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假面遺珍

      2016-07-15 02:39張邦啟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清代館藏面具

      張邦啟

      [內(nèi)容提要]戴面具表演是儺劇文化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與其他劇種最明顯的區(qū)分標(biāo)志,而面具是貫穿整個儺事活動的核心道具。池州市博物館現(xiàn)藏清代儺面具27枚,采取平雕、線雕、透雕、鏤空、淺浮雕等傳統(tǒng)技法,運用柳木或黃楊木雕制、油漆彩繪而成。雕刻刀法簡潔、流暢、細(xì)膩,追求布局的均衡統(tǒng)一,強調(diào)色彩的對比運用,注重刻畫人物形象,夸張有度,變形有法,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池州儺面具精品之作,為研究池州儺文化、戲曲文化、民間信仰、雕刻技藝與地域文化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本文就池州市博物館現(xiàn)藏清代儺面具的基本情況、面具藝術(shù)、研究價值諸方面進(jìn)行闡述。

      [關(guān)鍵詞]館藏 清代 儺 面具 藝術(shù)

      一、基本情況

      面具是古代巫儺文化最明顯的表現(xiàn)特征,被用作與神靈直接對話的工具,被認(rèn)為是滲透著精神力量的神靈的化身。面具一般稱為“魃”“倛”“馓”“假面”“套頭”“大面”“代面”等,池州儺社多稱為“臉子”,有的稱為“龍神”“嚎啕神圣”“儺神”“戲神”“菩薩”“菩老”等,抄本上則寫作“鮑老”“老郎”,地方志上寫作“社神”。在池州各宗族儺神會,無論儺儀、儺舞還是儺戲活動,都主要圍繞著被視作“神”載體的儺面具來進(jìn)行,是池州儺事活動的核心。

      池州古為吳、楚之地,吳人、楚人均信巫鬼,“以歌舞事神”,一直保持著久遠(yuǎn)的巫儺信仰。池州儺主要流傳于佛教圣地九華山周邊池州市域的貴池、青陽和石臺等縣(區(qū)),尤其集中于貴池區(qū)原劉街、梅街、茅坦、棠溪、解放、桃坡、里山、清溪、墩上和涓橋等鄉(xiāng)鎮(zhèn)的山村和圩區(qū)的姚、劉、章、唐、柯、金、曹、李、姜、杜、吳、韓等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其中源頭李、渚湖姜、茅坦杜與四章元四大宗族名聲尤為顯赫。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池州尚有30多個宗族儺神會近80個自然村從事儺事活動。

      1966年在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fēng)俗、舊習(xí)慣”即“破四舊”運動中,池州各儺社相繼焚毀了本族儺神會的儺戲劇本、儺戲服裝、儺道具(含面具)等,停止一切儺事活動?!拔母铩逼陂g,為展示“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成果,貴池縣則舉辦了“破四舊”之物展覽,其中來自劉街、桃坡、里山與清溪等地的儺社共27枚面具參展。展覽結(jié)束后,王兆乾、彭文廉等同志特意將這些面具收藏于貴池文化館天花板上。20世紀(jì)80年代原貴池縣文化局成立“貴池戲曲史料編撰辦公室”(即貴池戲曲志辦公室),因編撰工作的需要,從貴池文化館征集了這些面具。1999年9月原貴池市文物管理所將其征集收藏,2005年5月經(jīng)安徽省文物鑒定專家組鑒定確定均為清代制品,系珍貴文物(三級品),2013年12月移交至池州市博物館(下稱“池州館藏儺面具”)。

