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8日報道,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旨在幫助保險公司抵御颶風和地震等災害風險的巨災債券正受到全球市場的追捧。巨災債券是保險機構通過發(fā)行收益與指定的巨災損失相聯結的債券,將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保險公司或再保險公司發(fā)行債券給投資人,承諾定期支付利息。但一旦特定的巨大自然災害發(fā)生,投資者將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本金。因為投資收益基本“靠天”,所以巨災債券又稱為“上帝債券”。
一般來說,巨災債券的期限為2至3年,利率高于普通債券。由于巨災債券的支付取決于自然風險發(fā)生的概率,與金融市場波動周期的相關性弱,所以,一些機構投資者會將其作為多元化配置的選擇。
較高的收益也反映出巨災債券相對高風險的特質,一旦承保風險發(fā)生,債券投資者的部分或所有本金都會被用于災難的賠付。巨災債券的設計圍繞著“超級”災難發(fā)生的概率,這種風險每年發(fā)生的概率在1%左右,颶風、地震為最常見的種類。2015年7月,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發(fā)行了第一支以中國地震風險為保障對象的巨災債券。近年來,巨災債券也出現了新的類型,瑞士信貸集團今年5月發(fā)行了針對無良交易員、網絡攻擊和會計欺詐風險的巨災債券。
不過,自巨災債券上世紀90年代被發(fā)明以來,只有卡特里娜颶風、日本東北大地震等極少違約案例。據《華爾街日報》統計,目前巨災債券和相似產品的未償還金額已達720億美元。市場普遍預計,巨災債券及其相關投資規(guī)模今后幾年將增長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