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集偉
「我會把這個秘密永遠藏在心中」 來自作家連岳推薦,語出小學生萬亦含寫的詩,詩題《秘密》:“媽媽說我是撿來的/我笑了笑/我不想說出一個秘密/怕媽媽傷心//我知道/爸爸姓萬/哥哥姓萬/我也姓萬/只有媽媽姓姜//誰是撿來的/不說你也明白/噓!我會把這個秘密永遠藏在心中”……這是個傻孩子,傻得天真如許,冰雪聰明。
「沉寂館」 來自澎湃新聞報道。報道說,幾年前,邰麗華代表發(fā)言,“談到藝術(shù)團去特拉維夫演出,當?shù)赜幸粋€殘疾孩子的博物館,館中針對每種殘障性質(zhì)而設計特殊環(huán)境,比如說,聾孩子的沉寂館,那里的一切都提供于視覺,相反,盲孩子的黑暗館則全依仗聲音與觸摸……她忽然明白為什么盲孩子那么愛說話,聲音給他們安全感”……身處當前語境,“寂靜館”三字難免令人浮想,對殘障人士而言,世界寂靜,可對普通人而言,肅殺之“寂”封殺之“靜”反更異常。
「二維碼情書」 來自近時社會新聞,“在校大學生王勇在圖書館暗戀上一女生,決定寫情書表達愛慕之情,討巧地將情書藏在了二維碼內(nèi)。但不知為何這封情書出現(xiàn)在了學校的地上……本身想低調(diào)表白的王勇,意外地火了”……在這則新聞里,“討巧地將情書藏在了二維碼內(nèi)”這句描述殊為詭異,按新聞標題猜,“二維碼情書”本不用“藏”,三四年前,網(wǎng)上即有技術(shù)貼講授“二維碼情書”制作技巧,很簡單的,還用藏?
「斜杠青年」 語出作者SusanKuang推薦,“斜杠青年”概念最早來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的《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一書,“她在書中提到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yè)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yè)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qū)分不同職業(yè),例如,萊尼·普拉特,律師/演員/制片人,于是,‘斜桿(Slash)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p>
「腎已不足請移植」 語出作者Chaos文章,原題“腎已不足請移植:蘋果今年可能有四款iPhone”。文章介紹2016年蘋果新品的各種可能,標題用到蘋果老?!澳I”……對一個知名品牌而言,有“?!睕]“?!贝蟛幌嗤?,所謂“?!逼鋵嵕褪恰肮适隆?,“梗”或“故事”可以節(jié)約傳播成本,可以讓老梗如蒲公英一般,從過去飄到現(xiàn)在乃至將來,在新時空里開出新的黃色的小花。
「降落傘兒童」 語出作者曹莉刊載于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文章。在這篇采訪三名中國留學生在美獲刑新聞專題中,作者重提“降落傘兒童”概念。“‘降落傘兒童一詞誕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一些富有的中國臺灣、香港以及韓國等亞洲家庭送自己的孩子,獨自去教育更為先進的美國求學。近年來,來自中國大陸的青少年成為這一群體的絕對主力”……與本詞相關,還有“宇航員父母”“直升機媽媽”等詞組。“宇航員父母”指那種平常忙乎自己的事事,只有少許閑暇時間飛到固定地點與留學中的子女會面;而“直升機媽媽”是指那種陪讀父母,遇見重要節(jié)假日或需求日,父母會像直升飛機一樣“飛”到孩子身邊。
「今夜我要與你眾多自我中的一個睡覺」 來自澎湃新聞推薦,語出BBC6集迷你劇《夜班經(jīng)理》第一集臺詞?!啊兑拱嘟?jīng)理》含有某種自我影射成分……當大衛(wèi)·康威爾(勒卡雷的本名)動筆寫小說時,他在表演像勒卡雷那樣說話,那樣講故事。在英劇(《夜班經(jīng)理》)中,那個女人對潘恩說:‘今夜我要與你眾多自我中的一個睡覺,你可以自己決定選哪個(I want one of your many selves to sleep with me tonight,you can choose which one)。這是最最典型的勒卡雷表達,他的情感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常言道,故事負責描述期待,小說負責展現(xiàn)繁復,就英劇而言,更接近小說,從這個角度看,這句出自索菲女士的臺詞魅惑精致,十足勒卡雷。
