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書賢成都理工大學視社會的道德標準。
即時通訊技術對人的自由的限制
慎書賢
成都理工大學視社會的道德標準。
新媒體的發(fā)展使得當今高校的思政工作在內容和方法等各方面均面臨著挑戰(zhàn)。在新媒體形勢下,高校的思政工作應當怎樣開展,高校輔導員這個特殊群體在新媒體形勢下有應當如何有效的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的思政工作應該主動出擊,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占領新媒體教育的新陣地,把新媒體工具作為思政工作的新載體。
首先,優(yōu)化信息傳播環(huán)境。網絡的信息量龐雜,怎樣合理的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避免不健康內容和信息對大學生的污染值得思考。對于廣大監(jiān)管部門來說,應當加強對網絡信息的審核和監(jiān)督,建立良好的網絡監(jiān)管制度,保持網絡信息的傳播的健康性。而對于高校思政工作者來說,應當提高自身的警覺性,時刻關注新媒體平臺的各類信息,尤其是學生發(fā)布的或者針對學生發(fā)布的信息,一旦發(fā)現(xiàn)不健康的或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信息,應當?shù)谝粫r間查找信息源,并做出相應的處理。
其次,高校輔導員應當要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素養(yǎng),有效掌握新媒體的技術和傳播特征,以便在進行大學生思政工作時尋找新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及時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正確、積極、健康、科學的文化知識。通過微博或微信平臺進行主流意識的宣傳,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和網絡道德觀念,提高大學生判斷信息價值的能力。切實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再次,有效推進大學生思政工作的現(xiàn)代化。新媒體工作平臺的開放性和迅捷性需要高校輔導員等大學生思政工作者扭轉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采用多樣化的形式,把傳統(tǒng)的單向式的溝通方式轉變?yōu)槠降鹊膶υ捘J?;將灌輸式的單向交流轉變?yōu)樯鷦拥幕幽J健T谛旅襟w環(huán)境中,切實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相結合,開發(fā)出集思想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體的大學生思政工作新平臺。
總的來看,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高校輔導員和廣大思政工作者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更便捷有效的平臺,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是時代對于高校輔導員和廣大思政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作為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工作者,高校輔導員應當及時掌握新媒體工具,與時俱進,轉換工作觀念,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工具的各種優(yōu)勢來開展高校思政工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1]宗曉.互聯(lián)網思維與大學生思想教育問題[J].教育研究.2015 (1):208.
[2]王文珍.基于網絡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34-36.
[3]朱景榮.論互聯(lián)網思維下的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J].創(chuàng)新教育.2014(11):191.
[4]閆歡.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美育與媒介素質教育研究[J].現(xiàn)代傳播,2008,(2).
[5]柯曉蘭.新媒體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zhàn)及對策[J].世紀橋,2009(5).
[6]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思想理論教育.2011(11):72-74.
[7]常明.高校班主任微信管理模式的探究.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01):228-229.
[8]陳曉羅.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師生信息互動平臺研究與實現(xiàn)[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9):98-99.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即時通訊技術在得到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領域,人們在享受便利的時候,忽視了自身對這項技術的依賴,更為嚴重的是人們開始受其控制而逐漸在這一工具中迷失自己。通過對即時通訊的分析以及對人的自由的思考來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正確的認識技術與人的關系。
即時通訊;依賴;自由;反思
自由是人的本質,而即時通訊作為在現(xiàn)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技術,要講它與人的自由的關系,實質上就是探討技術與人的本質的關系。即時通訊的發(fā)展給人們在交流和溝通等方面帶來了便利,同時人們認為這項技術讓自己更加的自由,因為它可以讓人們不受時空限制的即時溝通,但認真思考就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現(xiàn)在追求的自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式的自由,認為只要滿足了這種要求,那就是自由。然而這一切都只是自由的假象罷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呢?這是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任何技術的發(fā)展都是有目的的,即時通訊也不例外,它的目的就在于方便人們的溝通,讓人們從各種各樣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但經過分析即時通訊對人的影響,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又進入到了另一個束縛之中,被即時通訊這個“圈子”束縛卻不自知,自認為處于自由的天堂。文章將從思想自由、行為自由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即時通訊對人的自由的限制。
