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提要] 稅收臨界點是能引起納稅人實際稅負產生變動的所得或收入。一般情況下,當納稅人的收入或者所得位于稅收臨界點附近的金額時,可以通過調整收入的多少來避免較高的稅收負擔。本文分析消費稅、個人所得稅、企業(yè)所得稅以及土地增值稅等四個稅種的稅收臨界點,并分別舉例探討不同稅種如何利用稅收臨界點進行納稅籌劃。
關鍵詞:稅收臨界點;合理籌劃;稅種分析
本文系2015年山東經貿職業(yè)學院院級課題:“基于內部審計視角的中小企業(yè)稅務風險控制——以濰坊市濱海區(qū)為例”(課題編號:YJKT2015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25日
一、消費稅的稅收臨界點分析
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酒類產品消費政策的通知》中,對啤酒包括其包裝物及押金等的消費稅納稅進行了劃分。其中,每噸啤酒扣除增值稅后的價格(其中包括包裝物及其押金)大于等于3,000元的,其單位稅額為250元/噸;小于3,000元的,單位稅額為220元/噸。自制自售的啤酒,單位稅額250元/噸。在這里3,000元就是稅收臨界點,一旦單價超過了3,000元,那么稅額就會全額累進,因此稅收負擔就會大大增加,從而導致凈利潤的減少。如果利用稅收臨界點分析,適當范圍內降低銷售價格則會避免過重的稅收支出。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一 某啤酒廠2015年生產銷售啤酒每噸出廠價格為2,996元(不含增值稅),與啤酒生產銷售相關的成本和其他費用為2,440元。2016年,經過配方改良產品的品質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生產成本沒有較大的變化,該酒廠制訂了兩個方案:一是將價格提升到3,020元;二是將價格保持在原有水平。
方案一:將價格提升到3,020元。因為3020>3000,則每噸啤酒繳納的消費稅250元。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7%+3%)×250=25元。稅費共計275元。那么,每噸的利潤=3020-2440-275=305(元)
方案二:將價格維持在2,996元。因為2996<3000元,則每噸啤酒需要繳納220元的消費稅。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7%+3%)×220=22元。稅費共計242元。那么,每噸的利潤=2996-2440-242=314(元)
通過對方案一和方案二進行對比,方案二少繳稅33元,利潤多出9元。所以說該廠不應提高售價。
小結:該啤酒廠在稅收臨界點銷售價格的選擇上應該對提高售價保持謹慎,因為提高售價必然導致銷量的減少。而降低售價,同時稅費支出減少,同時能兼顧銷量,可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可以視為最優(yōu)的選擇。
二、個人所得稅中偶然所得的稅收臨界點分析
個人中獎等偶然性質的所得稱為偶然所得。適用20%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根據相關的稅收法律規(guī)定:中獎收入不超過10,000元的,免征個人所得稅。一旦中獎所得超過10,000元則全額征收個人所得稅,所以當中獎金額在剛剛超出10,000元時,納稅人所得是要全額征稅的,這樣稅后所得會大大小于預期值。我們以下面的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二 某商場舉行購物滿100元則可以抽獎促銷的活動。在設定抽獎范圍時設定了兩個方案:方案一,不分等級,統一設定獎項價值10,800元,共設5個,總價值54,000元。方案二,分為兩個等級,一等獎10,000元,共設5個,二等獎4個,每個1,000元。
方案一:獲獎者應繳納的稅金為=10800×20%×5=10800元;獲獎者的稅后收入為=54000-10800=43200元。
方案二:因為所設獎項均小于等于10,000元,因此不需要納稅。
因此,方案一比方案二多納稅10,800元,獲獎者的稅后收入少10,800元。
