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友
“成分控”這樣選潤唇膏
文/劉友
無論是受到干燥寒冷的環(huán)境天氣的影響,或是習慣性舔嘴唇、紙巾過多地摩擦擦嘴的動作,都會不同程度的加速唇部水分流失。唇部的皮膚只有身體其他部位的三分之一厚,除了外在的保護,嘴唇的滋潤只能依靠真皮層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少量的皮脂腺來維持。
因此需要較滋潤、維持時間較長久、能停留在嘴唇表面而不滲透的護膚品,這就是唇膏。
唇膏,是以油、脂、蠟為主要原料,經(jīng)加熱混合、成型等工藝制成的蠟狀固體唇用產品,主要起滋潤、保護嘴唇的作用。
雖不能說唇膏的作用是萬能的,但它含有的主要成分的確是針對唇部皮膚的特殊需要,能夠為雙唇鎖住水分提供屏障。
據(jù)質檢工作人員表示,在經(jīng)歷原料和包裝物料驗收、配料、混合、調色、調香、注塑、沖壓、灌裝/組裝、包裝等一系列成長過程,和微生物、重金屬等項目檢驗合格的驗收過程后,唇膏才能出廠等待和大家見面呢~
一支合格的唇膏,膏體應平滑無氣孔,并達到耐熱和耐寒標準,一般不會出現(xiàn)彎曲和軟化,即使室外溫度較低,回到常溫下幾分鐘就可以使用。而質量差的唇膏,表面不平滑,細看有微小的膨脹或膏體出汗現(xiàn)象。
我們都知道,只有安全、天然、溫和、保濕、修護的潤唇膏才是護唇首選。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挑選自己心儀的品牌、愉悅的氣味(畢竟有人會吃下去一點)、精美的包裝(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或是顯著的產品功效宣稱來挑選唇膏的。而面對滿滿化學名稱的成分表,第一反應幾乎是略過不看...
但是在護膚道路上摸爬滾打多年,學做一個理性的成分控也可以是妹子們的努力方向啊。本期,就和大家一起來讀懂成分表:
《消費者使用說明 化妝品通用標簽》(GB 5296.3-2008)中規(guī)定:在國內銷售的化妝品成分表中成分名稱應按加入量的降序列出。如果成分的加入量≤1%時,可以在加入量>1%的成分后面按任意順序排列成分名稱。
標注的成分名稱應采用《化妝品成分國際命名(INCI)中文 譯名》中的成分名稱。如果該成分為《化妝品成分國際命名(INCI)中文 譯名》中沒有覆蓋的名稱,可依次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名稱、化學名稱或植物學名稱。
這意味著,大家可以通過比較成分表中成分的排列順序進行初步篩選。
常見的滋潤成分有:蘆薈油、牛油果樹果脂提取物、霍霍巴籽油、澳洲堅果籽油、堅果籽油、橄欖油、茶樹油、乳木果油、生育酚(維生素E)、角鯊烷、凡士林、羊毛脂、棕櫚酸乙基己酯、肉豆蔻酸異丙酯、蜂蠟等。
另外,薄荷醇、樟腦有清涼效果;純地蠟、蜂蠟、微晶蠟有基礎成型的作用;丁羥甲苯(BHT)起抗氧化作用;羥苯丙酯、羥苯甲酯主要是防腐作用;CI 77499、CI 77891等以CI開頭后接五位數(shù)字,是著色劑索引號,有的著色劑沒有索引號,則直接寫著色劑的中文名稱。
Tips:網(wǎng)絡上的一些所謂DIY唇膏,經(jīng)常打上“用純天然、可以吃”的標簽,然而成分比例的合理性搭配缺乏驗證,在衛(wèi)生上也沒有嚴格的監(jiān)管,容易造成皮膚過敏、受損,因此還是建議大家去專柜購買正規(guī)品牌產品啦~
除了成分表,唇膏外包裝還有啥?
一般我們在唇膏的外包上可以看到產品名稱、成分表、凈含量、日期標識、生產商/經(jīng)銷者名稱和地址等內容,除此之外,一些進口唇膏還會印有如下幾個標志,下面是看圖說話時間~
歐盟PAO標志(EU PAO):PAO是Period After Opening,意思是開啟后的有效期。上圖表示開啟后有效期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