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站】
雍和宮地鐵站與北二環(huán)上的雍和宮橋一樣都因緊鄰北京著名的黃教寺院雍和宮而得名。地鐵5號線的雍和宮站是換乘站,在這里乘客可以換乘2號線地鐵,到達東直門、西直門、北京站、前門等地區(qū)。站周邊的文物眾多,為更好地保護文物,地鐵站設計成上下行車輛不在一個平面上,這在北京地鐵站的設計中是唯一的。雍和宮站的立柱全部采用正紅色,護欄全都采用漢白玉雕花制成。雕花護欄在錯層之間一字排開,圖案包括龍、牡丹等中國傳統(tǒng)圖案。站內(nèi)的巨幅鍍金壁畫上面既有佛教的八寶圖案,又有地鐵隧道的圖形,體現(xiàn)了地鐵站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
1國子監(jiān)街西口。
2國子監(jiān)西口牌樓。
3雍和宮大街。
4雍和宮站A口。
5錯層設計的雍和宮站廳。
6站內(nèi)巨幅鍍金壁畫。
7流動宣傳三輪車。
昔日皇家壇今日健康園——地壇公園
一提到地壇這個名字,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映可能就是每年春節(jié)廟會時那里熱火朝天的景象。地壇廟會始辦于1985年,是改革開放之后北京最早的廟會之一。其實地址公園真正的身份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景區(qū)。它在古代的意義就更為非凡了。中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對土地的祭祀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祭祀之一。地壇本名方澤壇,此名取自“周以夏至招地于澤中方丘”的祭地禮儀。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們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大的祭地場所。 “地”在中國文化中為陰,地壇的建造也是依據(jù)著中國的陰陽文化。地壇為四方形,分兩層,這“二”與“四”都為陰數(shù)。地壇建在京城的北方,也是因為北方為陰位。
明清時,每到夏至這個陽極陰生的節(jié)氣帝王都要來地壇對“皇地祇”、“五岳”、“五鎮(zhèn)”、“四?!?、“四瀆”及本朝“先帝”的神位進行祭拜。所謂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五鎮(zhèn)(東鎮(zhèn)沂山、南鎮(zhèn)會稽山、中鎮(zhèn)霍山、西鎮(zhèn)吳山、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四海(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都是中國古代與地理概況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的地理稱謂。每逢國家有大事(如皇上登極、大婚、冊封帝后、大戰(zhàn)獲勝、宮廷壇廟殿宇修繕的開工竣工等),皇帝都會派親王到此代行“祭告”之禮,向“皇地”報告大事。現(xiàn)在每年的地壇廟會,在方澤壇之上都會上演仿古的祭地活動。祭祀所用的神位現(xiàn)都保護在方澤壇對面的皇祇室之中?;实o室是地壇的文物陣列館,里面還保存著祭祀用的禮樂器具及與地壇相關的文物。
現(xiàn)在,平時的地壇公園是市民日常健身、休閑的場所。公園里到處是跳舞、打拳、打球的中老年人,6點鐘剛一開門健身的人群就蜂擁而入,他們把這里當作每天生活的開始。地壇公園于2010年在公園的東北部還興建了占地2.5公頃的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園,園區(qū)的建筑設計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文化,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主要分區(qū),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內(nèi)涵,以水棲和陸路為經(jīng)脈經(jīng)絡,將全園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形體,讓大家在游園時同獲健康。
讓時尚在胡同中穿行——五道營胡同
“五道營”這三個字早已成為北京時尚胡同游的代名詞了,北京的年輕人幾乎都知道五道營,但有誰會知道五道營的發(fā)展與地鐵5號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呢。出了5號線雍和宮站的D口就直接進入了五道營胡同的腹地,如果出了A口也就到達了胡同的北側(cè)外圍,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對這里進行游覽。
