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萍 李慧玲
摘要:從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到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法治逐漸成為中國政治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戰(zhàn)略。隨著全球化政府職能重塑浪潮的推進,我國政府的法治建設進程也在逐漸地加快,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和發(fā)展。進一步明確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鮮明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法治政府應該選擇何種路徑,無疑對于當前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法治政府 責任 路徑
一、我國法治政府建設存在的問題
1.公務員隊伍法治觀念落后
現代政府的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行政職能的有效發(fā)揮,歸根結底。是要依靠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來實現的。目前,在我國各級行政系統(tǒng)內部已經以政策文件的形式確立了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但僅停留在制度運行的層面,公務員隊伍對于法治政府內涵的理解仍然不很到位,很多行政管理行為并沒有按照依法行政、服務行政、效能行政的法治政府的要求進行。
目前,在我國各級行政系統(tǒng)內部已經以政策文件的形式確立了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但僅停留在制度運行的層面,公務員隊伍對于法治政府內涵的理解仍然不很到位,很多行政管理行為并沒有按照依法行政、服務行政、效能行政的法治政府的要求進行。依法行政,對行政機關的要求是行政權力的行使要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程序、方式運行,但在實際行政管理活動中,公務員隊伍往往并沒有做到這些。行政執(zhí)法人員對自身權力范圍不甚明確,傾向于將自身權力擴大化,常常造成了多部門的職責權力交叉,很多行政案件的辦理過程未按照法定程序,公務員隨意按照個人意志進行辦理,行政權力的運行較多地帶有行政長官個人的意志,其權威性大于法規(guī)政策的實際規(guī)定,形成“人治”大于法治的局面。
服務行政,要求行政機關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切實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著想,扮演社會生活服務者的角色。實際運作中,公務員只是將人民群眾視為視為行政管理行為的單向接受者和被管理者,忽視了服務性職能的履行。效能行政,要求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辦事講究效率,注重成本與收益的比率,力求行政成本的最小化,但由于行政資源的公立性特征,公務員并沒有節(jié)約成本的動力,從而造成行政資源的浪費。
2.社會矛盾復雜化為法治政府建設帶來挑戰(zhàn)
中國特色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zhàn),莫過于當前的社會矛盾的凸顯,特別是我國加入WTO,融入經濟全球化之后,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的社會矛盾主要呈現出下列特點:
第一,突出表現在經濟性矛盾方面。社會矛盾歸根到底是經濟利益分配的問題,目前由于我國的收入差距很大,且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jié)作用還不甚明顯,使得經濟性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調整,還會不斷有新的經濟性矛盾涌現。收入差距過大,首先不利于國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實現以需求促進消費因為在經濟學上看來,占人口少數的夫人手中持有的貨幣數量再多,其消費能力是有限的,要想促進消費水平的提高,方法只有讓大多數人手中持有的貨幣數量增加。相比其他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以消費拉動為主不同,我國GDP的增長主要依靠的是固定資產投資和政府興建工程拉動,明顯呈現出后勁不足的劣勢。其次,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會造成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心態(tài)失衡,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第二,社會矛盾解決的難度增大。當前我國的社會矛盾多以群體性矛盾為主,但這并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各種矛盾長時間積累的結果,有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更加考驗政府的解決社會矛盾的能力,如果處置不當,就會由小問題轉化為大問題,給社會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二、中國特色法治政府的建設路徑
我國有著漫長的人治的歷史,法治政府的建設因此顯得基礎薄弱,這就決定了我國法治政府建設過程必然是漫長,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治政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依法行政作為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
依法行政的內涵即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公共事務,依法行政中的“法”,不僅指的是《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行政法規(guī),而是更為廣泛的法律。為此,政府要完善和補充相關缺乏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領域,對政府的行政法規(guī)進行清理和完善,對仍然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行政法規(guī)予以保留和繼續(xù)完善,對不合理的行政法規(guī)予以及時地取消和修改。對缺少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方面,要組織有關專家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進行起草立法。
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核心要求即是轉變行政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定期對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法律法規(guī)培訓,大力培養(yǎng)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理念,不斷加強公務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在公務員心中樹立“自身的工作能力,直接關系著政府的行政能力”的使命感,嚴格按照尊法、懂法、用法的要求進行權力的行使,妥善處理各類社會問題,不斷促進我國政府法治化程度的提高。
2.健全行政責任體系,實行行政責任制
法治政府就是負責任的政府,法治政府不僅要對自身的行政行為負責,而且也要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團體負責,因為政府的行政權力是人民讓與的,政府也要對自身行為的過程承擔責任,實現權責統(tǒng)一。
行政責任制的有效落實,可以使行政機關對于行政權力的運用更加謹慎,不至于偏離為人民利益服務的軌道。首先要以法規(guī)制度的形式明確劃分各部門的職責權限,嚴格規(guī)范行政主體,確保一旦出現行政部門的失職行為可以準確找出是哪一行政部門的責任。同時確立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以此督促行政首長樹立危機意識,認真負責地領導本部門的行政工作。
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是行政責任制落實之后緊接著的重要一步。目前,我國的責任追究制度并不完善,追究力度不夠,很多違法行政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往往只受到程度很小的懲處,對其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警戒作用不強。因此,要根據不同的違法行政行為,制定詳細的追究責任細則。任何人不論官居何職、資歷、功績多大,都要按照規(guī)定追究行政責任,毫無例外。
3.提高公眾法治意識,創(chuàng)造和諧的法律環(huán)境
如果公眾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享有的權利,并在生活中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對于國家的法治建設保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自覺遵守法律,那么這種法律意識就會成為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的巨大推動力。
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識,要求黨和政府要大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媒介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只有人民的法律意識提高了,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對參與法治政府建設的積極性,并積極地予以配合。當法治真正內化為每個社會公民的行為準則和人生信仰時,社會便會形成一種知法、懂法、守法的和諧的法治氛圍,社會矛盾就會大大減少,法治政府的行政壓力也會相應減輕。
參考文獻
[1]張渝田.論法治政府形成機制[J].社會科學研究,2011(6)
[2]秦國榮.無為與有為: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治政府角色[J].法治研究,2011(5)
[3]袁曙宏.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J].求實,2006(18)
[4]王寶明.新中國政府法治60年[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5)
[5]王蓓蓓.政府法治化的路徑選擇及轉向[J].江漢論壇,2014(8)
[6]楊文圣,李仕文.構建法治政府之路徑探討[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5)
[7]新華社.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http://news.xinhuanet.com
[8]曹康泰.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J].人民論壇,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