小結:設獎金總額為X,稅后收入為X×(1-20%),當X×(1-20%)=10000時,X=12500元。所以12,500是一個分界線,當X>12500元時,獲獎者的收益超過10,000元;當10000 三、企業(yè)所得稅的稅務臨界點納稅分析 根據企業(yè)所得稅法規(guī)定,在同一納稅年度,居民企業(yè)技術轉讓所得給予一定的稅收優(yōu)惠,具體的稅法細則如下:當居民企業(yè)技術轉讓所得小于500萬元時,不予征收企業(yè)所得稅;當技術轉讓所得大于500萬元時,對于大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小于500萬元的部分仍免稅。由于小于500萬元的部分不征稅,則企業(yè)在進行技術轉讓時可以分年度進行轉讓,保證每年度轉讓總額不大于500萬元即可。這樣就可以完全享受相應的稅收優(yōu)惠,合理規(guī)避稅費,提升企業(yè)的利潤。 案例三 2015年9月16日,北京某機械加工公司準備出售1,300萬元的某項專利,在出售過程中的稅費為200萬元,技術轉讓成本為200萬元。 方案一:2015年全款出售,則2015年的應納稅所得額=1300-200-200-500=400(萬元)。2015年應納企業(yè)所得稅=400×25%×50%=50(萬元) 方案二:分兩年出售2015年出售600萬元,稅費100萬元,技術轉讓成本100萬元;2016年出售700萬元,稅費100萬元,技術轉讓成本100萬元。則2015應納稅所得額=600-100-100-500<0,應納稅額為0;則2016應納稅所得額=700-100-100-500=0,應納稅額為0。 方案一比方案二多納稅50萬元,因此應該選方案二。 小結:在該案例中,將技術轉讓所得分期進行出售的好處在于,使得每年的應納稅所得額都小于等于500萬元這個稅收臨界點,這樣企業(yè)就可以充分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的稅收優(yōu)惠。
四、土地增值稅的稅收臨界點分析
土地增值稅增值額小于50%的對增值部分按照30%繳納增值稅,但根據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八條的規(guī)定,納稅人簡裝普通標準住宅進行銷售的,增值率未超過20%的部分,免征土地增值稅;增值率超過20%時,對全部增值額進行征稅。因此,當納稅人建造的住宅為普通標準住宅時,就要比較稅收優(yōu)惠和提高銷售價格帶來的收益。這樣就可以避免增值率稍大于20%時,價格提高而收益減少的現象。也就是說,當普通住宅增值率略高于20%時,可以通過適當減少銷售收入或加大扣除項目金額的方式將增值率控制在20%以內。我們以案例四對土地增值稅的稅收臨界點進行分析。
案例四 某房地產開發(fā)公司計劃2015年建造一處樓盤,按照稅法相關規(guī)定,該樓盤的開發(fā)成本為3,000萬元,其他相關開發(fā)費用為1,800萬元。該公司提出了兩個銷售方案。方案一:銷售價格為5,900萬元;方案二:銷售價格為5,700萬元。
方案一:若銷售價格為5,900萬元,則增值額為5900-4800=1100(萬元),增值率=1100/4800×100%=22.9%。由于增值比例超過20%,因而需要繳納土地增值稅。根據稅法相關條例應按30%繳納土地增值稅,即1100×30%=330(萬元)。
方案二:若銷售價格為5,700萬元,則增值額為5700-4800=900(萬元),增值率=900/4800×100%=18.75%。由于增值比例不超過20%,因而不需要繳納土地增值稅。
方案一銷售價格比方案二多200萬元(5900-5700),但方案一比方案二多繳納330萬元的土地增值稅,總體收益方案一比方案二少130萬元(200-330)。
小結:只有當增值部分帶來的收益大于稅費增加帶來的成本時,才能保證企業(yè)總體收益增加。
通過以上幾個案例分析可以得知,在某些情況下,當應納稅所得額超過稅收臨界點的一定范圍內,實際稅負水平往往是不經濟的。在實際的稅務操作中,我們要結合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稅收臨界點的避稅效用,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yè)的經營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1]付樹林.借鑒國外稅務審計經驗,完善我國稅務審計制度[J].涉外稅務,2012.12.
[2]羅洎.納稅評估的國際借鑒與啟示[J].會計之友,2014.12.
[3]王志銘.運用稅負率進行納稅評估應注意的問題[J].商業(yè)會計,2010.7.
[4]謝波峰,張麗麗,呂衛(wèi)衛(wèi).納稅評估選案系統的國際借鑒[J].每周電腦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