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琳
導語:印度政府曾經(jīng)反復在英國議會和英國王室中進行游說,申明光明之山是屬于印度政府的合法財產(chǎn),要求英國歸還。
今年4月19日,印度政府發(fā)表了一份特別的聲明。聲明中稱,安置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王冠上的那顆名為“光明之山”的鉆石屬于印度,并強調(diào)將以友好的方式,盡一切努力向英國討回這顆傳奇鉆石。但英國方面拒絕了這一主張。
這不是印度第一次向英國討要這顆鉆石,多年來,印度各界強烈要求英國歸還這顆鉆石,但英國一直拒絕。英國首相卡梅倫曾表示,如果答應了印度的要求,未來大英博物館將“空空如也”。目前,這顆被估值約70萬美元的傳奇鉆石,還呆在英女王的王冠上。
印英兩國為何會對這顆鉆石爭搶不止呢?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珠寶生產(chǎn)大國,盛產(chǎn)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金綠寶石貓眼石、亞歷山大石、海藍寶石、托帕石、紫晶石、月光石、石榴石、珍珠、瑪瑙、星光透輝石、透輝石貓眼石等40多種珍貴和普通寶石。
世界上最古老的名鉆幾乎都產(chǎn)自印度,如“光明之山”、“希望”、“奧洛夫”、“大莫臥兒”以及“攝政王”和“阿格拉”等。遺憾的是印度的這些寶鉆都淪落到了國外,歷經(jīng)人間滄桑,甚至刀光劍影和腥風血雨。更可悲的是這些寶鉆并未給它們的主人帶來溫馨和幸福。恰恰相反,給它們的主人帶來的卻是痛苦、災難甚至是殺身之禍。所以每一顆古鉆背后都有一段曲折動人的故事,讀起來如同神話一般驚險有趣。
名聲顯赫的“光明之山”是世界鉆石寶庫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顆。據(jù)說,它是一顆具有5000年歷史的壽星鉆。這顆古鉆從來沒有被買賣過,但卻成為帝王們爭奪的對象。在古代,印度人為這顆寶鉆編制了許多神話故事。
據(jù)史載,從公元12世紀開始,“光明之山”在印度經(jīng)歷了多個朝代。1306年,印度馬拉瓦土邦的邦主被迫把光明之山交給了卡卡蒂亞帝國統(tǒng)治者,1323年落入德里蘇丹手中,1526年被莫臥兒帝國開國皇帝巴布爾奪得。
因修建泰姬陵而舉世聞名的沙賈汗帝把“光明之山”鑲在象征權力的孔雀御座上,成為大莫臥兒王朝的國寶,傳了8代皇帝。1665年,法國旅行家兼珠寶商塔沃尼爾在印度北部游歷時,受到了皇帝奧朗則布的接待,并在莫臥兒帝國的皇宮中看到了這枚瑰寶。
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把他正在患病的父親沙賈汗帝監(jiān)禁到泰姬陵之后,他命人把這顆明亮的大鉆石安放在一面窗子上,以便使他的父王能夠透過鉆石欣賞印度北部鄉(xiāng)村美麗的風光。
1739年伊朗國王納迪爾·沙率軍進攻北印度,占領了阿格拉和德里兩座城池,他把莫臥兒王朝所有的珍寶裝載在700只大象和數(shù)萬匹馬和駱駝背上,準備運回伊斯法罕。但是,納迪爾搜遍全城也找不到“光明之山”。后來莫臥兒皇帝的一個妃子向他告密稱,末代皇帝穆罕默德·沙把光明之山藏在了他的頭巾里。為了得到這顆珍寶,伊朗國王便邀請這位手下敗將赴宴。在宴會上,按照穆斯林禮儀,賓主雙方相互交換了頭巾。宴會之后,伊朗王在私下把頭巾打開,這顆寶石從頭巾里滾落地上,光芒四射,蓬蓽生輝,伊朗王驚喜地大呼“科依努爾”,波斯語的意思是“光明之山”,這就是“光明之山”名稱的來歷。
納迪爾·沙從莫臥兒帝國掠奪的珍寶價值估計為7億盧比,于是他高興地免除了所有伊朗人三年的賦稅。但是,這顆耀眼生輝的寶鉆并沒有給他帶來好運。1747年,納迪爾在熟睡時被仇敵暗殺。后來,納迪爾14歲的孫子繼位時,為尋求庇護,便將這顆鉆石賜給了艾哈邁德將軍。后來艾哈邁德因奪取王位失敗,便帶著一批珍寶,包括光明之山,率軍至坎大哈城,在阿富汗稱王。
又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戰(zhàn)亂,19世紀錫克人在一次戰(zhàn)役中打敗了阿富汗人,這顆大鉆又作為戰(zhàn)利品,被錫克族勇士蘭吉特·辛格獲得,回到印度。蘭吉特·辛格自封為旁遮普國王。他于1839年去世,鉆石由他的兒子瑪哈拉加·杜里普·辛格繼承。蘭吉特在臨終前遺言,要把這顆鉆石獻給位于奧里薩邦的印度教寺廟。不久,旁遮普被英國吞并,正式成為大英帝國一部分。