「聯(lián)覺者」 來自譯言網(wǎng)推薦,語出Nathaniel Scharping文章。所謂“聯(lián)覺者”是指這樣一種人,“感官刺激對他們來說可形成不止一種感覺——例如他們可以聞到顏色,可以品嘗聲音。只有極少部分的人能夠?qū)@個世界有這非比尋常的體驗,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辦法可以讓大家都能體驗(至少是小試)當聯(lián)覺者的感受了。”
「反差萌」 萌文化熟詞,被認為是萌屬性的一種,它所強調(diào)的,是指ACGN人物表現(xiàn)出與原本形象不同的萌屬性或多種互為矛盾的萌屬性同時存在。也可視為一種襯托的表現(xiàn)手法。概念在2006年興起,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ACGN文化中極為常見且重要的萌屬性。
「炸彈人格」 語出作家莊雅婷專欄:“炸彈人格是一個滿奇妙的存在。我們經(jīng)常認識這樣一種人,你平時看著他諧趣可愛、面容可喜,待人接物也如沐春風、周到識趣,但總是心里隱約有一種感覺,他/她早晚要跟你翻臉,而且會撕得很難看……炸彈人格也分男女,男的通常是因為錢而炸。好好的人,沒準兒哪天突然就欠錢跑路或創(chuàng)業(yè)未遂開始撕起來;女的大部分為情而炸——如果跑路算是精準打擊,那么情傷簡直是化學炸彈,污染一片親朋好友?!?/p>
「高調(diào)取關」語出學者嚴鋒微博:“拜托那些高調(diào)取關的人,請輕輕地走,正如你輕輕地來”……在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里,“高調(diào)”之類常常不非對應一個“低調(diào)”,就像我們死活不喜歡那個雞賊到絕頂?shù)穆斆魅?,可它并不意味著我們就非得去喜歡一個死笨之人。
「情緒按鈕」來自互動百科推薦——新近Facebook“正式面向全球用戶增加多種情緒按鈕,不再局限于原先的‘點贊,讓用戶可以通過‘喜愛‘哈哈‘驚訝‘悲傷和‘憤怒等新按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該項目之前經(jīng)歷了長達數(shù)月的測試,以期最終確定最佳選項”……將人類的七情六欲逐一抽象為一顆顆“情緒按鈕”該是個巨大無比工程?
「那個生活在不被注意的地方的無法撼動的人」 語出作家云也退大家專欄。討論新近離世的作家哈珀·李和她的小說《殺死一只知更鳥》,云也退認為,哈珀·李“用筆擔當了此世的正直與善意……如果你還能感到恥辱,就去想一想Atticus和Scout,想一想哈珀·李,那個生活在不被注意的地方的無法撼動的人”……前句中“生活在不被注意的地方”是指哈珀·李成名后低調(diào)隱居的生活方式,她“不接受采訪,不出鏡,不隨便發(fā)表文字……之前四十多年,哈珀·李就在蒙羅威爾杜門不出,就連《卡波特》上映,和卡波特的昔年友誼重新進入公共視野,她也幾乎不聞不問?!?/p>
「種種怨念收集起來可以發(fā)電」 語出翻譯家黃昱寧微信,一小段:“清早大街上這一張張不甘早起的臉啊,種種怨念收集起來可以發(fā)電”……這暗喻將焦慮、焦躁、輕抑郁、重虛無、起床氣、熊貓眼之類睡眠缺失綜合征一勺燴,并以怨念命名,忽然讓那種種有了一種語文上的電能,可喜之至。
「書籍是為生命買的保險」 來自譯林出版社微信公號,“意大利百科全書式學者艾柯離世,世界上又少了一位聰明至極的人。當人們都扼腕嘆息時,他卻早有言在前,‘書籍是為生命買的保險,是為得到永生的一小筆預付款……其身歿矣,其言卻留在紙張上散發(fā)雋永的芬芳”……艾柯的這句名言猛一看蠻雞湯,可仔細咂摸,會發(fā)現(xiàn),又極具深意——書命長于人命,那些偉大書籍,哪本不是壽比南山,我們能從其中支借一點永恒之魅,實乃萬幸。
「完形心理學」 來自作者陳思呈專欄,文章用“完形心理學”解釋普遍存在的那種死別之憾:“人是多么熱愛追求圓滿的生物,對,完形心理學,‘如果能活到孫子上大學,人生就圓滿了‘如果能生個兒子,人生就無憾了‘如果可以去趟美國,心愿就完結(jié)了不告而別之難,皆因它提示著最尖銳的不圓滿”……修煉中的人,不應該把死亡當成一段關系的結(jié)束。我們其實是有責任把一條路走通的,一個人走,但擔負的,卻是兩個人的相知——另一個人是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