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熊熊
明代嘉靖年間,民窯瓷器上曾經(jīng)突然流行起一種“卍”字云紋。這種云紋的畫法并不復雜:其主體由四朵小云組成,小云的頭部聚在一起,而它們的軀體對稱地向四個方向展開,并在腰部統(tǒng)一地向左轉(zhuǎn)折,從而巧妙地構成一個類似佛教“卍”字形的符號。嘉靖年間的瓷器工匠為什么偏愛這種“卍”字云紋?它的寓意與佛教信仰有關嗎?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我們知道,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是出名的。在嘉靖帝之前和之后的明代諸帝,或者尊崇佛教,或者佛道并重,唯有他的宗教政策是極端的崇道抑佛。嘉靖帝對佛教的憎惡,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據(jù)《萬歷野獲編·補遺》卷四“廢佛氏”記載:
“本朝嘉靖十五年,上既敕廢禁中大善佛殿,建太后宮矣。禮部尚書夏言,以殿中有佛像及佛骨、佛頭、佛牙等,乃建議請敕有司,俱瘞之中野,以杜愚冥之惑。上曰:‘今雖埋之,豈無竊發(fā)以惑民者?可議所以永除之。于是言復議投之火。上從之。凡毀金銀佛像一百六十九座,金銀函貯佛頭、牙等一萬三千余斤,燔之通衢?!?/p>
這段記載講的是:明代皇宮里的大善佛殿,原來是專門供奉皇家佛像與佛骨舍利的地方。某天,嘉靖帝決定要將這處佛殿改建成太后宮。那么,殿內(nèi)的佛像、舍利怎么處理好呢?主管此類事務的禮部尚書夏言建議:派人把佛像、舍利運到野外找個地方掩埋。嘉靖認為不合適,說:你今天埋掉,就不會有人偷偷地發(fā)掘出來惑亂民心?要想辦法永久性地毀滅這些東西。于是夏言又建議用火焚燒。嘉靖同意這個辦法。就這樣,大善佛殿的金銀佛像一百六十九座,用金銀函貯藏的佛頭、佛牙等一萬三千余斤,被搬到大街上一把火燒了。佛骨舍利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之物!嘉靖卻如此毀之。
嘉靖好道教有他個人興趣的偶然因素,但作為皇帝他一言九鼎,從此全國道教雞犬升天,而佛教則跌入了無底深淵。遭到沉重打擊的佛教徒自然不會甘心沉淪,他們必然要想出種種法子來宣示自己信仰的存在,爭取民心,哪怕冒點與當朝皇帝抗爭的風險也在所不惜。在這樣的背景下,瓷器上出現(xiàn)“卍”字云紋,其實是佛教信徒對嘉靖皇帝崇道抑佛宗教政策的無聲抗議!
“卍”字在佛教中是吉祥的符號,也是釋迦牟尼佛著名的八十種好相(特征)之一。很久以來,佛教徒就常常用這個符號來表示佛教信仰。圖1即明早期民窯瓷器上的“卍”字紋樣。不過嘉靖瓷器上出現(xiàn)的“卍”字云紋卻非同一般,其特殊性在于它有著兩種解釋的可能:在佛教徒心目中,它就是“卍”字;而如果有官方追究,它又可以解釋成是一種云紋。這種兩可的解釋,在中國古代專制皇權淫威下,是一種常見的避禍策略。
雖然將“卍”字符號畫成云紋模樣是一種策略,但在佛教理論上還是有依據(jù)的。佛教的“卍”字符號是從印度傳來中國的,它的意譯名稱叫作“吉祥海云相”,意即呈現(xiàn)在大海與云天之間的吉祥象征。后來人們用線條畫“卍”字,是一種簡明化的做法。因此,嘉靖瓷畫將“卍”畫成云相,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更符合其本來面目。有些嘉靖瓷器碗壁上畫的“卍”字云紋,下面還畫些海水烘托,正是要強調(diào)它的“吉祥海云相”(圖2)。