      池州館藏儺面具現(xiàn)有27枚,雕制年代均為清代;質(zhì)地木質(zhì),多為楓柳木,少數(shù)黃楊木;形狀外凸內(nèi)凹,呈長方形縱狀;規(guī)格大小不一,通寬17~31厘米,通高24~40厘米,通厚7~13厘米;有“全臉子”與“半臉子”之分:全臉子冠長一尺三寸左右(最長40厘米),戴時遮住整個面部,半臉子略小,長一尺左右(最小24厘米),遮住面部一半;面具厚薄不一(0.6~1.5厘米);輕重不一(315~910克);面具眼(保留眼珠)、嘴、鼻孔部鏤空,兩耳上部鉆孔,便于貫索、佩戴;通體施不同色漆(內(nèi)部多施紅漆,只有《劉文龍》中“劉文龍”、《陳州散糧》中“包文拯”2枚不施漆)。在儺戲《章文顯》中儺面具有“章文顯”“張妃”“老丞相”“左丞相”(2枚)、“右丞相”“薛霸”“招魂使者”,共8枚;儺戲《劉文龍》中有“皇帝”(即“漢靈帝”,與《陳州散糧》中“宋仁宗”面具通用)、“劉文龍”“肖淑女”“吉婆”“宋中”“狄將軍”,共6枚;儺戲《孟姜女》中有“范杞良”“姑姑”“小姑娘娘”“鄉(xiāng)官”,共4枚;儺戲《陳州散糧》中有“包文拯”“趙虎”,共2枚;儺舞《舞傘》中“童子”、《舞回回》中“三回子”、《圣帝登殿》中“關(guān)云長”各1枚,共3枚;儺儀《新年齋》中“老和尚”“小和尚”,《問土地》中“土地神”“土地公公”各一枚,共4枚(詳見《池州市博物館藏清代儺面具一覽表》)。面具分“通用”與“專用”兩大類,如“皇帝”“童子”面具可通作他用,而“關(guān)公”“和尚”等面具則為專用。

      池州儺面具多是在距儺社路程較近的青陽縣廟前鎮(zhèn)制作而成的?!拔母铩鼻埃瑥R前鎮(zhèn)有專門的儺面具雕刻店鋪,主要有劉、林兩家,代表性傳承人有劉本榮、劉千祥、林水云、林宗琳、姚維耘等。雕匠接受祖輩傳承下來的雕制技藝,按照祖?zhèn)鞯拿婢邎D譜進(jìn)行雕制,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手藝。雕制面具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伐木、雕刻、制胚、蒸胚、制漆、上彩、定色、成型等多個步驟。首先取徑約25公分的楓柳或黃楊木,鋸斷剖開,鏤空樹心,鑿雕成儺神形象大致形態(tài)和輪廓,如五官、帽冠、發(fā)髻等,運用木雕筆或小號刻筆細(xì)雕面具的局部,如眼、眉骨、顴骨、皺紋、唇齒等,形成粗坯。再用木銼、砂紙打磨粗胚,放入沸水中蒸煮24小時后,取出置于陰涼干燥通風(fēng)處,陰干使之定型。接下來用砂紙磨光面具表面,施繪自制的顏色各異的土漆(即采集樹脂,勾兌桐油,加熱軟化、熔融后,再加入老土等富含各種礦物質(zhì)的材料),定色后補充其他裝飾,在雙耳上部打孔系繩,一枚面具便制作完成。而制作一套完整的面具,因各宗族扮演劇目不一,整套面具的數(shù)目也不相等,有13枚、18枚、19枚、24枚、30枚、36枚、48枚不等,且面具的稱謂互不雷同。有些宗族為表示對儺神的崇敬,借鑒九華山眾僧徒禮佛的傳統(tǒng)做法,特給品位較高的部分面具表層貼一層金箔(即裝金)。這些面具經(jīng)“開光”后,便具有不可褻瀆的靈性,與神靈地位等同。

      池州館藏儺面具(即老面具)與近現(xiàn)代新制儺面具既有相同之處(見圖1、圖2),又有一些不同。具體表現(xiàn)在:一是面具質(zhì)地方面,雖均為木質(zhì),但老面具多為楓柳木或黃楊木,新面具多為樟木。老面具的“胡須”用苧麻絲或發(fā)絲制成,新面具有的則由細(xì)塑料絲替代。二是雕制方法方面,取木、雕刻、成坯、打磨、上色等制作程序基本一致。老面具取木后用沸水蒸煮24小時后陰干,新面具取木直接陰干。老面具用手工雕鉆,砂紙打磨,新面具手工與電動互用打磨。三是施色方面,根據(jù)不同人物形象進(jìn)行施色。老面具通體施漆,正面首先用石膏粉加著色劑刮底,再施自制土漆,內(nèi)部施紅漆。新面具打磨后有的直接上漆,自制土漆與現(xiàn)代漆混用,而內(nèi)部多施清水漆,有的不施漆。