五道營胡同原為明朝時武德衛(wèi)營所在,到了清朝武德衛(wèi)營編制被取消,漸漸地人們就把這里訛稱為五道營了,改革開放之前這里一直是一條不足6米默默無聞的小胡同。隨著北京的發(fā)展和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有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青年人想要了解北京的文化,五道營以它東鄰雍和宮、北望方澤壇、南接國子監(jiān)的文化優(yōu)勢與它緊挨北二環(huán)、毗鄰5號線的地緣優(yōu)勢,異軍突起,成為北京時尚胡同游的代表作。
五道營胡同623米長,兩側(cè)吃的、住的、玩的、購的各種旅游元素齊全,在各色店鋪中時尚與傳統(tǒng)混搭,西方與東方結(jié)合,形成了別樣的北京胡同文化。
潛龍邸中的梵音——雍和宮
不用說,雍和宮站最為重要的景點當然要數(shù)雍和宮了。這座北京現(xiàn)存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每逢佛教的紀念日,從5號線C出口涌出的善男信女,一大早6點多鐘就在雍和宮門口排起了長龍,等待著9點宮門的開啟。對于中國宗教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來說,雍和宮的名字聽上去比較奇怪,因為在我國,一般道教的宗教場所才叫做“宮”,如老子故里的太清宮、武當上的太和宮、成都的青羊?qū)m等等,而佛教的多稱為“寺”。要說雍和宮的名字,先要考證一下雍和宮的由來。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賜封自己的第四個兒子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為雍親王,并在此興建了親王府。待胤禛繼承大寶之后的第三年(1725年),他把這里辟為自己的行宮,起名雍和宮。10年后他的遺體也被停放在了這里。又過了9年,1711年在這里出生的乾隆皇帝把這里改為了藏傳佛教寺廟,雍和宮一名延續(xù)至今。
進入雍和宮首先要從東牌樓之下經(jīng)過,此牌樓正面為“十地圓通”四字,意為萬事順意事事通達。背面是“福衍金沙”四字,寓意幸福美滿之生活如金沙江一樣綿長不斷。對面的西牌樓正面為“慈隆寶葉”,背面為“四衢凈辟”,前一句大概意思是佛教是大慈大悲的,佛經(jīng)是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的寶典,人只有苦心修行,才能多多受益。后一句是說佛法是四通八達的,摒除邪惡,創(chuàng)立無污染的清凈世界。東西牌樓的北面就是北牌樓正面和背面文字分別為“寰海尊親”“群生仁壽”,表示了乾隆皇帝對父母的孝心及對臣民們美好的祝愿。這二十四個大字都為當年乾隆皇帝親筆所書,以示對此地的尊重。北牌樓下面就是雍和宮的檢票處,為了確保安全,每一位游客進電子閘機之前,都要開包接受檢查。
過了檢票處,大家可能會以為像進大部分寺廟一樣就是山門。而雍和宮則是一條林蔭大道,兩側(cè)茂密的樹林更為這里增加了一份清凈莊嚴之氣。林蔭道的盡頭就是昭泰門,昭泰門的左側(cè)是贈香處,游客可在此免費領到環(huán)保佛香一把。過了昭泰門才算是真正進入到了雍和宮建筑群之內(nèi)。它的北面左右分別是鐘樓與鼓樓,明正德十年(1515年)所鑄造的大鐘,為方便游人參觀就立在鐘樓之前,鐘身鑄有《楞嚴咒》及《金剛經(jīng)》等佛家經(jīng)典。字跡工整蒼勁,歷歷在目,國之罕見。鼓樓的前面則是一口8噸重的大銅鍋,這是過去雍和宮用來熬制臘八粥的。這鍋雖然現(xiàn)在用不上了,但每年臘八來雍和宮喝粥的香客可是越來越多了,天不亮大家就來到雍和宮門口,等候著從這皇家寺廟里帶走這有福氣的美食。鐘鼓樓的北面是兩座八角碑亭,東西八角碑亭內(nèi)各有一塊記述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緣起的漢白玉石碑。碑亭的北面就是雍和門了,門口的兩尊銅獅做工精細、形態(tài)威猛,堪稱京城眾門獅之中的魁首。雍和門在寺廟規(guī)制上也就是天王殿,彌勒佛正當中,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四大天王分列左右,背后是身穿金盔金甲的護法韋陀威風凜凜。
