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曉 荷
徐志摩:公子駕到
■丨 曉 荷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
留在中國人記憶中的徐志摩,以其詩,以其情,點亮了那個灰蒙蒙的時代。正是那一首首清新雋永、迤邐純凈、飄逸靈動的詩,伴隨青蔥歲月,在心田播下文學的種子,慰藉年少的憂傷、裝點青澀的年華、豐盈年輕的夢想,開啟一段靈魂的詩意棲息之旅。
或許每個中文系的女生,都曾有個關于愛情的玫瑰夢:在最好的年華遇見那個人的浪漫愛情;邂逅一份人生若只如初見的唯美愛情;演繹一段執(zhí)子之手,與之偕老的經(jīng)典愛情……夢幻中的男主角,就像生得好、長得好、學得好、寫得好、愛得好的“五好青年”徐志摩。上世紀還沒有“男神”一詞,好吧,他就是中文系那群愛花癡的女生們“夢中情人”的最佳詮釋。
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寧縣硤石鎮(zhèn)首富之家的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沈鈞儒是他的表叔,金庸是他的姑表弟,瓊瑤是他的表外甥女。
從小在家塾讀書,1908年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師從張樹森,打下了堅實的古文根底,成績總是全班第一。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學堂,與郁達夫、厲麟似同班。
1915年畢業(yè)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他的思想也注入了新的因素,并大量涉獵中外文學。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老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很大,二人一直保持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
1918年,徐志摩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進經(jīng)濟系。在美國待了兩年,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chǎn)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欲卻感到厭倦,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于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誘惑,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fā)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未能實現(xiàn)跟隨羅素從學的夙愿,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覺苦悶想“換路”走的時候,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并由于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現(xiàn)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從11歲到25歲,從私塾到現(xiàn)代大學,他讀了無數(shù)學校,無論喜不喜歡,在每一所學校的表現(xiàn)都出類拔萃,用現(xiàn)在時髦的話說,他可是典型的學霸。
他在康橋接受資產(chǎn)階級的貴族教育,與英國名士交往,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康橋的環(huán)境,不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fā)了他創(chuàng)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如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意大利作家丹農(nóng)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贛第德》。同時他寫了許多詩,其中《康橋再會吧》最為經(jīng)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換路”成功,走入詩人的行列。
在劍橋的兩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成為新詩的代表人物。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年僅28歲。作家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大概指的就是徐志摩這類天才吧。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這首初載于1928年《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號,署名志摩的詩,可以說是徐志摩的“標簽”之作。詩作問世后,文壇上只要聽到這一聲誦號,便知是公子駕到了。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恐怕也只有徐志摩了。詩歌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jīng)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偶然》,只有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xiàn)代詩歌長廊中,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徐志摩是特立獨行、謎一般的傳奇人物:想作詩便作得一手好詩,為新詩創(chuàng)立新格;想寫散文便把散文寫得淋漓盡致出類拔萃;想戀愛便愛得昏天黑地無所顧忌……一個深信人生必須有愛、自由和美的理想主義者。他的詩都是久經(jīng)傳誦的名篇,他的心永遠是人間四月的天空。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沒有他的詩壇是寂寞的。
傳世的不僅是他的詩作,還有綿延深遠的愛情。
1915年,由政界風云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15歲的張幼儀娶進了門。張幼儀出身江蘇名門,受過新式教育,性情溫和善良,長相明眸清麗,知書達理又遵傳統(tǒng)守孝道?;楹蟛痪?,長子徐積鍇出生,徐志摩便赴英國讀書。其時,徐志摩一心追求林徽因,提出離婚。雖然身懷有孕,張幼儀還是慨然應允徐志摩,結束了他們七年的婚姻。產(chǎn)后,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后辦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獲成功。難能可貴的是,她仍照樣孝敬徐志摩的雙親,精心撫育和徐志摩的兒子,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
