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3個自然科學獎項偏重基礎研究,似乎離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距離甚遠——但事實并非如此。諾貝爾獎的得主拓展了人類知識的邊界,不僅激勵人們探索未知,還演化出許多今天習以為常的技術,發(fā)展了大量更有效的研究方法。這些技術和方法,早已成了全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諾貝爾獎和你有什么關系?》(《南方周末》2016年10月13日)
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們的社會會忙成這樣子,沒有時間停下來傾聽孩子的心事,沒有時間揉揉孩子的肩膀。
——蔣勛:《停下來,揉揉孩子的肩膀》
(“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2016年10月4日,閱讀全文請“掃一掃”二維碼)
我覺得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就應該讓他們讀“真正的書”(real book)“完整的書”(entire book)。
——為什么不用課本而選用小說來進行語文教學?美國老師科迪如上回答。(《中國教育報》2016年10月24日曹勇軍:《我們欠學生真正的閱讀課——一位中國教師在美國中學語文課堂的觀察和思考》)
對那些有志成為科學家的青年們,亞洲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福井謙一給出了兩點意見:一是要盡可能地開闊學問視野,不要把眼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二是要培養(yǎng)預見能力,培養(yǎng)出敏銳的眼力,能預測自己正在研究的和將要研究的那些學問的發(fā)展趨勢,并把握這些學問與社會的種種內在聯(lián)系。
——在成功道路上,能夠把握趨勢是一項十分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能力。在科學選擇中,難就難在不是從有限的幾個可能性中進行挑選,而是從無限多的可能性中進行選擇,這不是僅憑邏輯就能作出正確選擇的,其中對科學的直覺具有很大的功勞。在科學的選擇性越來越多的今天,這種能夠把握趨勢的“直覺”將越來越重要。(《文匯報》2016年10月21日 沈湫莎:《考慮教育問題,別忘了“人的本能”》)
刻意練習是一種提高專業(yè)水平的終身努力。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與長時間勤勉的刻意練習密不可分。
——薄三郎:《菲爾普斯為什么能拿那么多金牌?》(《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6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