。今天我猛然悟到,它少了一種味道,少了一種積淀。盡管上面也擺了很多書,我每天也會在上面敲敲文字,孩子每天也會點著臺燈做作業(yè),但它少了幾代人共讀書的身影,少了濃濃的書香味。
那種味道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有的,它需要漫長的歲月積淀,需要一個家庭幾代人的文化傳承,需要主人日復(fù)一日的努力學(xué)習(xí)和不斷創(chuàng)造。
不禁慨嘆,想要讓孩子愛上學(xué)習(xí),享受讀書,不妨先去覓一張有味道的書桌吧!
(作者系母親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 劉建淑 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