1996年,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在美國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中寫道:“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墒?,我沒辦法說什么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么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彼龑π熘灸Φ膼蹧]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詩人最著名的情感經(jīng)歷,莫過于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徐林”世紀之戀。1921年秋天,與林徽因的初次邂逅,是在與狄更生的會見中。那是怎樣的一種美好,一個是才華橫溢的青年詩人,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妙齡少女。志摩的用情之烈不難想象,而徽因的惶恐失措也在情理之中。因為戀愛,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fā),寫了《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諸多表現(xiàn)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nèi)容。
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一起接待,一起演出英文戲劇,共同擔任翻譯。但冰雪聰明的林徽因始終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驚鴻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過錯?!拔叶茫以跄軕汀?,這一句是林徽因發(fā)自肺腑的對徐志摩的真情告白。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結束了和徐志摩一段無望的愛戀。
1931年,徐志摩為了去聽她的報告,在碧海藍天中,把他35歲的生命回報給了至愛的林徽因。后來,林徽因把他飛機出事的那塊殘骸永恒地寄存在她的臥室里,林徽因知道,她是最懂他的女人。
1922年,徐志摩留學后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認識王賡的妻子陸小曼,開啟了詩人的另一段浪漫而熱烈的戀情。陸小曼是北京的社交名媛,才貌雙全、機智活潑、人見猶憐。這一時期寫下的《愛眉小札》,濃烈熾熱的文字,吐露著愛人的纏綿深情。
然而這一段不被世俗包容、不被世人看好的婚姻,或許一開始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在剛結婚的前段日子里,雖然徐父徐母對陸小曼依然心有不滿,但是兩人也算過得浪漫愜意。由于陸小曼從小過慣了奢逸的生活,為了使妻子心喜,他一味遷就她。后來,徐父出于對陸小曼的極度不滿,斷了他們的經(jīng)濟來源。他不得不同時在不同的學校講課,課余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補貼家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家庭的花銷。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
1931年11月19日,為了趕到北京參加林徽因給外國使節(jié)講中國古典建筑美學的講座,徐志摩搭乘的航班失事,不幸罹難,時年35歲。
聽到噩耗的那一剎那,林徽因一下暈倒過去,醒來后,感到一根針刺觸到心底,天地如墨一般昏黑,哀慟的咽哽鎖住她的嗓子,良久沒有說話。直到半個月以后,才蘸滿淚水給《北京晨報》寫了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悼志摩》。長歌當哭、錐心泣血、不勝哀痛!
英年早逝,消息傳來,北京、上海文藝界沉浸在一片悲傷中。徐志摩的靈柩運到上海萬國殯儀館,上海文藝界在靜安寺設奠,舉行追悼儀式,吊唁的人絡繹不絕,許多青年學生排著隊來瞻仰這位中國的拜倫。
北平的公祭設在北大二院大禮堂,由林徽因主持安排,胡適、周作人、楊振聲等到會致哀,京都的社會賢達和故友紛紛題寫挽聯(lián)、挽詩和祭文。
蔡元培的挽聯(lián)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梅蘭芳的挽聯(lián)一唱三嘆:
歸神于九霄之間,直著噫籟成詩,更憶招花微笑貌;
北來無三日不見,已諾為余編劇,誰憐推枕失聲時。
黃炎培的詩長歌當哭:
天縱奇才死亦奇,云車風馬想威儀。
卅年哀樂春婆夢,留與人間一卷詩。
白門哀柳鎖斜煙,黑水寒鼙動九邊。
料得神州無死所,故飛吟蛻入寥天。
新月娟娟筆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
光華十里聯(lián)秋駕,哭到交情意已私。
……
徐志摩去世后,其墓地也是一波三折,一共經(jīng)過了三次變遷。第一次是在東山瑪瑙谷萬石窩,由胡適之題寫“詩人徐志摩之墓”碑文,在動亂中蕩然無存。第二次,徐父對于胡適先生題字的墓碑感覺過于簡短,又請到徐志摩生前紅顏知己,被稱為閨秀派才女的凌叔華,請她為徐志摩再題一塊碑文。凌叔華欣然應允,她所題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轉化為“冷月照詩魂”。此塊墓碑也在動亂中喪失。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動亂墳陵早已損毀,故鄉(xiāng)百姓為了表示紀念,由政府撥款把墓地遷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邊。徐志摩的外親、著名建筑學家、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設計并撰寫墓記。西山墓地古典雅致,白石鋪地,青石為階,半圓的墓臺恰似一彎新月,有詩壇“新月派”的寓意。墓碑滄桑厚樸,海寧籍書法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長的張宗祥先生根據(jù)胡適之原文補題碑文。墓碑兩側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書形雕塑,刻著徐志摩《再別康橋》等名詩名句。
徐志摩之死,陸小曼便成了眾矢之的,但她默默忍受著外界對她的批評和指責。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聯(lián)中說:“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志摩走了,她的心也死了,懷念志摩的方式,便是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苦辣酸甜豈是常人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