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
?
孩子有機會犯錯
□三信
相對于行為本身的好壞、對錯,試錯本身也是一種學習。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因為當我們在嘗試新的事物時,犯錯是正常的,從青澀、不熟悉,到慢慢上手的過程,就像在熬煮一鍋美味的蔬菜湯,不僅僅需要時間慢慢燉出香濃的味道,還需要不同的蔬果作為材料,在耐心地守候及必要的攪拌之下,香味才會慢慢散發(fā)出來,最后才能做出一碗充滿健康養(yǎng)分、帶來溫暖、香氣十足的蔬菜湯。
如果說時間是一個幫助孩子變得成熟的魔法師,那么孩子一次次嘗試的經(jīng)驗就是暗藏著滿滿營養(yǎng)的蔬果,而我們就是那雙耐心守候、適時才偶爾攪拌的手。
兒子一天天長大,在他上學之后,我跟妻子的教養(yǎng)方向也從培養(yǎng)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像是如廁、刷牙、用餐、洗澡、吹頭發(fā)等,慢慢轉(zhuǎn)為培養(yǎng)生活基本能力,像是自己疊棉被、收拾衣服、洗碗、掃地、擦桌子等。
要培養(yǎng)孩子一樣能力,環(huán)境的設(shè)置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直到今年才終于搬進一個新的環(huán)境,而這個環(huán)境可以很方便地幫助兒子練習“洗碗”(水不容易濺出來、冬天也有溫水、地板不會很滑、刀架可以遠離水槽等)。
所以在一個早上,妻子跟我決定正式訓練兒子每天都自己洗碗的習慣(之前教過,但我們猜他也早就忘記了)。
妻子調(diào)整好適當?shù)乃疁兀垉鹤幽弥鴦倓偝酝暄帑溨嗟耐雭淼剿叟裕缓笪罩鴥鹤拥碾p手,用她甜美但堅定的語氣講解著步驟、親手帶著兒子洗碗。
這樣的場景持續(xù)了三四天,由我跟妻子輪流協(xié)助兒子,最后就讓他自己做,我們大人只是在一旁提醒。
實行了幾天,有一次我看到兒子午餐后捧著碗筷走進廚房,他先是忘了要卷袖子、再者他的水開得太熱了,幾乎到了燙的地步(但不會燙傷),還有他拿碗的方式不穩(wěn),很容易失手。
我跟妻子正好在廚房泡茶,所以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我已經(jīng)忍不住要幫助他了,但說時遲那時快,妻子攔住我,然后輕聲地說:“記住,你要讓孩子犯錯!”
我吸了一口氣,忍住自己想要向前的腳步。妻子在教養(yǎng)小孩上雖然起步晚(因為前幾年兒子都是我在帶),但自從妻子帶孩子的時間越來越長,在這些小細節(jié)上,她也越來越快地擺正大人本來的位置。
是啊,孩子需要犯錯,因為從犯錯之中他更容易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失當了、是不是需要調(diào)整。如果我們永遠幫孩子擦桌子,那么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把桌子擦干凈;如果我們每次都幫孩子擰抹布,那么孩子永遠掌握不好力道。
相對于行為本身的好壞、對錯,試錯本身也是一種學習。
從讓自己不舒服的濕袖子之中,孩子會發(fā)現(xiàn)自己忘記卷起袖子;從自己將水龍頭開得太燙,他得向身旁的大人求助,學習如何調(diào)整水溫;從沒有洗干凈的碗和湯匙之中,孩子學習到自己有需要改進的空間,下次需要更細心……
大人需要讓孩子有犯錯然后從中學習的機會。當然我們做爸媽的,也需要適時地幫孩子一把:“記得卷袖子”“左手拿碗右手拿海綿”,或是在檢查時告訴他哪幾個地方?jīng)]有洗干凈。從這些小提醒中,孩子可以慢慢地修正他的行為。
伴著大人輕輕的攪拌,讓行為習慣的這鍋濃湯不至于燒焦,然后從一次次的錯誤之中,孩子自然會升華混合出絕妙的香味,最后做出正確而且恰當?shù)男袨椤?/p>
這些都需要大人的耐心守候,還有小孩努力不懈的嘗試,缺一不可。
最重要的是,爸媽需要了解,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失敗為成功之母,如果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
(責編李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