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
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
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
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筆下的白馬寺。今天這座著名古剎仍名揚海內(nèi)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腳下。
號稱“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漢明帝“感夢求法”,遣使迎請?zhí)祗蒙嘶芈尻柡蠖鴦?chuàng)建。據(jù)說當時馱載經(jīng)書的馬是白馬,為銘記白馬馱經(jīng)之功遂取名“白馬寺”。白馬寺是我國歷史上建造的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距今已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八隆笔枪糯偈鸬拿Q,從白馬寺開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發(fā)源地。
白馬寺建寺以來,其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尤以武則天時代興建規(guī)模最大。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云塔等。雖不是創(chuàng)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然依稀可見。整個寺廟布局規(guī)整,風格古樸。園內(nèi)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凈土的清凈氣氛。
游覽白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偉、莊嚴的殿閣和生動傳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領(lǐng)略幾處包含有生動歷史故事的景物。
進景區(qū)大門后來到白馬寺的山門前。山門左右兩側(cè)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這兩匹石馬是北宋時期建的,后搬遷至此。
走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大殿中央供奉的是大肚彌勒菩薩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形象生動有趣。這尊彌勒笑像是明代塑造的。佛像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上面寫著“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穿過天王殿,便來到大佛殿。大殿的中央供奉著三尊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摩訶迦葉,右為阿難。這三尊佛像構(gòu)成了“釋迦靈山會說法像”。這取材于一個佛教禪宗典故。據(jù)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面對眾弟子,閉口不說一字,只是手拈鮮花,面帶微笑。眾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訶迦葉發(fā)出了會心的微笑。釋迦牟尼見此,就說:“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边@樣,摩訶迦葉就成了這“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傳人,中國佛教禪宗也奉摩訶迦葉為西土第一祖師。白馬寺大佛殿的“釋迦靈山會說法像”就是根據(jù)此傳說塑造而成的。三尊旁邊,還有手拿經(jīng)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賢兩位菩薩。釋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觀世音菩薩像。
殿內(nèi)還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鐘,重1500公斤,上飾盤龍花紋,刻有“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等字,并附詩一首:“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馬天邊去,急催東方玉兔升?!睋?jù)傳此口鐘與當時洛陽城內(nèi)鐘樓上的大鐘遙相呼應(yīng),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誦經(jīng),撞鐘報時,洛陽城內(nèi)的鐘聲也跟著響起來,因此,白馬寺鐘聲被列為當時洛陽八景之一。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懸山式建筑“大雄殿”。此殿是寺院內(nèi)最大的殿宇,為元代所建,明、清重修。大雄殿本應(yīng)叫“大雄寶殿”,但據(jù)說白馬寺里處處是寶,所以便不再用寶字。
大雄寶殿后有接引殿,為一般寺院所罕見。為雙層殿基,是寺內(nèi)最小建筑,大殿為清光緒年間重修。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dǎo)到西方“極樂世界”。殿內(nèi)供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立像,左邊為持凈瓶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握摩尼寶珠的是大勢至菩薩,均為清代泥塑。
過了接引殿可見一座有石橋相連的高臺,這便是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為漢明帝劉莊幼時讀書乘涼的處所,后來改為天竺高僧下榻和譯經(jīng)之處。是寺中位置最高之處。
白馬寺內(nèi)最后一座佛殿——毗盧閣就坐落于清涼臺上,系一組庭院式建筑。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臺,具有古代東方建筑的鮮明特色。毗盧閣重檐歇山,飛翼挑角,蔚為壯觀,配殿、僧房等附屬建筑,布局整齊,自成院落。院中有一泓池水,古柏蒼蒼,郁郁蔥蔥,環(huán)境清幽,清爽宜人。
…… ……
佛教誕生在尼泊爾,傳播于印度,最后在中國發(fā)揚光大,并最終傳到日本、東南亞等世界各地,這一切的一個重要起始地,就是洛陽白馬寺。白馬寺作為我國第一古剎,在中國及世界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小貼士: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城東12公里處,有多條公交車直達。到了白馬寺景區(qū),在景區(qū)門口買門票,票價50元/人。
編輯 / 張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