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武西奇
為官要“知止不殆”
文丨武西奇
知止不殆,語出《道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其意思是,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古往今來,深諳知止不殆道理的官員并非少數(shù),西漢疏廣就是其中一個。漢宣帝劉詢在位時,疏廣任太子劉奭的太傅,官居一品。就在劉奭取得長足進步的時候,疏廣向漢宣帝遞上了呈文,以年老體衰為由辭官回家。對疏廣功成名就后的急流勇退,宋朝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高度稱贊說:真是有遠見卓識!
揆諸現(xiàn)實,不懂這種為官藝術(shù)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有的只想當大官,絞盡腦汁往上爬;有的只想發(fā)大財,違法亂紀貪贓款;有的只想賺名聲,一門心思造盆景。該知止的時候卻不愿踩剎車,結(jié)果被權(quán)力所役,被利益所縛,被虛名所累。一道道絆馬索橫亙在從政路上,官員若想平安著陸又談何容易。
知止,講究的是一個度。部分官員頻頻超越限度,說到底還是思想總開關(guān)沒有擰緊。理想出現(xiàn)了滑坡,信念發(fā)生了動搖,各種各樣的欲望就會乘虛而入。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當下,為官知道適可而止,始終樹立正確“官念”,才能避免把自己陷入危險境地。
知止不殆,要以淡泊之心對位。眾所周知,官越大職位越少,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么一種語境下,領(lǐng)導干部應擺正當官的心態(tài),自覺把官位看淡一些,主動把事業(yè)看重一些。畢竟,級別高低不是衡量成敗的標尺,職務大小都是為民服務的平臺。就像毛豐美,為了繼續(xù)帶領(lǐng)村民脫貧致富,他一次次地放棄了當大官機會。正是這份淡泊和堅守,讓這位村支部書記的形象更加豐滿美麗。
知止不殆,要以知足之心對利。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當官發(fā)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fā)財,發(fā)財就不要當官。天下之福,莫大于無欲;天下之禍,莫大于不知足。既然選擇了當官,就應該守得住清貧經(jīng)得起誘惑。否則,吃著碗里望著鍋里,妄想甘蔗兩頭甜,不義之財撈得再多也未必有那個福氣消受。
知止不殆,要以平和之心對名。官員追求好名聲并非是壞事,但一定要來的自然和正當。遺憾的是,少數(shù)官員為了圖虛名、搶功名,或熱衷在電視里露臉,或迷戀在報紙上發(fā)文,或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如此沽名釣譽的瞎折騰,動靜整得越響留的名聲越壞。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領(lǐng)導干部要像焦裕祿、谷文昌那樣,不圖眼前利只留身后名,多做打基礎(chǔ)利長遠惠民生的好事實事,你的功德自然會在街談巷議中口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