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舜南
摘 要 中國思想史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有一條主線貫穿,體現(xiàn)其傳承性,然而其主導思想又總是不斷地由新思想取代舊思想,呈現(xiàn)立——破——再立——再破的循環(huán)往復的曲線過程,并在基礎上飛躍。在新舊思想交替的過程中思想家們總是宣傳平等思想,提出人文主義,為提高人的地位而吶喊,因而對歷史、對政治產(chǎn)生了各種不同程度的影響。
關鍵詞 螺旋式 中國思想史 發(fā)展 特征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自從春秋時期老子、孔子創(chuàng)立系統(tǒng)思想體系以后,中國思想界就十分活躍。學派林立,各種思想觀點爭奇斗艷,互相辯難。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許許多多的學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立場,來研究它,考察它,得出許多不同的結論。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思想家都會集中討論某一重要問題,形成思想潮流。
1中國思想史的發(fā)展是一個螺旋式的過程
中國古代思想史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有一條主線貫徹,體現(xiàn)傳承性,然而它的發(fā)展不是直線性的,而是經(jīng)歷了一個立——破——再立——再破的循環(huán)往復的曲線過程。戰(zhàn)國前中期墨家以其嚴密的組織、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赴湯蹈刃,死不旋踵”,不畏犧牲的奮斗精神而顯赫,“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篇》)與儒家并為顯學。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jīng)的輝煌。
戰(zhàn)國后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封建個體經(jīng)濟逐漸占主導地位,新型地主階級壯大,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法、儒成為顯學,秦朝時放家更成為國家主導思想。法家的嚴刑酷法、極端君主專制、積極有為思想主張導致了秦的滅亡,法家也就喪失了作為治國指導思想的地位。西漢時,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取而代之,成為國家的主導思想。西漢中期,黃老之學不能適應漢武帝恢宏的政治抱負的需要,董仲舒創(chuàng)立的新儒學與公羊?qū)W經(jīng)學順勢取得獨尊地位。魏晉時,由于繁瑣、迷信與繁文縟節(jié),達到不盡情理的地步,兩漢儒學與經(jīng)學衰落,玄學成為新的思想潮流。玄學由于放任、縱欲,導致統(tǒng)治集團的腐敗,從南北朝直到唐朝,佛教思想又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后來佛學思想得越來越迂闊,北宋時,理學的研究和爭辯行為時尚;明朝以理學為國學以及科舉考試的標桿,使,理學成為僵死的教條。明朝中葉,王守仁的心學興盛一時,后來也很快變得空疏,不切實用。明末清初,隨著理學、心學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講究經(jīng)世致用、崇實黜虛、反對空談性理,致力于社會政治改革的實學思潮達到興盛階段。名家迭出,議題廣泛,涉及到工商實業(yè)、百姓日用、政治革新、婦女解放,還觸及對君主專制危害性的揭露批判。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循環(huán),不是簡單的重復與破立,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個發(fā)展。這種情況說明:任何一種思想體系,如果被僵化,被看成僵死的教條,哪怕是最先進的理論,也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的一破一立,也就是中國古代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
2歷次新思潮興起的共同點
在中國思想史上幾乎每一次興起的新思潮,都帶有思想解放的意義,尤以東周、魏晉、兩宋、明末清初等幾次最為明顯。這幾次思潮,有這樣一些共同點:
(1)興起于舊思潮陷于困頓之時。那些舊思潮在其興起的時候,也具有先進性、合理性、積極性,相較于前一思潮的進步性,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期自然現(xiàn)象與社會現(xiàn)象的驗證思想界的辯難,尤其是當它成為僵死的教條時,其論證的空泛、紕漏,體系的缺陷、便顯現(xiàn)出來,必須要用更為嚴密的、精致的、新的理論體系來代替。
(2)新思潮必然要打倒存留人們思想中的舊宗教、舊教條。新思潮的推動者、新思想體系的創(chuàng)立者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革新精神、大無畏精神,敢于沖破舊思想、舊教條的藩籬與禁錮,敢言人之不敢言者。沒有這一條,就不會有新思想出現(xiàn)。春秋時期道儒兩家打破了天命神學對人民思想的束縛,魏晉時期玄學要打破兩漢儒學與經(jīng)學對人們思想與人性的壓抑,宋代理學打破了佛教思想對人的鉗制,明清之際的心學、實學一掃理學的空疏學風,揭露了它“以理殺人”的本質(zhì)。
(3)他們都提倡人文主義,為提高人的地位而吶喊。舊的宗教教條,總是把一套凝固的,僵死的教條,飾以神圣的光環(huán),強迫人們接受,強迫人們奴隸般地心甘情愿服從統(tǒng)治者的壓迫。不提高人權,就不能打倒神權??鬃拥摹叭省?,墨子的“兼愛”,孟子的“民貴君輕”,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玄學家的“任情”、“任自然”,反對禮教對人的壓抑,王守仁李贄宣揚的“圣人滿街走”,“民之所欲即為善”,都揭示了神學以及君貴民賤、官貴民賤觀念的荒謬,在理論上、輿論上提升人特別是下層民眾的地位。
(4)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宣揚平等觀念。舊的思想體系,總是把等級制說成是合理的,天經(jīng)地義的,要求下層人民無條件地接受與服從。新思想必須剝奪上層統(tǒng)治者的特權,才能爭得自己的地位。在這些新思潮中,許多思想家提出的“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墨子·尚賢》上)、“萬物一體”(阮籍:《達莊論》)、“侯王與庶人同等”(李贄:《焚書》)、君臣“名異而實同”(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口號,都猛烈地沖擊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等級制。
3中國思想史發(fā)展的歷史影響
(1)促進了理論思維的深化。新思想體系在克服舊思想的謬誤時,會以新的思維方式、引入新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成果,來論證自己的理論的正確和顛撲不破。在這一過程中,新的思想體系必然比舊思想更富于科學性、思辨性、優(yōu)越性,更能經(jīng)得起實踐與實際事物的檢驗。人類的思維也就在這里一步一步地深入發(fā)展。
(2)在社會上和政治上提升了人尤其是下層民眾的地位。從“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客皆注家籍”,到田主與佃農(nóng)以兄弟相稱,再到“攤丁入畝”、“永佃制”,就是明證。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1(5).
[2] 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