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暉 黃蒙輝
摘要:在四子王旗東井村銅金多金屬礦區(qū)通過地、物、化等綜合勘查手段找礦,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初步圈定了1條石英巖型金礦(化)體及1條輝長巖型金礦體。
關鍵詞:地質;物化探特征;綜合找礦手段;金礦;四子王旗
1.地質概況
1.1區(qū)域地質概況
本區(qū)處在兩大構造單元的接合部位,以華北板塊北緣深斷裂(本區(qū)為東井村~白林地段)為界,南側為華北板塊北緣渣爾泰山——白云鄂博裂谷,北側為華北板塊北緣早古生代陸緣增生帶——白乃廟島弧。
區(qū)內出露的地層由老到新有: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第四系。本區(qū)構造巖漿活動強烈,尤其是二疊紀侵入巖占絕對優(yōu)勢。巖體的長軸近東西向分布。后期巖漿活動主要是呈巖脈產出,沿構造破碎帶貫入,與礦化關系密切的主要是石英脈或硅化破碎蝕變帶,伴隨金、銅礦化。
1.2礦區(qū)地質
1.2.1地層
礦區(qū)內出露的地層較為簡單,但巖性劃分較多,主要為:白云鄂博群青白口系白音寶拉格組(Qnby)與白云鄂博群青白口系呼吉爾圖組(Qnhj)。地層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南傾。
(1)白云鄂博群青白口系白音寶拉格組(Qnby):在本區(qū)大面積出露,主要巖性為變質石英砂巖、石英巖、千枚巖、板巖。該組地層總體走向85°,傾角45°~65°,與上覆地層呼吉爾圖組呈整合接觸關系。
(2)白云鄂博群青白口系呼吉爾圖組(Qnhj):主要巖性為結晶灰?guī)r:灰白色,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局部夾有變質砂巖。該組地層主要層條帶狀出露于測區(qū)南部,走向近東西,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關系。
(3)第四系(Qh):主要為全新統(tǒng)沖洪積砂,分布于溝谷及南部平緩地段。
1.2.2構造
忽力太村北正斷層:上盤為白音寶拉格組石英巖、板巖,下盤為石炭紀輝長巖,走向70°~80°,北傾,傾角50°~65°。斷層南北兩側,均見有次一級的擠壓褶皺。
沿斷層形成長約3公里,寬3m~10m的構造破碎帶,其內巖石普遍遭受壓碎,輝長巖具糜棱巖化,石英巖具褐鐵礦化,局部呈蜂窩狀構造和角礫狀結構,裂隙發(fā)育,沿裂隙有后期石英細脈多次貫入。此構造破碎帶為本區(qū)主要成礦帶,為成礦元素的運移和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1.2.3巖漿巖
(1)二疊紀花崗巖(P2ηγ)
出露于本區(qū)西北部,巖性以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為主:淺灰色,中粗?;◢徑Y構,塊狀構造,粒徑在3mm~8mm之間,主要礦物成分:石英、長石、黑云母、白云母等。地表出露地段,花崗巖多呈球形風化,局部見有云母似鱗片狀集合體聚集。局部見有褐鐵礦化。
(2)石炭紀灰黑、灰綠色中粒輝長巖(Cν)
分布于本區(qū)中部,該侵入體北部與白音寶拉格組地層呈斷層接觸關系,受東西向斷裂構造的控制,呈東西向展布于斷裂帶南側,巖石呈灰黑-灰綠色,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輝石、黑云母、角閃石等。局部見有早期結晶灰?guī)r捕擄體。
(3)預查區(qū)另見有石英脈(q)脈巖零星出露,受近東西向的構造控制明顯。
1.2.4礦化蝕變帶與礦(化)體特征
(1)礦化蝕變帶特征
在礦區(qū)中部地表圈定1條礦化蝕變帶,編號為Ⅰ號,該礦化蝕變帶即為白音寶拉格組地層與石炭紀輝長的斷層接觸形成的構造破碎帶,該礦化蝕變帶與化探AP6、AP7號異常和激電JD5號異常套合較好。礦化蝕變帶長約3km,走向70°,傾向北西,傾角50°~60°。沿接觸帶發(fā)育有寬3m~10m的石英巖,經地表撿塊樣發(fā)現(xiàn)石英巖與巖體接觸部位有金礦化現(xiàn)象。
(2)礦(化)體特征
共圈定2條金礦體和2條銅礦化體
I-1號金礦體:
該礦體為半隱伏礦體,深部由ZK02及ZK05兩個鉆孔控制,傾向340°,傾角54°,礦(化)體假厚度1.88m,Au品位為(0 34~67.49)×10-6,平均31.77×10-6;Ag30.50×10-6;Cu0.26×10-2。礦體沿輝長巖與石英巖接觸帶發(fā)育,石英巖具角礫結構,強褐鐵礦化,輝長巖具糜棱巖化,礦體與近東西向的斷層構造、輝長巖巖體及青白口系石英巖關系密切。
Ⅱ號金礦體:
目前為隱伏礦體,礦體賦存于具較強的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的輝長巖巖體中,由HZK06-43單樣控制,樣長1.2m,Au品位4.06×10-6,Ag2.78×10-6。礦體中見有黃鐵礦沿巖石裂隙發(fā)育。
I號銅礦化體:
目前為隱伏礦化體,由ZK01號孔的28~32號共5個樣控制,累計樣長5m,銅品位為(0.22~0.32)×10-2,賦存于黃鐵礦化的輝長巖巖體中。
Ⅱ號銅礦化體:
目前為隱伏礦化體,由ZK01號孔的38~40號共3個樣控制,累計樣長2.8m,銅品位為(0.12~0.33)×10-2。其中HZK01-38號樣金含量為0.36×10-6,有較好的金礦化顯示,礦化體賦存于黃鐵礦化的輝長巖巖體中。
礦化及圍巖蝕變主要為:褐鐵礦化、硅化、糜棱巖化及黃鐵礦化、黃銅礦化。
2.物理特征
根據激電中梯掃面的成果,計算得出背景值為27ms,激電中梯視充電率的均方誤差經計算為0.45,所以公式判定異常下限為28.35ms。異常下限公式:η下限=η背景+(1~3M),式中M為實測均方誤差。
激電測量結果顯示,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中有視極化率異常存在,異常特征如下:
處于Ⅰ號礦化蝕變帶的JD5號激電異常,走向北東,規(guī)模較大,異常未封閉,向西南方向還有延伸,長軸方向約900米,短軸方向約200米。視充電率基本處于32ms~38ms之間,對應視電阻率為250Ω·m~400Ω·m之間,電性特征為“中阻高極化”。該異常與化探AP7號異常中Au、W、Pb、Co元素較為吻合。
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上布設了CS1激電測深線,其中2780點附近視充電率異常范圍在2720~2820點之間,標高在1470m~1220m之間,該異常對應視電阻率在100Ω·m~500Ω·m之間,近似直立略向北傾,異常向深部未封閉。異常中心充電率極值在70ms以上,標高在1220米左右,屬于“中阻高極化”。2870點附近視充電率異常范圍在2840~2900點之間,標高約在1480m~1420m之間,該異常對應視電阻率變化較大,值在60Ω·m~2000Ω·m之間。異常中心視充電率在85ms以上,對應視電阻率范圍在60Ω·m~120Ω·m之間,標高在1460m左右。該異常處于巖性的接觸帶上,整體向北傾斜,異?;救﹂]。3100點附近視充電率異常范圍在3050~3130點之間,標高在1480m~1370m之間,該異常未封閉,向深部還有一定的延伸,整體向南傾斜。異常中心視充電率極值在50ms以上,對應視電阻率在300Ω·m~500Ω·m之間,屬于“中阻高極化”。整體來看,這條測線中段、北段的中深部激電異常較好,基本上反映了JD5激電異常在深部的特征。
經鉆孔深部驗證,異常區(qū)內確實存在工業(yè)礦體。
3.地球化學特征
單元素異常下限采用全區(qū)背景值加2倍標準離差(即T=Co+2So)計算值,并結合實際含量作適當調整。圈定的AP6、AP7號異常與礦化蝕變帶吻合。
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上圈定的AP6號異常特征:該異常呈帶狀展布,走向北東向,異常面積約為1.53km2。主要成礦元素以Cu、Co、Zn為主,元素組合為Ag、Cu、Pb、Zn、Sn、Co、As,其異常面積、峰值、襯度、規(guī)模、濃度分帶分別為:Cu0.36km2、61.07×10-6、0.67、1.03、2級,C00.42km2、48.55×10-6、0.56、0.86、1級,Zn0.49km2、215.61×10-6、0.71、1.09、1級。
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上圈定的AP7號異常特征:該異常呈帶狀展布,走向北東向,異常面積約為3.01km2。主要成礦元素以Au、Cu、W為主,伴生元素As、Hg、Sn、Zn、Co等。元素組合為Au、Cu、W、As、Hg、Sn、Zn、Co,其異常面積、峰值、襯度、規(guī)模、濃度分帶分別為:Au0.36km2、28.43×10-9、2.20、0.79、4級,Cu0.42km2、431.15×10-6、1.61、0.67、4級,W0.49km2、80.2×10-6、1.53、0.75、4級,As0.40km2、561.14×10-6、1.97、0.79、4級。
4.地質、物化探成果的找礦意義
(1)本礦床的礦體均為沿近東西向及北東東向斷層中分布。成礦母巖為石炭紀輝長巖及青白口系石英巖,礦區(qū)西部二疊紀花崗巖為其提供了熱力來源,斷裂構造為成礦熱液的運移及成礦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成礦部位。
含金礦化石英巖,褐鐵礦化強烈,巖石較破碎,礦體嚴格受斷層構造控制,接觸帶輝長巖有糜棱巖化現(xiàn)象,斷層上盤為石英巖,下盤為輝長巖;含金礦化輝長巖、含銅礦化輝長巖均處于巖體內部,巖體裂隙較發(fā)育,黃銅、黃鐵礦多以脈狀發(fā)育于裂隙中,局部見有硅化。兩種類型的礦(化)體與石炭紀侵入的輝長巖體及青白口系石英巖中的成礦物質有關,礦體多呈脈狀沿巖體內裂隙或圍巖接觸帶構造產出,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
(2)物探電法測量在構造蝕變帶及在礦體上均可形成激化率異常。激電中梯和激電測深是適合本區(qū)找礦的輔助手段。
(3)化探測量在構造蝕變帶上出現(xiàn)Ag、Cu、Ph、Zn、Sn、Co、As及Au、Cu、W、As、Hg、Sn、Zn、Co元素組合異常,As、Hg為指示性元素。對指導找礦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本礦區(qū)在地層與輝長巖組成的斷層接觸帶上,有一定強度的地質、物化探異常,為成礦最佳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