(一)即時通訊的定義
即時通訊是指一種以網絡為中介能即時發(fā)送和接收消息的通訊方式。這種通訊方式要憑借具體的工具和軟件來實現(xiàn),因此一般可以將即時通訊與即時通訊工具、即時通訊軟件三個概念當成一個概念使用,其英文均簡稱IM(Instant Message)。即時通訊是一個終端服務,是通過跨平臺、多終端的通訊技術來實現(xiàn)點對點或點對面的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媒體數(shù)據(jù)為一體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綜合型通訊平臺。①這項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方便了人們即時性的溝通和交流。
(二)即時通訊的特點及其對人的自由的影響
(1)即時性與虛擬性。即時性是即時通訊最明顯的特點。只要有網絡人們就能隨時隨地上網,可以第一時間獲知消息,從而即時獲取、分享信息并達到更好的溝通。同時,即時通訊從其產生之時就具備了互聯(lián)網的固有特征-虛擬性。這也是人們對即時通訊頗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憑借即時通訊以及互聯(lián)網的平臺,游走于虛擬社會和現(xiàn)實社會中。在虛擬社會中,人們沖破現(xiàn)實的束縛,獲得自我短暫的解放。即時通訊工具虛擬性的特點使個體超越了現(xiàn)實空間的局限,但也正是虛擬性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自由受到了限制。
(2)個體性和專注性。即時通訊創(chuàng)建的空間更具隱私性,可以讓個體擁有更多的私密空間。在該空間中個體可以自主發(fā)表自己對各類事情的見解和想法,同時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創(chuàng)建專屬于自己的空間特點。個體也可以通過點對點的發(fā)布信息,實現(xiàn)信息傳播的特定性。由于即時通訊的個體性和專注性的特點,讓人們對其產生偏愛,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使用它,從而限制思想和行為的自由。
(3)差序性與凝聚性?!安钚蛐浴笔琴M孝通先生描述中國人的社會結構時提出的?!安钚蛐浴钡母窬直扔髦袊鴤€體的社會結構如同水中的漣漪一樣,由內向外依次傳遞。而即時通訊的信息交流形式是最具“差序性”的,它以“個體”為中心,通過“圈子”的形式向外輻射傳遞,“群”就是特定的圈子,圈子是以某種關系作為紐帶連接形成的具有某種特征的個體集合,如同學,朋友,或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具有選擇性的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不同的“群”,這樣就會得到不同的信息,因此說即時通訊具有“差序性。然而,人們在“圈子”中凝聚的同時,也受到了“圈子”的限制,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
馬克思認為自由是人的本質,也是人區(qū)別于其它物種的本質特征。他把人類的本質規(guī)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這種活動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的。同時,馬克思把人的自由發(fā)展看作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即“人與人的依賴”,“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自由個性”這三個階段。②馬爾庫塞認為自由在本質上是一種批判性的觀念。因此,人的自由是指人能按照美的規(guī)律并具有批判性的進行自由自覺的活動。在馬克思所說的第二個階段中,個人從共同體中解放出來,獲得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獨立性,但這種自由在馬克思看來只是形式的、片面的、抽象的自由。而即時通訊與人的自由的關系正是處于這一階段之中。所以,從思想自由和行為自由這兩個方面來看,即時通訊技術限制了人的自由。
即時通訊的應用滿足了人類在自身發(fā)展中對于通訊和交流的需要。在本質上技術是人類在尋求自我解放的過程中對自然規(guī)律的應用,并借此謀求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即時通訊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的發(fā)展方式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由此而帶來的技術與人的自由的關系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并引起人們的關注。③
即時通訊的發(fā)展與應用呈現(xiàn)出信息時代特有的“碎片化”趨勢。主要表現(xiàn)在“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以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訊不僅有聊天,資訊,支付的功能,往往還涉及各方面的信息,既包括國家大事也含有身邊的生活小事。雖然承載在這些工具上的信息量很大,但人們卻缺少對其的深刻認識與理解,從而使人們的注意力切割成碎片,形成“碎片化”的記憶。而與此同時它也呈現(xiàn)出“自由化”的特征,比如,交往的自由,表達的自由,內心的彰顯與自由。即時通訊之所以被認可,歸根結底源于其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在于溝通與交流,其功能有助于實現(xiàn)個體的自主與自由。但這只是技術在開發(fā)時所設想的理想狀態(tài),技術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發(fā)展的目的是為了把人們從勞動中解放出來。但大部分被人創(chuàng)造的技術,一旦投入應用就不再受人控制,即時通訊更是如此。
(一)即時通訊對人的思想自由的限制
即時通訊給人們的交流帶來巨大優(yōu)勢的同時,也帶給人們一定的束縛,“圈子”把一個個個體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也像一個枷鎖束縛著在“圈子”里的每一個人?!叭ψ印崩锏娜嗽谶@個虛擬空間里看似聯(lián)系緊密,可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卻又如同“陌生人”一般。人們依賴這些交流工具,慢慢習慣它帶來的便利,但也慢慢的失去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