穿過雍和門眼前就是一座青銅大鼎,此鼎之體量京城罕見。銅鼎的后面是重檐攢尖頂?shù)乃姆接?,亭?nèi)御碑下面沒有馱獸,為正方截面的柱體,四面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著乾隆所撰寫的《喇嘛說》。轉(zhuǎn)過碑亭可見銅造須彌山,這座高1.5米的須彌山落于漢白玉石池之上。而在佛教中所說的須彌山由金、銀、琉璃、水晶構(gòu)成,有約110千米之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也象征著世界的中心,日月依它而行,三界因它而建,它是至高無上的神山。雍和宮的須彌山造型嚴謹,線條清晰,是佛教藝術中的瑰寶。但這座須彌山如同鐘樓的大鐘一樣也遠早于雍和宮的建成,因為在山之上端一側(cè)可看見刻有“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施供”的字樣。須彌山的背后就是雍和宮建筑群的中心建筑雍和宮了。雍和宮原為雍親王的銀安殿,成為喇嘛廟之后它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主殿。雍和宮的位置在寺廟也就是大雄寶殿的位置,殿內(nèi)供有三世界佛,正中為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佛,左為過去佛燃燈佛。右為未來佛彌勒佛。兩面山墻前的寶座上端坐著十八羅漢。雍和宮正殿的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個兩層的面闊七間的配樓,分別是溫度孫殿(密宗殿)和擦尼特殿(講經(jīng)殿)。這兩座殿與正殿后東西兩側(cè)同樓規(guī)格的額椅殿(醫(yī)學殿)和寧阿殿(數(shù)學殿),統(tǒng)稱為四學殿,是過去喇嘛們研習藏傳佛教文化的地方。
正殿的正后方是永佑殿,過去是雍親王的寢宮,前后門窗均為三交六椀棱花,墻體外有龜背紋綠琉璃檻墻,殿雖不大,但也顯出皇家的氣派。殿內(nèi)正中蓮花寶座上,是三尊檀木雕制高2.35米的佛像,中間一尊為阿彌陀佛,左為藥師佛,右為獅吼佛。穿永佑殿而過,就可以看見有五個鎦金寶塔的法輪殿,法輪殿建筑造型獨特,既有中式的歇山頂,頂上又有藏式的寶塔,是漢藏建筑藝術融合的典范。這里是全寺喇嘛集中誦經(jīng)的地方,里面供有6.1米高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造塑像,兩側(cè)墻壁是以釋迦牟尼成佛故事為題材的壁畫,佛像的背后是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羅漢山。五百羅漢山的山體為紫檀木所制,五百個用用金、銀、銅、鐵、錫鑄造的羅漢置身其間,或站或坐,或行或臥、有講演佛法的,有降龍伏虎的,有乘鶴飛升的,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jù)說當年乾隆帝出生后第三天用來沐浴的,俗名“洗三盆”。法輪殿的左右兩側(cè)分別是班禪樓和戒臺樓,都為兩層的重檐歇山頂建筑,相傳是為迎接六世班禪活佛而建。
從法輪殿與班禪樓中間的夾道穿行而過,抬頭望去一線藍天在廟宇檐間流出,古老的風鈴在斗角搖曳,讓人仿佛穿行于人界與仙界之間。往前觀瞧萬福閣與永康閣之間的天橋凌空而架,好像是從天界飄來。萬福閣分上中下三層高25米,是整個雍和宮的至高點,兩旁將有仙宮樓闕一般的永康閣和延綏閣用天橋相連,三座建筑渾然一體氣派恢宏。 萬福閣里的白檀木彌勒佛,全高26米,但我們只能看見地面上部的18米,另外8米埋于地下,佛像厚約8米,總重約100噸,是用一整塊白檀木雕刻而成,是我國最大的獨體木制雕像。站于大佛之下,人顯得十分渺小,信眾們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萬福閣前左右兩側(cè)分別是照佛樓和雅木達嘎樓,其中照佛樓中的金絲楠木佛龕是木雕界中的精品,它用鏤空的手法將99條龍雕刻得活靈活現(xiàn)精美絕倫。繞過萬福閣就到了雍和宮的最北端,它由三座連體建筑組成,中間為綏成殿,與其他雍和宮中軸線建筑一樣,它也是用皇家最高規(guī)格的黃琉璃瓦覆蓋屋頂,體現(xiàn)了雍和宮在宗教場所之中的地位。兩層正中懸掛著乾隆手書的“綏成”二字,為成就太平祥和之意,寓意著建造雍和宮的目的。從綏成殿往回走,所有中軸線上建筑的后部一一呈現(xiàn),用全新視角欣賞同樣的建筑又是一番景色,絕不會感到乏味。走入雍和宮就是走入了藝術的殿堂,建筑藝術、造像藝術、雕刻藝術、書法藝術應有盡有,讓人陶醉其間。
元明清國家的人才中心——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博物館
出地鐵雍和宮站D口沿雍和宮大街向南200米就可以看見一條寬大的胡同,胡同口樹立著一座牌樓上書“國子監(jiān)”三個大字,這就是國子監(jiān)街。國子監(jiān)街是東城區(qū)最著名的歷史名街,也是北京唯一一個有四座牌樓的街道,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就坐落于其中。
