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鳳
摘 要 目的:探討農(nóng)療對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12月中心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30例,在抗精神病藥治療期間實施農(nóng)療康復治療12個月。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評估患者農(nóng)療前、后的病情康復情況。結果:與農(nóng)療前相比,患者參與農(nóng)療后的IPROS總分、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關心和興趣評分均有明顯改善(P<0.01)。結論:農(nóng)療能明顯改善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質量。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 康復 農(nóng)療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12-0061-02
Influence of farming therap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GU Xiufeng
(Liaoy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farming therap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Methods: From Jan. to Dec. 2014, 30 cases of chronic schizophrenia were selected in the center,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farm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implemented for them for 12 months.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with in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outcome scale(IPRO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farming therapy, IPROS total score, and the score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life ability, social ability, concern and interest were all improved obviously(P<0.01). Conclusion: Farming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in long-term hospitalization.
KEY WORDS chronic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farming therapy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病、多發(fā)病,部分患者因社會、家庭及個人等原因需長期在精神專科醫(yī)院康復和治療[1]。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各種各樣的康復治療如陶藝編織[2]、社交綜合技能訓練[3]、舞蹈[4]等都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有效。農(nóng)療也是一種行為康復療法,通過生活與勞動技能訓練,達到提高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本研究觀察農(nóng)療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月—12月入住我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30例,均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IV)[5]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54.11±11.09)歲,平均病程(25.85±11.51)年,PANSS總分小于60分,住院時間≥1年,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其他精神病診斷和病史患者。
1.2 方法
入組患者在研究期間仍維持原有抗精神病藥治療,同時實施農(nóng)療康復治療。具體措施:憑借我院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建立蔬菜大棚、竹園、草地等。患者的農(nóng)療組織工作由康復病區(qū)的醫(yī)生、護士負責。農(nóng)療時間根據(jù)季節(jié)、天氣的變化不定時安排播種、施肥、除草、收獲等任務,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工作人員進行手把手指導,平均每天工作不超過2 h。蔬菜收獲后,工作人員帶領患者到市場出售,所得現(xiàn)金有專人管理,用于患者在農(nóng)療過程中的物質獎勵。
1.3 療效評估
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6]進行評價。由未參加農(nóng)療活動并接受過量表培訓的2名精神科醫(yī)師統(tǒng)一評定,以保證評估的一致性。在患者入組時、入組后3、6和12個月時分別進行評估。IPROS表共有36個項目,含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wèi)生能力、關心和興趣5個因素。采用5級(0~4分)評分,分值越高,代表康復療效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表1可見,經(jīng)過農(nóng)療后,患者的IPROS總分及工療情況因素分、生活能力因素分、社交能力因素分、關心和興趣因素分均有明顯改善(P<0.01);講究衛(wèi)生能力因素分無明顯改變(P>0.05)。
3 討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病程遷延、長期住院較長而使其與外界接觸減少、社會功能減退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康復治療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能力,為患者今后回歸社會作準備。農(nóng)療作為康復訓練的一種,通過讓患者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業(yè)勞動,使勞動、治療、康復相結合,幫助患者克服生活懶散和不良生活習慣等,對提高患者的生活技能、促進康復、減少復發(fā)和改善生活質量均有較大的作用。
本研究中,30例患者在經(jīng)過12個月的農(nóng)療后,其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關心和興趣方面均有明顯改善(P<0.01),說明通過農(nóng)療,患者走出封閉空間,情緒穩(wěn)定,增加了自信心,喚起了對新生活的渴望。在工作中患者之間相互協(xié)作,可增加相互之間的交流,增進與外界交流的愿望,適度活動亦能增強體質和促進健康,與文獻報道一致[7]。但在本研究中,患者的講究衛(wèi)生能力評分前后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我院在日常生活中清潔工作有工作人員協(xié)助料理、患者尚缺乏一定的條理性以及研究觀察時間過短有關。
農(nóng)療對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事物的興趣、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避免意志活動減退以及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有一定療效,對以后患者回歸社會具有積極意義,是行之有效的康復手段之一。在今后農(nóng)療康復過程中,將進一步結合實際,制定計劃、統(tǒng)籌安排,并完善相關評估。
參考文獻
[1] 黃芹, 溫云輝, 李惠仙, 等. 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多因素分析[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7, 15(2): 161-162.
[2] 崔靜怡, 姚景鵬, 等. 陶藝編織行為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08, 14(23): 2445-2448.
[3] 鄧紅玉, 邵燕飛, 徐小萍. 社交綜合技能訓練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J].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7, 16(3): 227-229.
[4] 湯姿瑛, 彭樂存, 田峰, 等. 舞蹈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觀察[J]. 四川精神衛(wèi)生, 2011, 24(3): 182-184.
[5] 美國精神病學會.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四版[EB/OL]. [2016-04-05]. http://www.doc88.com/ p-851246501661.html.
[6] 王善澄. 實用康復精神醫(yī)學[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300-301.
[7] 王淑芳, 徐利輝. 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治療前后IPROS對比觀察[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0, 22(5): 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