英國統(tǒng)治者并未實現(xiàn)蘭吉特·辛格的遺愿,而他的兒子,當時年僅9歲的杜里普·辛格于1851年把珍寶交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印度的歷史學家們爭論說,當時蘭吉特的繼承人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如果沒有他的英國顧們驅(qū)使,他是不會交出這件珍寶的。
從印度向英國運送寶石的輪船到達毛里求斯之后,輪船上暴發(fā)霍亂,當?shù)厝艘蟠涣⒓措x開,甚至要求總督燒毀這只船。離開毛里求斯之后,輪船又遇強風暴,險些沉沒。
1851年,寶鉆在倫敦向公眾展出,人們對它的光澤并不感到十分滿意。于是1852年在維多利亞女皇的丈夫艾伯特親王的監(jiān)督下,對這顆186克拉的巨鉆重新進行切割和拋光,加工成一顆圓多面型,重量下降到108.93克拉(1988年,對這顆鉆石進行稱重,結(jié)果為105.602克拉,略輕于上次稱得的108.93克拉)。經(jīng)過這次精心美容,巨鉆雖然損失了比黃金貴重千萬倍的78克拉,但是它從此卻青春煥發(fā),展現(xiàn)出更加靚麗迷人的光彩。
維多利亞女王首先把它作為胸針佩戴。1853年,這顆大鉆與其它兩千多顆小鉆石一道被鑲嵌在維多利亞女皇的皇冠上。光明之山也成為英國君王的財富與地位的象征。1911年,又被鑲嵌到瑪麗王后的皇冠上。1937年,又鑲嵌到英王喬治六世的妻子,伊麗莎白王后(即現(xiàn)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英國的最后一位皇后)的皇冠上。她戴著這頂皇冠出席了喬治六世的加冕禮。1953年,伊麗莎白王太后又戴著這頂皇冠出席了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禮。2002年3月30日王母病逝,享年101歲,成為英國王室最長壽的太后。當年王母佩帶過的這件皇冠曾經(jīng)在她的棺槨上展放過。鑲嵌有“光明之山”的皇冠與英國王室其他的珠寶被保存在倫敦塔里的珠寶館中,向公眾展出。
為何只有英國女王和王后們佩帶這顆寶鉆?因為英國王室認為,這枚經(jīng)歷坎坷的老鉆有魔咒,即印度教經(jīng)文所說的:“誰擁有它,誰就擁有整個世界;誰擁有它,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擁有它,才不會承受任何懲罰。”所以,從維多利亞女王開始,光明之山只由英國女王和王位男繼承人的妻子佩帶。沒有一個英國國王或王子佩戴過這顆鉆石。
印度政府曾經(jīng)反復在英國議會和英國王室中進行游說,申明光明之山是屬于印度政府的合法財產(chǎn),要求英國歸還。199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印度時,印度人民上街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英國女王歸還從印度掠奪的所有珠寶和文物,包括“光明之山”。
此外,巴基斯坦、伊朗和塔里班也要求英國歸還這枚瑰寶。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要求女王歸還這顆寶鉆稱:“光明之山是我們民族遺產(chǎn)的一部分?!?/p>
印度寶萊塢的影星們也加入了追討的行列。2015年11月8日,印度一批寶萊塢明星和商人聘請律師在倫敦高等法院打官司,要求英國歸還這顆寶鉆。他們認為,光明之山是英國殖民時代從印度掠走的眾多文物中的一件,它是印度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英方理應歸還。
英女王還被告上法庭。2016年2月11日,巴基斯坦法院將審理一起要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歸還“光明之山”的訴訟案。因為這顆鉆石是150多年前,英國從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奪走的。
2013年,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訪問印度時,也遭遇歸還鉆石的訴求??穫悎苑Q英國不會歸還“光明之山”?!白尨笥⒉┪镳^和其他文化機構做好相關工作,才是正確的選擇。我們與全球其他機構一起,確?,F(xiàn)由英國擁有和保存的物品,獲得良好的保護?!?/p>
圣雄甘地的孫子圖沙爾·甘地也表示:英國應該歸還這顆珍寶,以表示它對過去殖民時期的悔過。
卡梅倫在印度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歸還寶鉆將會開啟“無法控制的先例”,“如果答應歸還一件,你就會突然發(fā)現(xiàn),大英博物館很快就變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