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江蘇無錫一讀者來信咨詢:我女兒上二年級,我一直注重培養(yǎng)她的自理能力,有些家務活我故意說自己不會做,請女兒幫忙,女兒的自理能力確實比同齡孩子強些。只是隨著她的成長,在言談中會流露“媽媽很懶,什么都不做,都讓我做”之意,我該如何做才能消除女兒對我的誤解?
答:時下有種觀點叫“懶媽媽勝過好媽媽”,意思是媽媽越懶孩子越獨立,我贊同。只是這個“懶”要懶得有分寸?,F在隨著孩子的成長,產生了誤會,就說明到了要調整的時候,想消除女兒對媽媽的誤解,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回顧培養(yǎng)歷程,是不是在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存在分配的任務太難、占用時間太多,或者要求太高的傾向,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好、做不完,就會消極應對。如果存在這樣的情況,家長需要及時調整,過難的家務可以分解成幾個部分完成,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家長要多肯定表揚,少參與幫忙。
第二步,和孩子溝通,看看這樣的培養(yǎng)過程帶給女兒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孩子希望媽媽什么樣,如何做。如果家長傳遞的信息是每個人都要自理自立,而行為上家長經常表現出“不能自理”,讓孩子幫這幫那,這樣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矛盾的、沖突的。不妨和孩子從溝通入手,聽聽孩子的感受、想法和希望,同時也要停下這“善意的謊言”。
第三步,召開家庭會議,媽媽可以向孩子強調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媽媽也不例外。通常這個年齡的孩子會希望自己能夠有更多的自主權,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孩子需要做多少家務,再一起來列出清單。在家庭會議中,由孩子來決定做哪些家務,做多長時間,這樣孩子的積極性也會高一些,對媽媽的誤解也會逐漸消除。
山西太原一讀者來信咨詢:孩子今年上大班,性格比較內斂。我發(fā)現他和其他孩子玩耍時,喜歡順從。不管是年齡比他大還是小,都是聽從別人的提議。我很欣賞當“孩子王”的孩子,我該怎么做?
答:心理學的人格發(fā)展研究表明,一個性格內斂,待人順從的孩子想成長為“孩子王”,需要父母長期的努力和堅持。
1.知己知彼。通常能當“孩子王”的小朋友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獨立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能夠和不同性格的人保持良好關系的能力、對他人的顧慮和需求敏感等等。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和游戲,有意識地開發(fā)孩子的上述能力。
比如在集體的跳繩游戲中,那些“孩子王”會跑過去拍拍剛才跳得不錯的同伴的肩膀,對同伴說聲“真棒”等等。如果自己拖了大家后腿也能主動承擔責任,并努力改進,或者自告奮勇地去掄繩子,讓大家都能參與進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注意到這些行為,并鼓勵孩子學習這些習慣和品質。
2.根據年齡調整培養(yǎng)方案。根據神經系統(tǒng)發(fā)展的特點,七歲前的孩子可以著重補充短板,七歲后就逐漸要轉為加強孩子的長項。等你孩子上小學之后,就要注意在教育上由“補短”慢慢轉變?yōu)椤皳P長”,鼓勵孩子運用自己長項為同學服務,或者做老師幫手,通過和他人合作,鍛煉把自己思想清晰地傳遞給他人的能力。
3.家庭是第一課堂。父母要投入精力設計一些家庭聚會,讓孩子參與進來,比如組織和設計生日聚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讓孩子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從承擔活動的一部分,到全權策劃全家的一次活動,包括選擇場地、預算、前期準備、邀請親友、給大家分派工作等等。當孩子這些技能都發(fā)展起來的時候,他在群體里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大,即便不是“孩子王”,也有了一定的獨立性。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青少年抗挫力訓練師。)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