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31治療
甲狀腺癌的碘治療是利用放射性碘131發(fā)生的β射線,有效地消除殘余甲狀腺組織和殺滅甲狀腺癌細胞,達到減少腫瘤復發(fā)及轉移的目的。大多數乳頭狀癌及濾泡癌患者,經過碘131治療后的預期壽命與同齡人無異;對于已發(fā)生遠處轉移的甲狀腺癌,采取碘131治療也可獲得較好療效;未分化癌、髓樣癌,由于病灶不攝碘或攝碘極差,一般不采用碘131治療。
碘131是一種放射性核素,可以發(fā)射出β、γ兩種射線,β射線可以治療甲狀腺疾病,而γ射線則可被特殊的設備,如Rx-WBS(碘131清甲治療后診斷性核素掃描)捕獲用于顯像,使碘治療成為一種具備示蹤性的治療,以達到追蹤碘131在體內分布情況的目的。
碘131治療后顯像,可以探查頸部是否有殘余甲狀腺組織以及殘余多少;發(fā)現(xiàn)CT、超聲波檢測等手段無法發(fā)現(xiàn)的隱匿轉移灶;判斷病灶在碘131治療后的變化,以及轉移灶是否攝取碘131等,幫助制定后續(xù)的治療方案。
碘131治療的適應癥
甲狀腺全切或近全切除術,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均為碘131治療的適應癥。
45歲以上的男性患者;甲狀腺腫瘤直徑>1cm;腫瘤組織侵犯到甲狀腺背膜;腫瘤組織表現(xiàn)為侵襲性病理,例如實體亞型、高細胞型等;伴頸部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等。
碘131治療前準備
最佳時間。甲狀腺手術后,頸部切口愈合、甲狀腺周圍血液循環(huán)恢復后進行碘131治療效果最佳。一般患者手術后5-7天傷口愈合,3-4周頸部血液循環(huán)基本恢復。
低碘飲食。在碘131治療前2周應保持低碘或不含碘飲食,使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及甲狀腺癌細胞處于一種“碘饑餓”狀態(tài)。此時口服碘131會使更多的碘被甲狀腺組織或甲狀腺癌細胞攝取,從而提高碘治療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絕對的無碘飲食很難實現(xiàn)。日攝碘量<50μg即為低碘飲食,可滿足碘131的治療要求。海帶、紫菜、魚蝦等海產品含碘量高,在碘治療前后應禁止食用;新鮮蔬菜、瓜果、豆制、肉類、蛋禽及牛奶等含碘量較低,可以適當食用;中藥及各類補品成分復雜,成分不清楚時最好治療前后暫停服用。
停服甲狀腺激素。研究表明,血清TSH>30mIU/L可顯著增加甲狀腺癌組織對碘131的攝取,而正常人的TSH水平遠低于該值。為了保證碘131治療的效果,要盡量升高TSH水平呢。
目前有兩種方法:1.升高內源性TSH水平。甲狀腺全部切除術后4-6周內暫不服甲狀腺激素,已在使用的停服甲狀腺激素2-4周。2.使用重組人TSH(rhTSH)。在碘131治療前,每日肌肉注射促甲狀腺素α0.9mg,連續(xù)2天。
甲狀腺癌的TSH抑制治療
術后應用甲狀腺激素,一方面補充術后所缺乏的甲狀腺激素,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將TSH值降在正常低限或低限以下的程度,抑制TSH對殘存甲狀腺癌細胞的刺激,避免腫瘤復發(fā)或轉移,延長壽命。
目前TSH抑制治療,首選藥物是左旋甲狀腺素(優(yōu)甲樂)口服制劑。這是一種人工合成、純化的T4,與人體合成、分泌的T4完全相同,它能補充患者體內缺少的甲狀腺激素,并能作用于腦垂體調控TSH的產生。
優(yōu)甲樂早餐前空腹服用效果最好,每天只需服用1次。應與維生素、滋補品間隔1小時;與含鐵、鈣食物或藥物間隔2小時;與奶、豆類食品間隔4小時;與消膽胺和降脂藥間隔12小時。
優(yōu)甲樂最終劑量的確定有賴于血清TSH的檢測。每次調整優(yōu)甲樂計量后4周左右TSH可逐漸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因此,在優(yōu)甲樂劑量調整階段,每4周左右測定一次TSH。TSH 達標后,1年內每3個月、2年內每6個月、5年內每12個月復查甲狀腺功能,以確定TSH維持于目標范圍。
盡管多數分化型甲狀腺癌(DTC)患者預后良好、死亡率較低,但仍有約30%的患者會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其中2/3發(fā)生在手術后的10年內。因此,DTC患者經過手術和碘131治療后,也需要進行長期乃至終身復查。
復查時間。手術或碘131治療后第一年內,應每3-6個月復查1次;此后,如果沒有出現(xiàn)病情變化,可以每6-12個月復查1次。
檢查項目。手術后檢查的項目主要有甲狀腺功能、TSH、Tg、TgAb(A-Tg)、頸部超聲。對已清除全部甲狀腺的患者,根據治療后對病情的綜合評估,可能需要選擇性應用Dx-WBS、CT、骨顯像、磁共振成像(MRI)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