進國子監(jiān)街東口直行不足200米就到了北京孔廟??讖R又稱文廟,是中國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祭祀場所。孔廟以孔子老家山東曲阜的孔廟最為著名,但創(chuàng)建于元朝的北京孔廟由于它身居京城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而頗受元、明、清三個封建王朝重視??讖R的大門是先師門,也稱欞星門,門的右側(cè)墻壁上懸掛著國家AAAA景區(qū)、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展示了這里在旅游與文物界的地位。大門面闊三間,左側(cè)一間為售票處,中間右側(cè)為入口,左側(cè)為出口,進孔廟的箱包需經(jīng)過安檢機。對于大件行李在大門內(nèi)的左側(cè)設有寄存處。進先師門,兩側(cè)宏偉的碑林足以吸引每一位游客的眼睛,那是北京孔廟與其他地區(qū)孔廟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在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御路兩側(cè)分四部分樹立著198座高大的進士題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這些進士題名碑上刻著元、明、清三代各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共計51624人。如果你有時間仔細觀察還可能發(fā)現(xiàn)很多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如明代的于謙、張居正、嚴嵩,清代的紀昀、劉墉及近代名人劉春霖、沈鈞儒等。碑林的北面就是大成門了,大成門前為孔子雕像,表情親切慈祥。雕像背對著大成門中間的御路,御路石上浮雕的海水龍紋圖樣栩栩如生。
穿過大成門就是孔廟的第二進院落,每年9月的孔廟國子監(jiān)國學文化節(jié)都在這里舉行,文化節(jié)上還舉行祭孔大典,鐘鼓齊鳴,樂舞升平,儀仗威嚴。院落內(nèi)11座碑亭高大宏偉,如一座座豎立在空中的廟宇,又如一位位站立在金鑾殿外的文臣。11通石碑記述著康、雍、乾三朝一次次重大事件。碑的盡頭就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了,這座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經(jīng)過明,清兩代的翻修、擴建,現(xiàn)規(guī)模為面闊9間進深5間,上為鋪黃琉璃瓦的重檐廡殿頂,內(nèi)有金磚鋪地,藻井為團龍頂,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等級建筑規(guī)格,氣勢堪比紫禁城的太和殿。大成殿坐落于兩層平臺之上,參觀者需抬頭仰望拾階而上,從內(nèi)心生起對孔老夫子的無限敬意?!按蟪傻睢比齻€金色大字懸掛在檐下,下面為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匾額。大殿正中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木制牌位,左右兩側(cè)是“四配(四配即復圣顏回、宗圣曾參、述圣孔伋、亞圣孟軻)十二哲(十二哲即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牌位。向上觀瞧,還有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協(xié)時中”、咸豐的“德齊幬載”、同治的“圣神天縱”、光緒的“斯文在茲”、宣統(tǒng)的“中和位育”及黎元洪的“道恰大同”等幾塊匾額,都顯示了當時統(tǒng)治階層對國家教育的重視。在大成殿前廣場御道西側(cè)還有兩處具有傳奇色彩的景觀。一處是位于御制四子贊碑東側(cè)的硯水湖,相傳,進京科考的舉子們在孔廟拜謁孔子后,如飲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以井水研墨,便會濃墨噴香,落筆如神。清乾隆帝特賜名“硯水湖”。另一處是大成殿下的觸奸柏,此樹為元代國子監(jiān)祭酒許衡所植,據(jù)今有700多年。傳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樹枝刮掉了他的烏紗帽,幾年后又長出了一個樹瘤,橫看似一個龍爪抓住了一個人頭。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大成殿前廣場的西廂房現(xiàn)在還在進行“大哉孔子”展覽,講述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和外國文化中所產(chǎn)生的影響。廣場的西側(cè)倒座房里是中國古代官德文化展,向參觀者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官員體制,和官員們愛國敬廉的立身之道??讖R內(nèi)還會不定時舉行各種類似的展出,讓游客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從大成殿西側(cè)繞到背后有一個雅致的小院,院內(nèi)有孔子的半身塑像,墻壁上還有72賢人的畫像與介紹。往里走還有一層院落那就是崇圣祠了,那里供奉著孔子的前五代先祖木金父、祈父、防步、伯夏、叔梁紇的牌位。