從紋樣變遷演化的角度看,嘉靖“卍”字云紋是有所本的,那就是從弘治年間流行的“景星慶云”紋(圖3、圖4)中獲得靈感?!熬靶菓c云”是中國古代表示祥瑞的一種天象,典出《漢書·天文志》。“景星”是指天上出現(xiàn)了大而亮的星;“慶云”是指天上出現(xiàn)了五色祥瑞之云。明代前期諸帝常以天象出現(xiàn)“景星慶云”來證明自己治國的英明。弘治時期,瓷器上出現(xiàn)大量的“景星慶云”紋,是所謂“弘治中興”留下的印記。
在弘治的“景星慶云”紋里,“慶云”的形狀是不固定的。嘉靖瓷畫工匠的創(chuàng)新,是將弘治“景星慶云”紋里的“慶云”單獨提出來,固定成“卍”字形云紋。
為了防備官方追究“卍”字云紋的佛教意味,謹慎的工匠會故意在部分“卍”字云紋的小云朵之間添上四個小圓點(圖5-圖9),其代表的意思正是“景星”。這樣一來,需要時就可以把整幅圖解釋成“景星慶云”了。
嘉靖皇帝雖然竭力推崇道教,但社會上佛教信徒要遠遠多于道教信徒。佛教受到的壓制越大,它有機會爆發(fā)時產(chǎn)生的能量也越大。當象征佛教信仰的“卍”字云紋在民窯瓷器上面世之后,它流行之速、傳播之廣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崇道的嘉靖朝,瓷器上“卍”字云紋為什么特別多的原因所在。
嘉靖佛教徒除了發(fā)明兩可解釋的“卍”字云紋來宣示自己的佛教信仰,還在底款上做了更隱蔽的文章,那就是大量使用“萬福攸同”款和“大明年造”款。
“萬福攸同”(圖5-圖8)是嘉靖朝開始出現(xiàn)的民窯款,很可能就是與“卍”字云紋同時創(chuàng)意出來的新款識?!皡d”字符號從印度傳來中國之初,其讀音是不確定的。唐代武則天把它的讀音定為“萬”,并一直沿用了下來?!叭f福攸同”的“萬”,與“卍”同音,結(jié)合主體圖案“卍”形云紋,“萬福攸同”在佛教徒心目中其實是通假的“福攸同”。瓷器上如果直接用“福攸同”作款,違上的意圖太明顯,而用“萬福攸同”則很巧妙,因為這原本是《詩經(jīng)》中的一句詩?!对姟ば⊙拧まな挕吩疲骸稗け耸捤?,零露濃濃。既見君子,革沖沖。和鸞,萬福攸同?!边@里的“萬福攸同”作何解呢?據(jù)朱熹《詩集傳》注:“攸,所;同,聚也。”故“萬福攸同”是“萬福所聚”的意思。瓷器外底的“萬福攸同”款識,轉(zhuǎn)一下也就是在說“福所聚”了,與內(nèi)底的“卍”字云紋相配,真是十分契合!
“大明年造”款(圖9-圖12)顯然是“大明某某年造”的省略式年號款。這種年號款在嘉靖之前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但數(shù)量不多,其原因往往是落款的地方太局促而進行的省略。嘉靖朝在“卍”字云紋瓷器上大量使用“大明年造”款,則是另有用意。很可能是因為對嘉靖皇帝不滿而故意在落款中省略“嘉靖”兩字。民窯器上用當朝的年號款,有對當朝皇帝認可的意味;而用省略式年號款,則隱含著對當朝皇帝不恭、抗拒的意思。
民窯青花紋樣的畫法通常比較草率,但嘉靖“卍”字云紋及其落款似乎是格外的草率。所以如此,仍少不了有故意的因素在里面。“卍”字云紋的草率含有恐懼的成份,怕畫得太像“卍”字符號,受到官府的追究,于是有些就畫成了如圖13這等變態(tài)的模樣。而款識的草率則含有不滿的成份。比如將“大明年造”的底款故意寫得很潦草(圖10),甚至在行的次序上故意反寫(圖14),這應該是宣泄不滿情緒的一種方式。
嘉靖之后,隆慶、萬歷的皇帝又重新尊崇佛教,佛教徒表達信仰的方式不再有扭曲的必要。于是“卍”字云紋結(jié)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漸漸地淡出了瓷畫的舞臺。
(責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