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鷹+玉琳
人類靠什么走到現在這一步?腦子肯定榜上有名。在漫長的演化中,人類的腦子總體上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跟那些腦容量只有約500毫升的“老祖宗”南方古猿比起來,晚期智人的腦容量差不多是南方古猿的3倍,達到1400毫升左右。
有了這樣名副其實的大腦,你是不是一種智商上的優(yōu)越感呢?
腦子越大越聰明?
作為頂著大腦袋的裸猿,我們想當然地會產生一種直觀的感覺:腦子越大就越聰明,所以也難怪各種影視作品里面高科技的外星人往往都是一副大頭娃娃的模樣。
被抽出體外的腦脊液,正常人的腦脊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
前不久,幾位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在期刊《神經影像》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從大樣本的平均數據來看,我們的腦在早上會比其它時候更大一點點。按這種論點,我們早上就應該比較聰明咯?如果數據沒有錯,人的腦子為啥會變大變小呢?盡管科學家們并沒有對此刨根問底,不過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說作為可能的解釋,那就是腦子之所以變大,是因為腦子里進的“水”太多了。
腦子里進的“水”
能進腦子的水自然不是一般的水,這種“水”叫做腦脊液。恰如其名,這種看起來澄清透明的液體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當中。事實上,你的整個大腦完全浸泡在腦脊液之中。究竟這些腦子里的水是怎么進去的?
我們的大腦表面堪稱千溝萬壑,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小空隙,而深入腦子的內部,你就會發(fā)現更多更大的空隙。其中,較大的空隙被稱為“腦室”,那里生長著一簇一簇樹叢似的小靜脈,它們因而被稱為“脈絡叢”。這些脈絡叢,便是腦脊液的“水源”,腦脊液在這里源源不斷地產生,而后順著腦內外的空隙流到整個顱腔以及脊椎之內。
而在大腦之外,又有一層遍布血管的軟膜,由于膜上血管縱橫交錯如同蜘蛛網,解剖學上就把這層膜稱為“蛛網膜”。腦脊液正是經由蛛網膜上的蛛網膜顆?;貧w到靜脈中。
總而言之,腦脊液從腦室脈絡叢中產生,流遍整個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最終歸于蛛網膜顆粒之中,猶如腦中永不停息的河流。我們的腦室脈絡叢每天大約產生500ml腦脊液,但這些腦脊液又會不斷被吸收,因此正常人腦中一般保持著100~160ml的腦脊液。
根據幾位科學家的假說,由于人睡覺時是平躺著的,腦脊液的壓力分布與站立時不同,加之一些內分泌上的原因,導致早晨人的大腦中腦脊液會更多一些??赡苷沁@些多出來的腦脊液,把腦子給“撐”大了。
腦脊液中99%以上都是水
作為能在腦這種“中央機構”里來去的液體,腦脊液有什么特別的呢?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可結果卻發(fā)現腦脊液的成分很平常,99%以上都是水,外加一些無甚特色的蛋白質、糖類和無機鹽類等。那么要它又有何用呢?
如果你在涮火鍋時觀察過豬腦子,你就會發(fā)現盤子里的腦子雖然結構基本沒受到破壞,但在形態(tài)上都像是癟了氣的輪胎那樣軟塌塌——這是因為腦中幾乎沒有任何剛性結構,它會被自身的重量壓扁。
最夸張的腦積水病例,從他的腦部斷層掃描圖中可以看到積水的側腦室(LV)將腦組織壓迫得幾乎都消失不見了。
腦脊液在腦中的流動示意圖
怎樣才能使得腦子不被壓扁呢?這就需要腦脊液了,由于腦的密度和腦脊液幾乎一模一樣,因此腦脊液提供的浮力剛好可以抵消腦子自身的大部分重力。患某些很罕見的疾病,如腦脊液鼻漏,就有可能會導致腦脊液過少,繼而導致大腦出現形變從而影響功能,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腦損傷。
此外,腦脊液還日夜不停地流動并沖刷著我們的神經中樞,帶走神經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以及壞死的細胞碎片。同時,腦脊液對大腦的免疫、運動緩沖、穩(wěn)態(tài)維持等均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于臨床醫(yī)學而言,腦脊液的成分還可以反映很多中樞神經的生理指標——有時醫(yī)生不用打開你的腦殼,只需在你的尾椎上做個穿刺,抽取一些腦脊液就可以知道你大腦的一些狀況了,這大大降低了檢測的難度與病人的風險。
“水”太多或太少都是問題
如果河川被堵死,河水就會上漲并形成堰塞湖。同理,如果大腦中的間隙被阻塞,腦脊液就會在大腦中積聚起來。這種癥狀一般被稱為“腦積水”,它會導致腦部被擠壓變形,嚴重時可導致腦功能受損——這種“腦子進水”可就不好笑了。
由于成年人的顱骨比較堅硬,顱腔體積一般很難改變,因此發(fā)生在成年人身上的腦積水通常會導致腦組織被壓縮。從X光片上看,你會發(fā)現腦積水患者的腦室體積膨脹并擠占了周圍腦組織的空間。
腦積水最夸張的病例可能是一位來自法國的公務員,這位先生腦子里進的“水”如此之多,以至于他的腦組織被壓扁成了薄薄的一層。不過令人吃驚的是,雖然他的腦組織已經少得快找不著了,但是他的智力并沒有明顯受損,照樣娶妻生子、上班工作,實在是醫(yī)學史上的一樁奇聞,同時也成為廣大法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自黑話題——“在我國,當公務員連腦子都不需要!”
如果腦積水發(fā)生在新生兒身上,后果就有些恐怖了。由于新生兒顱骨還沒有結合成一整塊,因此他們的顱腔具有很大的形變潛力。一旦新生兒出現腦積水癥狀,越積越多的腦脊液會把他們的頭部像吹氣球一樣吹起來,形成一種大頭娃娃的狀貌。
當然,在醫(yī)學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無論是腦子里的“水”太多還是太少都已經不算是很棘手的病癥了。對于患有腦積水的病人,醫(yī)生可以通過外科手術,在患者的腦室中植入水管,就像給堰塞湖開掘泄洪道一樣,將患者腦中多余的腦脊液引流到別處。
不過,我們的腦子其實還是具有很強可塑性的——即便是曾經被腦脊液嚴重擠壓的大腦,在壓力解除后也會緩慢恢復原狀,可能不會留下后遺癥。
18世紀的腦積水患兒的顱骨素描
也許人生亦是如此,年少無知時那些回過頭來看覺得“腦子進水了”的時刻,其實也無傷大雅,等到生活的閱歷抽走腦子里的“積水”之后,你依然可以做一個豁達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