在4至10月期間每天這里都有古代樂舞和祭孔儀式表演。先是身著古裝的青年男女,伴著詩經(jīng)的旋律翩翩起舞,讓觀者在和諧的音樂中體會中華文化之美,之后是身著祭祀服裝的眾男青年在主祭司的帶領下對孔子行禮祭拜,有的觀眾也受到他們感染起身一起向孔子行祭拜之禮。15分鐘的表演雖然不長,但是對人心靈的啟迪是深遠的。崇圣祠往西就是乾隆石經(jīng)(十三經(jīng))的展館,此石經(jīng)為當年的書法大家蔣衡花12年時間抄寫,乾隆命和珅為主劉墉為副監(jiān)督動工刻石而成。此石經(jīng)由經(jīng)碑共計189座,碑身正背兩面全部陰刻正楷,刻錄了儒家的主要經(jīng)典著作,全部石經(jīng)共計63萬字左右,堪稱石刻中的萬里長城,讓觀者震撼。
從石經(jīng)展室一直往南就可以到達國子監(jiān),當然這只是一個捷徑,游客一般參觀國子監(jiān)都是從南面正門進入。國子監(jiān)是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它坐落于孔廟的右側(cè),合于“左廟右學” 的古制。國子監(jiān)的大門為集賢門,有廣集天下之賢能之意。集賢門正對著的就是太學門,太學就是國家最高學府的意思。太學門前廣場和大成殿前廣場一樣經(jīng)常舉行儒家文化的紀念活動,特別是中學生們的成人禮。成人禮通過成人者加禮、向父母行跪拜大禮、誦讀《孝經(jīng)》、《大學》等經(jīng)典名篇,佩戴銘志牌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明確自己社會責任的同時,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過了太學門可以看見一座三間四柱頂部有皇家專用的黃琉璃瓦的琉璃牌坊,它正背面均有乾隆皇帝的題詞,正面為“圜橋教澤”, 是指聽講學者眾多,背面為“學海節(jié)觀”,意為因為聽講學者眾多,要靠水道將學生分隔開。它是全國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也是北京唯一一座不屬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穿過牌坊在綠樹掩映之下可以看到一個正方型重檐攢尖金頂建筑,那就是國子監(jiān)的中心建筑辟雍,它坐落于一個圓形水池之中,有天圓地方之意。辟雍本為西周天子所設立的大學,從東漢之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它作為國家最高的尊儒、典禮場所,故也稱為“天子之學”。北京國子監(jiān)的辟雍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此類建筑。它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按照古書中記載的周代制度建造,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四邊長均為五丈三尺;四面各開一門,四周以回廊和水池環(huán)繞,池周圍有漢白玉雕欄圍護,池上架有石橋,通向辟雍的四個門,構(gòu)成周代“辟雍泮水”的舊制。殿內(nèi)為窿彩繪天花頂,設置龍椅、龍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臨雍”講學之用。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掛的九龍斗匾為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辟雍”。殿內(nèi)正當中為皇帝的寶座,抬頭觀瞧,正北方為乾隆御筆“雅涵于樂”匾額,南邊為道光御筆“涵泳圣涯”匾額,東邊為咸豐御筆“萬流仰鏡”匾額。辟雍看上去既富麗堂皇,又不失儒雅之風。辟雍左右兩側(cè)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yè)堂,是貢生、監(jiān)生們的教室,現(xiàn)在作為中國古代科舉教育的展室或旅游紀念品商店向大家開放。
辟雍的北面就是彝倫堂,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并改為此名,辟雍興建之前它一直是皇帝講學的地方,辟雍建成之后它就成為了國子監(jiān)內(nèi)的藏書處。1949年首都圖書館成立,彝倫堂被改建為閱覽室,六堂成為書庫,隨著首都圖書館新館的落成并投入使用,2003首都圖書館遷出。彝倫堂之后,是國子監(jiān)的第三進院落。此院落內(nèi)是敬一亭的所有,它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設有祭酒廂房、司業(yè)廂房和七座御制圣諭碑。此次采訪正遇見幾名身著漢服的小朋友在敬一亭前嬉戲,此情此景讓觀者心生感慨,中華文化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