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奕 明
?
讀碑窠石圖
□ 奕 明
《讀碑窠石圖》 北宋·李成 絹本墨筆 126.3cm×104.9cm
李成(919- 967年),字咸熙,唐朝宗室后裔。五代時祖上遷至青州(今山東境內(nèi)),至李成時,家境開始衰落。李成自幼聰明非常,能詩善文,精于音樂,工棋善飲,多才多藝,尤其擅長山水畫。李成性情疏曠,《宣和畫譜》說他:“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詩酒之間。”李成晚年好游歷于江湖間,后依附于司農(nóng)卿衛(wèi)融門下,在那里終日酣飲狂歌,后竟醉死在客舍中。
《讀碑窠石圖》,畫面荒涼孤寂,古墳前矗立著高大的石碑,四周的荒坡上枯樹圍繞,有一騎驢長者正在仰頭研讀碑文。書僮手持木杖,侍立身旁。從石碑之高大和龜趺座之講究,可以想見此墓主人生前當為顯宦。然而,世道滄桑,人世變幻,此時其家已經(jīng)完全敗落,子孫中也無人再來修葺墳塋,只有路人在墓碑前發(fā)懷古之幽思。石碑旁是幾株脫盡了葉子的枯勁老樹,以及數(shù)棵疏落的荊棘灌木。近景露出坡石一角(“窠石”,即凹凸不平、多洞孔的石頭),整個畫面意境荒寒冷寂,充滿對人生的思索。
北宋司馬光曾作《古墳詩》云:“茫茫野甸平極目,歷歷古墳如廈屋。碑板無文荊棘深,石獸沉淪松柏禿。聞人雖不識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祿。子孫流落何所之,吉兇當年非不卜。我來正值寒食天,祭幡不設無人哭?!贝饲榇司埃藗儍H憑直觀印象也可以體會畫面所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當為感嘆人世間的盛衰榮辱、變幻無常。
畫面取景,集中而單純,主要采用“平遠”手法,如同特寫鏡頭一般,著力刻畫出老樹、窠石和讀碑人物。畫樹枝用勁利的尖筆勾勒,再以墨色渲染,筆墨爽利,枝干縱橫作“蟹爪”狀;坡石起伏,皴筆靈動。這一作品的成功,在于寄情于畫,意境深遠?;囊爸羞@幾棵姿態(tài)不凡、堅韌瘦削的老樹,伸展著盤曲多節(jié)的枯枝,似乎在訴說凄苦坎坷的經(jīng)歷:它們根植在荒瘠的土地上,歷過漫長艱苦的歲月——或是嚴寒、狂風,或是酷熱、暑旱,雖在萬般的困苦中掙扎著,但畢竟倔強地成長起來。這錚錚鐵骨,依然挺立在荒野凜冽的寒風之中。老樹旁的石碑,則進一步揭示出對悠遠歷史、輝煌過去的追憶,增添了幽寂悲傷的氣氛。
《讀碑窠石圖》 (局部)
通過山水畫來表現(xiàn)社會變遷、人世間的興衰榮辱,擴大了水墨山水畫的表現(xiàn)境界,其內(nèi)涵較之人物畫更為豐富,對后世影響深遠。正如南宋鄧椿在《畫繼》中所評:“李營丘(李成),多才足學之士也,少有大志,屢筆不第,竟無所成,故放意于畫。其所作寒林多在巖穴中,裁扎俱露,以興君子之在野也……”畫出這樣的山水畫,也許與李成的身世有關。李成出身于高貴門第,胸有大志,卻生不逢時,處處碰壁。據(jù)《宣和畫譜》記載:“李成……五季艱難之際,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為營丘人。夫祖以儒學吏事聞于時。家世中衰,至成猶能以儒道為業(yè)。善屬文,氣調(diào)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詩酒之間,又寓興于畫,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娛于其間耳?!碑敃r眾多的達官貴人持厚禮求其畫,李成以自己是儒生,自古四民不相雜處為由拒絕,說:“我畫畫僅僅是為了陶冶性情而已?!?/p>
后來,他的孫子李宥曾為北宋真宗時朝天章閣待制,在京城為官時,曾出高價四處收購其祖父李成的畫作。這也說明,其作品在當時就已經(jīng)傳世甚少了。
牛功江,貴州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貴州老年大學書畫研究院原院長、美術系主任,書法專業(yè)教師,從事老年大學書法教學十余年。其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省內(nèi)外大型展覽,編著有《貴州老年大學師生書畫攝影作品集》、行書《北山移文》教材、《顏勤禮碑》輔助教材等。他在教學中嚴格要求自己,為人師表,尊重學員,認真授課,贏得了廣大老年學員們的好評。所教班級教學成果顯著:大多數(shù)學員均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在學習書法中找到了晚年的精神支柱;有部分優(yōu)秀學員的書法作品,還入展了省級和國家級展覽,具備了加入省級書協(xié)會員的條件。
《節(jié)臨懷素小草千字文》 牛功江
《行楷書對聯(lián)》 牛功江
鄭建國,字清源,號之恩,196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F(xiàn)為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閩江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福建省海峽百姓畫院副院長,閩都畫院院委,福州市人大書畫院畫師,福州市政協(xié)書畫院畫師,福州市老年大學國畫教師。
鄭建國擅長花鳥畫、山水畫,花鳥畫尤以牡丹最為人稱贊。他寫實能力強,喜歡寫實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手法,作品清新歡快、詼諧生動。出版有《鄭建國作品集》 《鄭建國花鳥》 《清源花鳥》《中國畫技法·桃花》《中國畫技法·芙蓉花》《中國畫技法·月季花》《老年大學藝術課程·國畫花鳥》等多部著作。
《流水白云》 鄭建國
《高冠》 鄭建國
《水仙小鳥》 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