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露
導語:不僅倫敦如此,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等歐洲主要城市也先后實行自行車化。到如今,在歐洲大城市里,私家汽車逐漸消失,只有自行車、公交和出租出沒。
英國歌手梅魯阿有一首風靡全球的歌兒叫《北京有九百萬自行車》,鬧得全世界都知道唯獨我作為當事人之一不知道的事。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但我還真不清楚梅魯阿說的是否屬實。尤其是現在,稍微有頭有臉的北京人都開著汽車朝“錢”奔,更有頭有臉的則讓司機開車載著他們朝“錢”奔,導致高峰期交通擁擠,汽車英雄無用武之地,盡管豪車能跟獵豹一樣飛馳也只能跟蝸牛一樣磨洋工。
人均1.1輛自行車
即便梅魯阿說得屬實,恐怕北京也得把拿到手的世界自行車之最讓給荷蘭。荷蘭人口約一千七百萬,但自行車就有一千九百萬,平均每人1.1輛。荷蘭小轎車約八百萬,平均每個家庭1.03輛。后工業(yè)高自動化與傳統人力驅動自行車化并駕齊驅,使荷蘭在城市交通的綠色環(huán)保健康人文方面當之無愧,成為歐洲以致世界其他國家的領頭羊。何以見得?
且看2010年前后,即荷蘭大城市自行車化半個世紀以后,倫敦也啟動了波利斯自行車項目。波利斯-約翰森先生曾是倫敦市長,他力主大城市去汽車化,代之以自行車化。他在政府和企業(yè)的資助和配合下,在倫敦開設了許多自行車租賃和存放站。市民能夠在城市的各個方位、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廉價租賃自行車。這大量減少了此城市的汽車流量、空氣污染、噪音分貝、交通事故等,明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宜居住性。
不僅倫敦如此,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等歐洲主要城市也先后實行自行車化。到如今,在歐洲大城市里,私家汽車逐漸消失,只有自行車、公交和出租出沒。大家在城里走路或騎車心里踏實多了,不怕冷不丁被汽車或摩托車撞傷甚至被撞香消玉殞、英年早逝了。
荷蘭自行車化
荷蘭的自行車化主要有五個原因。
第一, 和中國相比,荷蘭面積小,城市規(guī)模也小,踩幾腳自行車就從城東踩到城西了。
第二,其他歐洲國家笑話荷蘭平得跟銅板似的,還真沒冤枉無辜。荷蘭一馬平川,據想象力豐富點的主兒說,如果天氣晴朗,不烏云翻滾、驚濤駭浪的話,都能一眼望到英吉利海峽彼岸的英國。荷蘭最高的山才三百來米。啥山呢?丘吧?就這還每年吸引無數荷蘭人參拜此“巔峰”。地平雖然招別的歐洲國家不待見,但萬事有利就有弊,地平卻成全了荷蘭的自行車。
第三,荷蘭歷史學家易利指出,地平不是荷蘭自行車化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其他國家不騎自行車的借口。因為瑞士、瑞典等多山國家近年來照樣在城里力推自行車化,而且效果顯著,福澤百姓。易利認為,荷蘭的自行車化跟荷蘭政府的頂層設計密切相關。荷蘭交通部、宣傳部、社會福利部等與高瞻遠矚的企業(yè)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騎車人群興建各種設施、提供各種便利。
第四,荷蘭不一味地跟美國風,而是立足于自己的國情和原有的交通運輸方式來統籌規(guī)劃城市建設。當然,此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常伴隨著兩派之間的激烈斗爭。
第五,荷蘭對平等的訴求。早在十七世紀黃金時代,荷蘭人就追求眾生平等、謹防先富裕起來的人鼻孔朝天被雨水給嗆著、趾高氣昂、得意忘形。過去再有錢有勢的商賈貴胄也和平民一樣,在大城市里以步代車,按中國俗話就是,“搭十一路公共汽車”。
這和當時等級觀念病入膏肓的倫敦和王權意識根深蒂固的巴黎大相庭經。讀過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也許還記得,巴黎有錢有勢的人絕不動用自己的雙腿把自家的身段從一個地方搞到另一個地方,非要乘坐金碧輝煌、氣宇軒昂的馬車在市中心橫沖直闖,管他路上有沒有老弱病殘給達官貴人們添堵,導致許多躲閃不開的兒童、孕婦和老人葬身于車輪之下。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后,馬車被自行車和汽車所代替。英國和法國等曾經社會階層壁壘森嚴、王權意識強烈濃厚的歐洲國家便順理成章地將馬車換成汽車,而自十七世紀起就追求平等的荷蘭則理所當然地從自己行走變成以自行車代步。
率先踏上環(huán)保路
中國老祖宗曰,從三歲看到老,精辟也。它不僅適用于看人的成長勢頭,也適用于看國家的發(fā)展趨向。天不時地不利(國家小不丁點、缺乏高山峻嶺)反倒成就了荷蘭。這使荷蘭捷足先登、率先踏上了綠色環(huán)保健康人文的城市發(fā)展道路,因而率先脫離了過度工業(yè)化將人類逼入的絕境。
因此,在荷蘭許多典型的現代城市病得以治愈,比如環(huán)境污染、交通堵塞、事故頻發(fā)、不宜居住,還比如居民由于空氣和噪音污染而心煩意亂、健康每況愈下、不放心讓孩子在街上玩耍、害怕孩子被汽車撞個正著等。
荷蘭的天不時地不利架不住人和。荷蘭人在這塊原本大半在汪洋大海里的國土上,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對眾生平等的追求,不僅成功地實現了“海底撈”,而且化不利為有利,為世界各國辟出一條蹊徑。即,在大城市里自行車當道,以人為本,汽車就像聽孫悟空喝的豬八戒,找個幾角旮旯把豬鼻子給藏起來,別把良家婦女給嚇著了,叫你來你就來,不叫你來就乖乖地呆在墻角那兒,好騰出地兒來,讓孫大圣掄圓了金箍棒把白骨精打回舊石器時代。
英國歌手梅魯阿自2015年起向全世界唱道,北京有九百萬輛自行車。想當年咱們中國人無心插柳柳成蔭,一不小心得了此世界之最。如今驀然回首,我天,這個光榮稱號老值錢了!正好能為我們當下所追求的低碳生活、綠色環(huán)保、全民健康、以人為本使一把勁。荷蘭自行車再多,可人家梅魯阿偏不唱荷蘭有1900萬輛自行車。為啥呢?
我有個歪理,那就是,我查她戶口本了,這個英國姑娘來自咱們的近鄰吉爾吉亞。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她寫歌詞時,向著老鄰居來的。她衷心祝愿自己過去的鄰國保住這個世界之最的美譽,齊心合力地趟出一條天人合一的城市發(fā)展道路。用心良苦也。梅魯阿,要不下回給咱編個《上海有九百萬輛自行車》的歌兒?管它真的假的呢,先唱出去、唱到地球人都會哼再說!夢想成真都是這么開始的。祝祖國同胞騎車騎出青山、騎出綠水、騎出健美的中華兒女來!
(本文作者為荷蘭華裔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