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
【引用】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原文節(jié)選】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wèi)?!痹唬骸稗蔀檠桑俊痹唬骸盎芈勑l(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愿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莊子·內篇·人間世》
【原文釋義】
顏回拜見老師仲尼,辭行??鬃訂枺骸暗侥睦锶??”顏回回答:“去衛(wèi)國。”孔子說:“去衛(wèi)國干什么?”顏回說:“我聽說衛(wèi)國的國君,年輕氣盛,辦事專斷;輕率地處理政事,又聽不進任何批評;還喜歡打仗,不顧百姓死活。一仗打完,尸首遍地,多如林間野草。百姓走投無路。記得老師曾說:‘辭別已治之國,報效已亂之邦,好比醫(yī)生一樣,專門救死扶傷。我要遵從老師教導行事。但愿這次去了,可以使衛(wèi)國恢復元氣吧!”
孔子說:“唉!你恐怕去到衛(wèi)國就會遭到殺害??!推行大道是不宜摻雜的。道理多元化,自相矛盾也就多了。矛盾繁多就會心生擾亂,心生擾亂就會產生憂患,憂患多了也就自身難保,更何況拯救國家。古時候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圣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方面還沒有什么建樹,哪里還有什么工夫到暴君那里去推行大道!……”
【經典簡介】
《莊子·內篇·人間世》的中心思想是討論處世之道。全文可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個故事,來說明處世之難,不可不慎。第二部分著力表達“無用”實則為有用。文中前后兩部分是互補的,世事艱難推出了“無用”實為有用的觀點,“無用”之用正是“虛以待物”的體現(xiàn)?!盁o用”實為有用,充滿了辯證法,即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在特定環(huán)境里會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