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斬刑犯人可以喊冤三次并有三次重審機會
如今,看古代題材的影視劇,常可看到這么一幕:犯人被判斬刑,在公堂上高喊冤枉,可主審官大喝一聲,拖下去!于是,犯人一邊喊著冤,一邊被拖往刑場……
其實,這多半是現(xiàn)代人想當然的場景。這一幕,在宋代就不太可能出現(xiàn)。
宋代有這么一條法律,被判斬刑的人,只要行刑之前喊冤,這斬刑就得立刻停止。接著,換其他官員重審此案,原來的主審官必須回避。有人不禁得問了,若是每次斬首前都喊一下冤,是不是就不用死了?一拖再拖,得拖到什么時候?當然,朝廷也考慮到這個問題了。所以,北宋規(guī)定,斬刑犯人可以喊冤三次,有三次重審機會。也就是說,臨刑前,只要張張嘴,一聲“冤枉呀,大人”,就可以讓鍘刀立刻停下,這小命暫時就保住了。古代審案效率低,時間長,三次重審下來,為自己爭取個一年半載的,不是問題。到了南宋,可以喊冤的次數(shù)增加到了五次。
當然,規(guī)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令的執(zhí)行程度,關(guān)鍵還得看當時的情況。
比如,一些衰朝末代,庸官當?shù)?,碰到一個無能的,直接把自己當聾子,任你喊破了喉嚨,也不為所動,干脆利落地斬了,也大有可能;而在一些政治清明的年頭,或者碰到一個好官,一聲“冤枉”,還是很靈的。
據(jù)《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