      池州儺面具與江西、貴州、云南等地區(qū)儺面具相比較,表現(xiàn)出極強的地域性:一是質(zhì)地方面,池州儺面具質(zhì)地單一,為木質(zhì);其他地區(qū)儺面具質(zhì)地多樣,有木、竹、紙、皮革、毛氈、草、石、銅等。二是造型方面,池州儺面具以人物形象為主,注重塑造不同的儺神形象;其他地區(qū)多以動物圖案為主,突出強調(diào)儺神的原始形態(tài)。三是風(fēng)格方面,池州儺面具突出寫實的審美情趣;其他地區(qū)儺面具凸顯猙獰、恐怖的面目。

      二、面具藝術(shù)

      池州館藏儺面具造型生動,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注重寫實,色彩絢麗,形象夸張有度,雕刻刀法流暢,展現(xiàn)出一種古樸、粗獷之美,其雕繪特色及形制特征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雕刻技法

      池州館藏儺面具的雕刻吸收民間傳統(tǒng)優(yōu)良工藝,在平雕、透雕、鏤空的基礎(chǔ)上,再增加線雕、淺浮雕技法,相疊有序,講求雕刻力度輕重的相對均等,注重對儺神形象氣質(zhì)的刻畫,把雕刻技藝與藝術(shù)規(guī)律融合得渾然一體。雕刻刀法勻稱、嫻熟、流暢、細(xì)膩,轉(zhuǎn)折自然,顯示出很強的粗獷美,體現(xiàn)著人物的神韻,顯示出明清時期民間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莊重、繁縟、富麗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如“童子”面具,又名“和合”,即儺舞《舞傘》中的“傘童”、《舞錢傘》中的“和合”,呈長方形,縱28.3厘米,寬18.7厘米。面部方圓,雙目圓睜,細(xì)眉,垂耳,眼、眼珠、鼻孔、嘴角鏤空。通體涂漆,面部整體呈乳白色,無發(fā)處涂三個黑色桃形發(fā)飾,黑眉黑眼,鼻梁高直,白齒紅唇。童子憨厚敦實,可親可愛(見圖3)。

      (二)布局造型

      池州館藏儺面具布局上追求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相對和諧、均衡。造型上注重寫實,根據(jù)儺神的不同塑造不同的神靈形象,表現(xiàn)手法以五官和裝飾的變化分別塑造出兇猛、威武、忠誠、奸詐、和藹等不同的人物形象,夸張有度,變形有法。

      1.武生面具

      暴突的眼球大而圓,眼睛炯炯有神,虎視眈眈,濃眉刻成兩條橫肉,嘴部雕成齜牙咧嘴狀,有的雕有尖利的獠牙,上、下各兩顆,有的下腭有圓球兩個,有的額頭刻有圓形火球,額上長出兩角,猙獰可怕,神氣咄咄逼人,增強了人物剛強、兇悍的特色。如“招魂使者”面具,即儺戲《章文顯》劇中的“武將”,呈長方形,縱26厘米,寬19.5厘米。頭頂官帽,額部刻豎式橢圓形,火焰眉,凸圓眼珠,咧嘴,眼、鼻孔、咧嘴均鏤空。面部兩側(cè)大垂耳(見圖4)。通體刷漆,帽紅色,面部黑色,眉、唇紅色,有胡須,形象似乎是人與鬼的結(jié)合,暴突的眼球大而圓,有威懾人的力量。

      2.生角面具

      大抵眉清目秀,粉面朱唇,溫良恭謙,淳樸忠厚,呈現(xiàn)類型化的標(biāo)準(zhǔn)美。如“劉文龍”面具,即儺戲《劉文龍》中的“劉文龍”,呈長方形,縱36.5厘米,寬19厘米。頭頂秀才帽,柳眉,塌鼻,小嘴,大垂耳,耳根外敞,眼、眼珠、鼻孔鏤空。正面涂漆,帽主體為黑色,紅邊金沿,臉部乳白色,紅唇,牙齒白色(見圖5)。面具眉清目秀,粉面朱唇,溫良恭謙,淳樸忠厚,小生形象逼真。

      3.旦角面具

      頭頂多為二發(fā)髻,黃面朱唇,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耳戴金色的耳環(huán),顯得端莊恬靜,賢淑善良。如“蕭淑女”面具,即儺戲《劉文龍》中“蕭(肖)氏女”,呈長方形,縱30.5厘米,寬17.5厘米。頭頂單螺高髻,瓜子臉,細(xì)眉,丹鳳眼,癟嘴,細(xì)長耳,耳根掛桃形墜,眼、眼珠、鼻孔、嘴角鏤空,通體涂漆,發(fā)為黑色,面部為乳白色,黑眉、黑眼、紅唇、金色桃墜(見圖6)。人物形象端莊恬靜,賢淑善良。

