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平,黃 琲
(贛南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語言學研究·
教師類稱謂語的歷史發(fā)展和語用分析*
劉海平,黃琲
(贛南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西 贛州341000)
從面稱和背稱的角度來考察,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師”“先生”“夫子”“老師”“教師”等教師類稱謂語的用法,這些稱謂語用于面稱時一般不接受姓氏詞的修飾,用于背稱時也以不接受姓氏詞修飾為常,姓氏詞修飾教師類稱謂語具有離散親密關系的作用。
教師類稱謂語;面稱;背稱;姓氏詞;離散性
稱謂語就是與稱呼或名號有關的詞語,相對于其它詞匯而言,稱謂語從古至今都相對穩(wěn)定,這與稱謂語指稱的對象穩(wěn)定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類稱謂語也是如此。教師類稱謂語可分為面稱和背稱兩種,“面稱”就是稱呼性稱謂,“背稱”就是指稱性稱謂。一般而言,教師類稱謂語均屬于敬稱,但也有用作貶稱的,如“教書匠”[1]243“老九”[1]244,即帶有貶義色彩,這些是在特定政治環(huán)境下產生出來的稱謂語,也只在短時期內流行。
漢語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的教師類稱謂語大致有“師”“先生”“夫子”和一系列以“師”為核心語素構成的雙音詞“老師”“人師”“業(yè)師”“教師”等,還有一部分從事教育的官員稱謂語,如“祭酒”“司業(yè)”“博士”“教授”“助教”“教習”“學正”“學錄”“山長”“教諭”“訓導”“提學”,《續(xù)文獻通考·學??肌氛f:“凡儒師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州置之;命于禮部及行省與宣慰司者,曰學正、山長、學錄、教諭,州、縣及書院置之?!边@些姑且也算在教師類稱謂語之列,但平時使用較少,本文暫不討論。
上述教師類稱謂語中有一類,如“西席”“西賓”“山長”等,是寓含典故的雅詞,比如“山長”是指五代時,蔣維東隱居衡岳,以講學為主,受業(yè)者眾多,尊稱蔣維東為“山長”,久而久之,“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西席”“西賓”是指漢明帝劉莊為太子時,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后,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明帝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從此,“西席”便成了對教師的尊稱,也稱“西賓”?,F(xiàn)在這些詞都很少使用了。
關于教師類稱謂語的歷史發(fā)展,學界已有的研究大多是訓釋詞義,很少從面稱與背稱的角度來闡述,尤其更少從稱謂語與姓氏修飾語的關系方面來探討,缺乏詳細的語用分析;現(xiàn)代漢語層面的研究又很少討論稱謂詞的歷史發(fā)展和歷史語用分析。這些研究都存在一些缺陷,沒能將二者打通。邢福義先生曾經提出了著名的“兩個三角”理論,即“表—里—值”小三角和“普—方—古”大三角,[2]分析問題時應該放寬眼界,打通普古方,以“方”證“普”,以“古”證“普”,這樣分析問題就會深刻些。
現(xiàn)在所說的“老師”在古漢語中一般用“師”來表達,先秦既已常用?!抖Y記·文王世子》:“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玉篇·帀部》:“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表n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本唧w文獻中的例子:
(1)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禮記·禮運》)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述而》)
(3)諺言:“三歲學,不如三歲擇師。”(《新論·啟寤》)
(4)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鹽鐵論·本議》)
(5)弘濟艱難,參其功者時杰;經緯禮樂,贊其道者人師。(《大唐新語·匡贊》)
(6)兵亂隱居吳中,吳人爭延致為弟子師。(《金元散曲·謝應芳》)
(7)少苦學,以司馬、周、程氏為師,每謂存天性之謂良貴,充諸已之謂內富,故漠然不以利祿動其心。(《桯史》卷三)
(8)又說:“豈有弟子不知師之名姓的?再懇把名姓賞給弟子聽聽?!?《風月鑒》第五回)
(9)盡來拜他門下,不記其數(shù),多呼妙觀為師。妙觀亦以師道自尊,妝模做樣,盡自矜持,言笑不茍。(《二刻拍案驚奇》卷二)
(10)原來這賈家之義學,離此也不甚遠,不過一里之遙,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貧窮不能請師者,即入此中肄業(yè)。(《紅樓夢》第九回)
從先秦到近代,“師”都是一個基本的教師類稱謂語,古漢語中的“師”只用于背稱,不用于面稱?!皫煛笔且粋€總括性稱謂語,用于泛指,前面可加修飾語,如例(5)的“人”修飾“師”組成“人師”,例(6)“弟子”修飾“師”組成“弟子師”,等等。后來“×師”族雙音節(jié)稱謂語之所以能大量衍生,除了韻律方面要組成一個音步外,[3]還與“師”表義空泛,需要其他語素來修飾和限制有很大關系,但是“師”很難接受具體的姓氏詞的修飾,原因還是與“師”是總括性稱謂語有關,“師”一般是概指某類人,而不具體指某個人。
但是現(xiàn)在學術圈里有師生情分的學生一方喜歡稱老師為“××師”,如季羨林師,這種用法古語中難覓,這里“師”就是老師的省寫,也一般見于書面語,大概是一種求雅的用法。
