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勝 玄祖普 白 娥
(1.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2.金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
蒙古某銀鉛鋅多金屬礦采礦方法選擇
王軍勝1玄祖普2白娥2
(1.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2.金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摘要蒙古某銀鉛鋅多金屬礦為急傾斜極薄礦脈,采用淺孔留礦法礦石貧化率極高,采用削壁充填法雖然可以有效降低礦石貧化率,但是又存在生產成本高、生產能力低的缺點。通過對兩種采礦方法的對比試驗,確定了以礦體厚度臨界值(0.8 m)作為選擇采礦方法的依據,對提高礦山經濟效益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急傾斜極薄礦脈采礦法法厚度臨界值
急傾斜極薄礦脈目前的采礦方法主要為淺孔留礦法與削壁充填法兩類。淺孔留礦法具有回采工藝過程簡單、勞動強度小等優(yōu)點,但礦石貧化率高,出礦品位低,提升運輸量大;削壁充填采礦法礦石貧化率低,出礦品位高,提升運輸量小,但回采工藝過程復雜、勞動強度大、材料消耗大、采礦成本高[1]。
為選擇適合的采礦方法,本文通過對蒙古某銀鉛鋅多金屬礦進行的淺孔留礦法與削壁充填法的對比試驗,以礦體厚度為采礦方法選擇依據,為此,對礦體厚度的臨界值進行研究。
蒙古國某銀鉛鋅多金屬礦是黃鐵細晶巖化巖石縫隙內形成的一系列近平行高傾斜脈狀礦體,礦巖界線明顯。礦石金屬含量豐富,平均品位:銀293.19g/t,鉛6.57%,鋅3.91%,銅0.21%,金0.66g/t。礦體傾角約70°。礦體厚度0.4~1.2m,平均厚度0.80m,屬極薄礦體。
2.1淺孔留礦法
人員經天井進入采場后鑿巖、爆破,礦石崩落后部分出礦,剩下的礦石留在礦房內作為向上回采平臺,待礦房全部采完后一次性出礦。該方法主要優(yōu)點:工藝簡單,采礦成本較低,生產能力較高;主要缺點:礦石貧化率高,礦體越薄,礦石貧化率越高[2]。采礦方法見圖1。
2.2削壁充填法
人員通過天井進入采場后鑿巖、爆破,崩落下來的礦石經布置在采場中央的溜井。為形成采礦作業(yè)所需的最小工作面寬度,再對下盤圍巖進行鑿巖、爆破,崩落下來的廢石留在礦房內部作為繼續(xù)向上回采的平臺,并起到支撐圍巖的作用。該采礦方法主要優(yōu)點:可以實現礦、巖分采,有效降低礦石貧化率;主要缺點:工藝復雜,采礦成本較高,生產能力較低[2]。采礦方法見圖2。
圖1 淺孔留礦法采礦方法(單位:m) 1—沿脈巷道;2—人行天井;3—聯絡道;4—間柱; 5—礦石;6—頂柱;7—裝礦進路;8—中段運輸巷道
2.3對比試驗
該礦原采用淺孔留礦法出礦,礦石貧化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近年來礦石價格下跌,為降低礦石貧化率,提高礦山經濟效益,開始采用削壁充填采礦法。影響采礦方法選擇的主要因素為礦體厚度,為此,礦山通過在不同厚度條件下分別采用兩種采礦方法進行對比試驗,統(tǒng)計出兩種采礦方法相應的出礦能力與礦石貧化率水平。主要技術數據見表1所示。
圖2 削壁充填法采礦方法(單位:m) 1—脈內運輸巷道;2—底柱;3—充填廢石; 4—人行天井; 5—溜井;6—電耙;7—礦體;8—頂柱
(1)削壁充填法礦石貧化率較淺孔留礦法低。在礦體厚度低于最小采礦工作面寬度(0.8m)時,兩者差距明顯;而礦體厚度大于最小采礦工作面寬度(0.8m)時,兩者差距不大。
(2)淺孔留礦法出礦能力較削壁充填法大。在礦體厚度低于最小采礦工作面寬度(0.8m)時,兩者差距明顯;而礦體厚度大于最小采礦工作面寬度(0.8m)時,兩者差距不大。
(3)綜合兩種采礦方法優(yōu)缺點,通過對比試驗,
表1 兩種方法出礦能力與礦石貧化率統(tǒng)計
確定礦山淺孔留礦法與削壁充填法轉換的礦體厚度臨界值為0.8m,當礦體厚度低于0.8m時采用淺孔留礦法,當礦體厚度大于0.8m時采用削壁充填法。經過一段時間生產,礦山礦石貧化率水平穩(wěn)定在30%左右,較以前采用單一淺孔留礦法時,礦石貧化率有了顯著降低。
參考文獻
[1]楊文柱.急傾斜薄礦脈的開采技術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湖南冶金,1993(2):59-61.
[2]郭金峰.急傾斜薄礦體采礦方法的試驗研究[J].云南冶金,1995(2):13-19.
(收稿日期2016-05-06)
王軍勝(1983—),男,工程師,100055 北京市豐臺區(qū)廣安路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