      4.丑角面具

      多細(xì)眉窄眼歪嘴,夸張變形,給人以奸邪狡詐之感。

      池州館藏儺面具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shù)造型,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色彩運用

      池州館藏儺面具講究色彩的運用,一般多以墨黑為底色,然后運用紅、白、紫、黃(金)、絳紅、赫紅等色,巧借色彩的渲染作用來刻畫人物形象。

      1.紅色面具

      紅色面具表示忠勇、熱血,展現(xiàn)一個人的智勇雙全、文韜武略。如“關(guān)云長”面具,即儺舞《圣帝登殿》中的“關(guān)公”,按照“面如重棗臥蠶眉,長須美發(fā)”的形貌來雕刻塑造,呈長方形,縱40厘米,寬21厘米。頭頂官帽,兩飄帶上揚,面部兩眉心,有三條皺紋。眼、鼻孔、嘴部均為鏤空,有胡須。面部兩側(cè)有大垂耳。通體刷大紅色漆,黑帽、黑眉、黑眼,一雙丹鳳眼,豎立,半睜半閉,具有威懾作用與神力(見圖7)。

      2.黑色面具

      黑色面具表示率直、樸實、剛正,表現(xiàn)人物樸直、率真、剛正的性格。如“包文拯”面具,即儺戲《章文顯》中“包拯”,呈長方形,縱35厘米,寬20.8厘米。頭頂官帽,額頂圓月,細(xì)眉上揚,印堂處刻兩道皺紋,兜齒絡(luò)腮胡,大垂耳。正面涂漆,面部整體為黑色,白眼珠,白齒,紅唇(見圖8)。人物形象率直、樸實、剛正。

      3.黃(金)面具

      黃(金)面具表示沉著、老練、忠實,以表現(xiàn)功德廣大、知識淵博和人物老練的性格,多適用于表示主神與忠臣,如“皇帝”“左丞相”“右丞相”等。如“皇帝”面具,即儺戲《劉文龍》中“漢靈帝”、《章文顯》劇中的“宋仁宗”,呈長方形,縱24厘米,寬19厘米。頭戴官帽,彎月眉,小鼻孔,癟嘴,孔明胡,苧麻絲為須,大垂耳,眼、眼珠、鼻孔、嘴部均鏤空,通體涂漆,帽為紅色,面部乳白色,黑眉,黑眼,紅唇(見圖9)。造型溫文典雅,富麗堂皇。

      4.白色面具

      白色面具有時為奸詐形象,表現(xiàn)人物陰險恐怖的性格;有時為潔白、文靜、善良的形象,表現(xiàn)人物純潔、溫和、善良與慈悲的性格,適合表現(xiàn)仙人。如“土地神”面具,即儺舞《問土地》中“土地”,呈長方形,縱34厘米,寬21厘米。面為老相,頭戴員外帽,額頭刻有三條弧形皺紋,凸雕柳葉眉,癟嘴,大垂耳,眼、眼珠、鼻孔、嘴角鏤空。通體涂漆,帽涂金、紅、墨色,諸色相間,面為乳白色,兜腮胡,和藹親善(見圖10)。

      池州儺面具通過色彩對比運用,追求理性化,并形成一定的藝術(shù)程式,從而表現(xiàn)出裝飾化、工藝化、寓意化。

      猜你喜歡
      清代館藏面具
      樹德娃的太空之旅 學(xué)習(xí)設(shè)計
      漫畫二則
      面具給我的驚喜
      面具中的魚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清代典妻習(xí)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淺談清代宮廷樂舞的主要類型
      2004年~2012年檔案館與圖書館館藏量發(fā)展比較
      介紹兩件館藏青銅器
      丽水市| 赤城县| 宁阳县| 灵武市| 枞阳县| 建德市| 山东省| 临夏县| 如东县| 岳阳市| 英德市| 福安市| 托里县| 游戏| 尼勒克县| 沙坪坝区| 宝清县| 玛曲县| 原平市| 旅游| 澄城县| 望江县| 临邑县| 贺州市| 日喀则市| 阿图什市| 印江| 太湖县| 那坡县| 光山县| 遂宁市| 阿坝县| 白河县| 和平县| 镇巴县| 勃利县| 高密市| 根河市| 玛沁县| 平昌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