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祺
歷盡滄桑之后的大自在
——陽太陽
文/李祺
陽太陽先生一生經歷豐富,不僅經歷了20世紀初的新思潮、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國家動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藝復興”、“文革”時期的“文化劫難”,還有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各種文化藝術的建立與摸索,而且在這些摸索中逐漸成熟建立一個屬于新青年的新的藝術時代。并且在這一系列的摸索成長中陽太陽先生一直充當著領頭羊的角色,不僅推動了廣西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還帶動了全中國的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成為新一代藝術人的領袖,帶領著這些年輕的力量從最初的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穩(wěn)重。陽太陽先生最初的繪畫形式是從純粹的西方油畫開始的,追求感情豐富的絢麗色彩,到能賦予感情的水彩,再到慢慢地融入中國畫元素——墨,更是達到了色墨的完美結合。待到晚年,陽太陽先生更是不拘小節(jié),不拘泥于形式,大膽地在形與墨、色上做出突破,打破了中西方繪畫的隔閡,就像簡圣宇形容陽太陽先生:“這,即是所謂歷經滄桑之后的大自在?!?/p>
陽太陽;筆墨;構圖;繪畫形式
陽太陽先生出生于1909年,其藝術生涯長達80余年,其間在油畫、水彩、水墨及教育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在為檢閱20世紀中國美術百年成就的幾大畫展中,陽太陽是分別受邀入選中國畫、油畫和水彩三大畫種展覽的藝術家,可見他在三個畫種中都具有極高的認可度,尤其是在20世紀30年代“決瀾社”時期的先鋒油畫和中年的水彩畫影響甚大。然而這些早期畫作經歷了戰(zhàn)火、逃難及“文革”中數次被抄家的劫難,絕大部分的作品已流落散失,沒有留存于今。發(fā)表于當時畫刊上的少數作品也因年代久遠很難詳細的一一查尋,即使有偶然的機會遇到陽太陽先生的作品照片或者印刷品也是非常模糊的印象,已經根本看不出陽太陽先生早期繪畫的風采,不但令我們這些徒子徒孫們深感遺憾,也是整個繪畫史的一大缺憾。雖然陽太陽先生前期遺失的作品無法挽回,但是他的后期作品、資料保存完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在陽太陽先生后期的作品當中我們感受更多的就是題材的“本土化”,在他的很多花鳥作品里通常都是南方特有的蔬菜、瓜果、魚類,比如枇杷、荸薺、柿子、荔枝、羅非魚、桂魚等,又或者是一枝花、一把茶壺等。邵大箴先生曾經說過:“題材不怕小,當然也不怕大,只要表現真情實感,是有感而發(fā),就會有動人之處?!标柼栂壬淖髌氛沁@句話的詮釋,每幅作品表達內容雖然不多,題材也不是那么的宏大,但是這些作品全部蘊含著廣西當地特有的地域風貌,獨特的農產品荸薺、家鄉(xiāng)常見的桂花等經過他提煉、精簡概括,使這些形象顯得更為質樸、純真。這也是對廣西人文氣息的描摹和表達,更是對家鄉(xiāng)情感的升華。陽太陽先生1979年之后的作品表現題材有:《連年有余》《門前情趣》《墨牡丹》《南國荔枝香》《南國一品》《年豐人壽》《盤中魚》《前夜》《清品》《清趣》《清艷》《秋思》《秋香》《秋韻》《雙魚圖》《夜窗清趣》《一片冰心在玉壺》《迎春圖》等,這些作品大都以靜物的方式進入陽太陽先生的畫面之中,它們大多出現在窗前的桌面上,靜謐而優(yōu)雅,抑或是孤花一朵獨自盛開。它們或者色墨結合,絢麗的色彩讓人感受到強烈的陽光使人激情澎湃。他們或者以墨為主,墨色的沉靜潤朗更是讓人感受到像緩緩流過的漓江,舒緩,安靜,想讓人沉浸其中。
