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 楷
牧童遙指杏花村圖青花瓷盤
文/蔡 楷
清明,萬物生長,清潔而明凈。除祭祖掃墓,最想做的事是和親友出門踏青。但有人會因為種種原因在異鄉(xiāng),不能與家鄉(xiāng)親人一起,在這個春天多少有些惆悵,而有件青花瓷器也正寄托了古人同樣的情愫。
這件折沿青花瓷盤,直徑33公分,為景德鎮(zhèn)乾隆年間生產(chǎn)的外銷瓷,盤沿是異國情調(diào)的鮮花紋飾,中間所繪畫面題材來自于唐代詩人杜牧“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瓷盤胎色潔白,細膩堅實,青白釉色薄而光亮,青花成色青翠。
景德鎮(zhèn)外銷瓷始于宋、元,延續(xù)至明、清。昌江是景德鎮(zhèn)和世界連接的一條紐帶,中國瓷器從昌江運往贛江,再從贛南的梅林陸路運到廣州,然后從廣州直銷海外。明代嘉靖、萬歷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中國瓷器在歐洲尤為暢銷。就是在順治及康熙初年實行嚴厲海禁時,民間瓷器的對外貿(mào)易仍然通過走私方式進行著。
《景德鎮(zhèn)陶錄》中記載“洋器,專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粵東人販去鬼子互市,式樣奇巧,歲無定樣。”外商可以因為自身市場的需求,每年定制種類、造型和紋飾不一樣的瓷器。其多為開光花卉紋飾的“克拉克”青花瓷,日本稱之為“芙蓉手”。除此之外還有五彩瓷、粉彩瓷、德化窯白瓷和小部分的徽章瓷,曾一度成為歐洲上流社會“寵兒”的中國瓷器,現(xiàn)在看來,它的意義不僅僅只是當時西方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了中外文化傳遞交流的媒介。
在外銷瓷中常出現(xiàn)松下問路、蘆雁合歡、杏林壽宴的畫意和西廂記、東游記、三國演義的故事題材,正好和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反教會、反禁欲、崇尚人性和自由的思想相迎合。歐洲派往中國定制瓷器的傳教士不僅給歐洲人帶去了中國瓷器、山水、園林和茶葉等眾多的東方特色文化元素,改變了歐洲人的一些生活和習(xí)慣,形成“東氣西進”的情景,也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多樣化的創(chuàng)造性和審美性。當時正處于工業(yè)革命發(fā)展時期的歐洲人不惜千金獲得這件不遠萬里而來的瓷器時,未必看得懂畫中杜牧的詩意,但他們向往著畫面上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東方田園風光,但如今這也是生活在空氣污染、霧霾嚴重的城市的我們所回想和期望的生活吧。
如這件青花瓷盤中畫的,當你在一人前行的路上,偶感疲憊時多么希望能遇到一位知己,在初春的花叢間同飲一壺酒,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呢。當牧童向詩人指向杏花村時,它或許不僅僅是詩人所問的酒家,而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歸宿感。
清明時節(jié),細雨冷清,如能欣賞到這樣一件瓷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佳器,或許不必真酌杏花酒,品上一杯明前茶,亦能暖心。
A blue-and-white plate indicating a buffalo boy pointing to the Xinghua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