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虎媽狼爸”究竟是福是禍?身為局外人,還真不好妄下斷言。不過,這些孩子的苦悶我們還是看得到的。
正如17歲的體校女生小黃,她最近就很苦惱。因為比賽中的一次受傷讓她非常痛苦,但母親卻堅持讓她繼續(xù)訓練,理由很簡單:你不練,拿不到體育特長生的身份,明年咋考重點大學?
不要身體,只要成績,母親的這份“執(zhí)著”令人詫異。原來,她早已為小黃畫好了成長的“路線圖”:從小練體育,成為國家級運動員,再用這一特長跨過高考的門檻。
黃媽媽的“苦心”讓筆者想起了這樣一個段子:孩子5歲了,“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了,“我給你報了奧數(shù)班”;孩子18歲了,“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了,“我給你報了公務(wù)員”;等到孩子32歲了,“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為孩子安排一切,似乎成為了黃媽媽們的“日常習慣”。在他們的藍圖中,社會到處是激烈的競爭,要想出人頭地、成龍成鳳,必須橫下一條心,闖出一條路。至于選擇什么樣的路,他們不愿意也不屑于體會孩子的想法,更傾向于按照自己的愿望、喜好做出判斷。“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論經(jīng)驗、論閱歷,你是白紙一張,我又不會害你,所以不要跟我談什么自己的感受!”
令人遺憾的是,如此替代性的“做主”,往往忽視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意義,將一些功利彩色濃厚的選擇強加在孩子身上,先犧牲掉了他們的興趣和快樂,進而是信心與愿望,最后甚至要拿孩子身體和健康做賭注,去拼一個所謂的“美好未來”。這樣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不過是以愛的名義,催熟孩子的“成功”,更成了名副其實的“虎媽狼爸”。
實際上,有意識地規(guī)劃人生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成長的節(jié)奏,其中的關(guān)鍵在于父母到底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拔苗人”還是“筑夢師”。與前者的急功近利不同,后者在于引導孩子尋找自我,形成獨立的認知和判斷。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妨嘗試做到“三個順”:順勢,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分,因勢利導加以培養(yǎng);順時,保持樂觀和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切莫拔苗助長;順變,根據(jù)環(huán)境和情勢的變化,根據(jù)不同成長階段出現(xiàn)的不同特征,正確引導孩子實現(xiàn)目標、努力奮斗。
萊特兄弟的父親是一位鄉(xiāng)間的牧羊人,哥倆小時候放羊,看到天空飛翔的小鳥很是羨慕,想學鳥飛。老萊特并沒有嘲笑、制止,而是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大膽的想法。他鼓勵說:只要努力,我相信,你們長大了一定會飛起來的!
后來,他們發(fā)明了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