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構圖講究的是起承轉合,講究更多的是自然性和倫理性,要求畫面中的各個題材安排的錯落有致、有實有虛。要么構圖完滿氣勢巍峨,要么構圖簡潔而富有靈性。反觀西方繪畫主要以幾何的透視、色彩的飽滿等觀點為主要依據,創(chuàng)造更集中、更有視覺沖擊力的效果。陽太陽先生飽經中外,以開放的心態(tài)將西方繪畫特點與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特點融會貫通,進而展現出一種全新的繪畫風貌,更大大增加了畫面視覺沖擊力。其作品的表現形式非常具有特色,在構圖上別具匠心,總是以一籃蔬果、一盆鮮花、一個桌面進行完美構圖,比如他的墨彩結合的作品《前夜》,縱觀整個畫面,首先看到的是花瓶中挺拔的鳳尾草頂出畫幅,其次看到放置鳳尾草花瓶的大方桌子所占畫幅大半個面積,這種構圖讓整件作品看上去更加富有往外擴張的形式感,同時加上整幅作品飽和絢麗的色彩,觀者們的眼球被其吸引久久不能忘懷。與這種新穎的繪畫表達方式相比來說中國傳統(tǒng)繪畫略顯暗淡,西方繪畫又稍顯浮躁。陽太陽先生的彩墨畫打破了傳統(tǒng)的豎長式構圖和橫長式構圖,采用的大部分都是人們選擇較少的方形構圖,就是這種穩(wěn)定的方形構圖更加符合了畫家這種尋找平靜的想法,在經歷了歷史上的磕磕絆絆、職場上的風風雨雨,一切終于都歸于平靜,在家鄉(xiāng)熟悉的天地中,每天寫字畫畫,以書畫為伴,自得其樂!
陽太陽先生山水畫中的筆墨皴法完全表現出了一個老藝術家對于筆墨的精確了解與酣暢淋漓的表達,又有一種解放出來的自由。濃、淡、干、濕交互使用彼此交融,各種用筆形式更是變化多端。在描摹大自然的創(chuàng)作中,陽太陽先生將中國傳統(tǒng)的線條之美、墨色的氤氳變化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陽太陽先生的繪畫是通過點、線轉化為具體的筆墨形象,特別強調繪畫不應該只注重技法,其實這種強調是對繪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大大地提高了對繪畫者各個方面的要求。陽太陽先生的山水畫作品《春水·森林》是陽太陽先生90多歲時的作品,《春水·森林》描繪是漓江的自然風光,畫面中的主要元素是漓江兩岸風光,近處山石用灑脫的墨塊潑出,自然、靈動,富有豐富的層次,漓江岸邊的雜樹表現得更是繁茂,用筆老辣、果斷。遠山用淡墨只畫出淡淡的輪廓,悠遠、綿長,描摹的又不乏厚重感,整幅畫加上“春水·森林蘆笛山翁陽太陽九十歲”的落款更是顯得一氣呵成,這幅作品已不再是簡單的對景寫生了,也不是按照傳統(tǒng)的技法按序排列,而是出于一個年近百歲老人真情的流露和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發(fā)自內心的強烈熱愛,就是這種不拘泥于形式的揮灑才準確地表達出了“對人生的感悟和心靈世界的準確把握,是人格性靈的升華。作品傳達出了超越自然山川的精神境界,藝術家的生命體驗與自然完美地結合,傳遞出了對祖國山川和藝術事業(yè)的眷戀和執(zhí)著。”
陽太陽將多種中國傳統(tǒng)元素與西方的現代美術元素相結合,并著重于表現民族精神,切實拓展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展現出了一種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藝術大家浩瀚的藝術海洋,不再拘泥于形式,不再拘泥于題材,不再拘泥于材料,真正展現出了一個百歲藝術家的歷盡滄桑之后的大自在。
[1]邵大箴.創(chuàng)造之路·光明之路陽太陽的藝術[J].芥子園,2006(1).
[2]吳建印.鐘愛水彩,感悟人生——陽太陽1949-1976年的水彩藝術[J].藝術探索,2008(2).
[3]簡圣宇.試論陽太陽在廣西美術發(fā)展史上的歷史意義[J].南方文壇,2015(3).
[4]唐婧.靈動與超逸——探析漓江畫派畫家陽太陽山水畫的藝術風格[J].美術界,2013(5).
【李祺,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