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倩 王加維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652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武漢 430014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宋倩1王加維2△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武漢4300652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武漢430014
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fā)生炎癥,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卵巢炎等,臨床表現(xiàn)為下腹疼痛、墜脹、腰骶部酸痛,可伴有低熱、月經和白帶增多,常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1]。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素體虛弱,遷延日久,可發(fā)展為慢性盆腔炎。本病是婦科門診常見病及多發(fā)病,給女性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和痛苦。本文對慢性盆腔炎患者治以益氣化痰的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抗感染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本科門診診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3例,年齡19~49歲,平均年齡33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病程(2.89±0.5)年。對照組43例,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2歲,病程5個月~7年,平均病程(2.87±0.4)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下腹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活動或性交后加重,可伴有陰道分泌物增多、發(fā)熱、月經量多、經期延長、不孕等。婦科檢查提示子宮呈后傾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多有壓痛。輸卵管炎者,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在盆腔一側或兩側觸及包塊。彩超檢查示輸卵管增粗或卵巢囊腫或盆腔積液。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月經第1天開始采用西藥抗感染治療。給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來立信,浙江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靜脈滴注,0.6 g/次,1次/d;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妥蘇,四川科倫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靜脈滴注,0.5 g/次,1次/d。7 d后停用兩藥。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益氣化痰的中藥湯劑口服。方藥組成:生地黃30 g,黃芪30 g,薏苡仁30 g,茯苓10 g,皂角刺10 g,芥子10 g,當歸10 g,川芎10 g,川牛膝10 g,桃仁10 g,浙貝母10 g,赤小豆15 g,冬瓜子30 g,枳殼10 g,甘草6 g。隨癥加減,濕熱較重者,加牡丹皮、梔子;盆腔包塊者,加穿山甲、土茯苓;盆腔積液者,加大腹皮、澤瀉。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飯后溫服。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1.4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文獻[3]相關標準擬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無月經和白帶異常,無子宮、附件壓痛,附件炎癥增厚減輕,彩超檢查提示無盆腔積液,隨訪1個月臨床癥狀無復發(fā);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無月經和白帶異常,彩超檢查提示盆腔積液減少>60%;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彩超檢查提示未見好轉。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43例中,顯效26例,好轉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7%。對照組43例中,顯效14例,好轉1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4.4%。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43,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多發(fā)病,病程長,易反復,主要因不良性生活、流產后、盆腔手術后或產褥后護理不當,引起盆腔細菌感染,長期遷延不愈,或由急性轉為慢性。臨床上常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頭孢類、奧硝唑等,進行抗感染治療,但由于盆腔組織長期處于炎癥刺激狀態(tài),引起組織粘連或增生,導致藥物吸收減緩,效果下降。盆腔內細菌因長期使用抗生素而產生耐藥性,對藥物的敏感度下降,治療效果欠佳??垢腥局委熜Ч幻黠@、不徹底,易復發(fā)。
中醫(yī)根據(jù)本病的脈、癥表現(xiàn),可將其歸屬于“帶下病”、“婦人腹痛”、“癥瘕”等范疇。女子胞脈空虛,經行產后,或脾腎虧損,攝生不潔,或頻繁藥流、手術致沖任失和,氣血虧損。脾氣久虛,運行無力,水濕蘊結化熱,久而化痰,發(fā)為本病。《素問·玉機真臟論》云:“脾傳之腎,少腹冤熱而痛,出白?!奔刺岢鰩仑熤?。因此,本病的根本在于脾氣虧虛,甚而及腎,標為帶下異常、腹痛、月經失調等。本研究所用益氣化痰方藥中黃芪、生地黃健脾補腎,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可提高人體免疫力;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濕,可提高抗病能力;浙貝母善消無形之痰,與當歸、川芎、桃仁、川牛膝合用,可增強盆腔組織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環(huán),從而有利于盆腔組織炎癥的消散和包塊的軟化;皂角刺、芥子豁痰消腫;赤小豆、冬瓜子清熱解毒;枳殼通調氣機;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上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化痰散結之功。綜上所述,對慢性盆腔炎患者治以益氣化痰的中藥湯劑聯(lián)合經期的西藥抗感染治療,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鐘明,李成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2):86-88.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5-254.
[3]張小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5):1195-1196.
doi:10.3969/j.issn.1674-4616.2016.03.013
(收稿日期:2016-03-11)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5403313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