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月長沙理工大學
肩“外譯”之擔,揚“本土”之帆第三屆“翻譯中國”學術研討會有感
朱明月
長沙理工大學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但是當今譯者對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還遠遠不夠。在翻譯書籍等作品時,譯者對文本選擇還存在著文化不自信等問題?;诖?,本篇文章提出,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譯者要肩起外譯的重擔,發(fā)揚本土文化的觀點。
對外傳播;本土外譯;文化自覺
2016年4月15日至17日,第三屆“翻譯中國”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電力學院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由《翻譯中國》編輯部和中國臺灣國立政治大學發(fā)起,上海電力學院外國語學院主辦,長沙理工大學協(xié)辦。兩百多位中外專家學者齊聚上海電力學院,共同探討探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實踐與人才培養(yǎng)。筆者參加會議后,有幾點感觸,分以下幾點進行展開。
上海師范大學朱振武教授以《守土有責與翻譯自覺》為主題,展開翻譯探討,發(fā)表觀點。朱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當今翻譯活動重心有所偏向目標讀者的接受習慣,已經出現(xiàn)失去文化不自覺以及忘記守土有責的擔當?shù)葐栴}。此外,朱教授還提出了自己對葛浩文異譯莫言作品的獨到觀點,認為“葛浩文譯本傳遞了原著中的異質因素,認為莫言向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中國文學經典學習的東西遠遠超過其向歐美的前輩和同行們學習的東西,所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在于葛浩文的翻譯,還在于其對這一異質的傳遞,也正體現(xiàn)了文本選擇要自覺,譯者要有文化自信這一觀點?!弊詈螅旖淌谠诳偨Y中提到,“中國文化走出去,要首先考慮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要優(yōu)先走出去,要首先推出那些有文化自覺和創(chuàng)作自覺的優(yōu)秀的民族文學作品,并提出不管是翻譯,創(chuàng)作還是批評,都應多幾分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覺,要有文化擔當和家國情懷?!惫P者感觸頗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傳承的文明結晶,但是當今譯者對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還遠遠不夠,翻譯時譯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還有待提高。
《翻譯中國》主編趙彥春教授帶來了他的報告《易與不易—翻譯何為與翻譯為何》。趙教授在《三字經》、《百家姓》與《千字文》等一系列中國文化典籍的英譯活動中極為忠實地原汁原味地向世界傳遞中國元素,是鐵肩擔道義的踐行者。趙教授從翻譯何為與翻譯為何的翻譯理論與實踐入手,進行展開翻譯探討。他解釋,“題目中的‘易’是指變化,體現(xiàn)在翻譯時則是無可不變,而‘不易’就是不變,體現(xiàn)于翻譯其剛性原則不可違反。此外,趙教授在報告中以《三字經》、《千字文》為例,從形式出發(fā),用形式與內容的組合函數(shù)探討了翻譯中形與神的關系。”筆者聽完,對趙教授最開始講時提問的問題“三字經為何是三字經,千字文為何是千字文,如果翻譯時比原著多了或少了一個字一個詞,還是不是三字經,還是不是千字文?”也有了清楚的答案。中華典籍中有很多歷史書籍,許多詩詞歌賦都是形與神的完美結合,所以在翻譯時,打破哪一個都會使譯文缺失原著中的韻味。翻譯再現(xiàn)中華文化的原汁元素,肩負起發(fā)揚本土文化的重擔,將時不我待。
上海電力大學潘衛(wèi)民教授通過對《毛澤東選集》的英譯版在非洲的傳播現(xiàn)狀反思國學外譯的相關問題。潘教授簡要介紹了《毛選》英譯本在非洲的發(fā)展歷程,還原部分當時《毛澤東選集》翻譯的真人真事,簡要概述了《毛選》在非洲的影響意義,符合當時非洲人民的現(xiàn)實需要,宣傳了中國革命經驗,推動中國文化走向非洲、世界。潘衛(wèi)民教授還認為,“高等學校外語教學中要加強文化導入,培養(yǎng)學生全球化意識,成為駕馭跨語言與文化、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的人才。翻譯人員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指示,堅守社會服務職責,在服務國家戰(zhàn)略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依托于上海電力學院的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一帶一路’能源電力管理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也將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同時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受海內外專家的熏陶,筆者對會議做感想總結,在“翻譯中國”之際,譯者要“肩‘外譯’之擔,揚‘本土’之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起源于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華夏文明歷經了幾千年以上的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如今,在世界東方,屹立著一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的中國。所以,當之無愧,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覺,要肩起優(yōu)秀文化首先走出去的重擔,揚起“本土文化”的船帆,在“翻譯中國”的海洋上遠航,在“東學西漸”的大道上前進。
[1]潘衛(wèi)民.架設文化橋梁,服務國家戰(zhàn)略——上海電力學院成功舉辦第三屆“翻譯中國”學術研討會[EB/OL].http://blog.sina. com.cn/s/blog_6145bb670102wfcz.html.2016-04-18.
[2]語言與翻譯.東學西漸,時不我待——記第三屆“翻譯中國”學術研討會語言與翻譯[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 MzI3NjA0Njc2Nw==&mid=2650284116&idx=1&sn=057bc176496eb 225f406ec1c382a6311&scene=23&srcid=0421dkQWhMUX5doT1Th OqhqT#rd.2016-04-21.
[3]Sol CIOL.促進產學合作,構建“翻譯中國”[EB/OL].http:// mp.weixin.qq.com/s?__biz=MzIw NTIyNzExOQ==&mid=2247483710 &idx=1&sn=7ded07c188637a5bbb50aa9b549c0143&scene=23&srcid =05116BfdaRNaWsl7CEOmFWBb#rd.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