在漢語詞匯雙音化進程影響下,教師類稱謂語雙音化明顯,其衍生途徑是以“師”作為核心語素來構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師”格式構詞,如“老師”“業(yè)師”“尊師”“先師”“塾師”“人師”“俗師”“儒師”“導師”“小師”“周師”“嚴師”“帝師”“常師”“弩師”“學師”“令師”“妓師”“姆師”“本師”“棋師”“家?guī)煛薄懊鲙煛薄皶鴰煛薄叭瓗煛薄懊駧煛薄岸鲙煛薄吧鐜煛薄笆煛薄懊蓭煛薄敖泿煛薄伴T師”“名師”“宗師”“宿師”“女師”“父師”“講師”“教師”“良師”,結構方式多為偏正式,這些詞流傳至今,以“老師”“教師”最為常用;另一種是以“師×”格式構詞,如“師父”“師傅”“師氏”“師長”“師尊”“師資”,這些結構方式多為并列式或同位式。略舉幾例:
(11) 眾人一齊起身作揖,高贊一一通名:“這位是小兒的業(yè)師,姓陳,見在府庠。這就是小兒高標。”(《今古奇觀》卷二十七)
(12) 來來往往,復仁不覺又是六歲,員外請個塾師教他讀書。(《喻世明言》卷三十七)
(13) 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漢書·藝文志》)
(14) 乃謂高公曰:“方知探寶化城,如來非妄立喻,今高公是我導師矣。高公本宗,固有如是降伏其心之教?!?《太平廣記》卷四九〇)
(15) 近見二三講師,亦效其體,以自尊大,真可謂無忌憚矣。(《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七)
(16) 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國桓榮?!?《后漢書·桓榮傳》)
(17) 揀個好日,備了果酒,領他去拜師父。那師父就是倪太守請在家里教孫兒的,小叔侄兩個同館上學,兩得其便。(《今古奇觀》卷三十六)
(18) 在生之日,女將男子,男將女人,行淫欲于父母之床,弟子于師長之床,奴婢于曹主之床,當墮此獄之中。(《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四)
古漢語中“先生”可用來稱呼老師,也是教師類稱謂語,“先生”可用于面稱,也可用于背稱。面稱的例如:
(19)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0)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山木》)
(21)弟子曰:“先生往無反期,弟子敢有所謁;先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列子·天瑞》)
(22)安公子道:“學生之見,備細寫下一封書信,外寫一封請啟,煩褚一爺去托九公代學生一行。先生,你看使得使不得?”(《俠女奇緣》第四十九回)
用于面稱的“先生”往往是出自弟子口中,如例(19)~(21),例(22)中的“先生”也是出自學生安公子之口,在這些情況下“先生”與“弟子”師生關系明顯,“先生”所指明確,面稱詞前是不需要加人名的。
“先生”也可用于背稱,例如:
(23)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管子·弟子職》)
(24) 先生問伯羽:“如何用功?”曰:“且學靜坐,痛抑思慮?!?《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八)
(25)天子太子,諸侯世子,皆就師于外,尊師重先生之道也。(《白虎通義》卷四)
(26)大程先生名顥,字伯淳,以進士得官?!〕滔壬U,字正叔,舉進士,殿試不中,不復再試。(《童蒙訓》)
“先生”表義甚廣,用做面稱的老師類稱謂語“先生”只是其諸多義項中的一個,現(xiàn)在的“先生”一般是當作對男士的尊稱來使用的,“先生”基本上不用做教師類稱謂語了,*施春宏(2011)說:“在高校里,學生和老師們往往對該校中某幾位學高德劭( 往往也年高) 的老師大體一致地稱作‘先生’; 而對其他老師則多以‘老師’相稱( 當然也可叫‘先生’,但此‘先生’已非彼‘先生’) ?!壬邪鴿鉂獾摹础汀觥??!边@些說法多出現(xiàn)在知識分子族群里,自然有很大的仿古成分。[4]若有也算是仿古用法,為什么古漢語中作為老師類稱謂語的“先生”,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卻沒有繼承下來呢?這應該跟詞匯表義精密化有關,“先生”義項過多,在表達時難免會混淆不清。袁庭棟說:“‘先生’自先秦至現(xiàn)代被長期使用,凡認為有學有德可尊敬者均可稱先生,用法很廣?!壬鳛樽鸱Q,到唐宋以后可以說用得太寬,幾至于濫用?!迥饩w中,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稱之書寓、長三是也,亦稱先生而不稱小姐。’”[5]因此“先生”到現(xiàn)代口語中已基本不用做教師類稱謂語了。
《漢語大詞典》【夫子】條:①古代對男子的敬稱。②孔門尊稱孔子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③后世亦沿稱老師為夫子。④明代亦用為門生對座主的尊稱。⑤對學者的稱呼。⑥稱丈夫。⑦伕子。舊指挑夫,腳夫等。
古漢語中教師類稱謂語“夫子”也可以用于面稱。例如:
(27)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28)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29)孔子有頃到,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奏雅琴以獻之大王?!?《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
(3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論語·學而》)
(31)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
(32)曰:“二程夫子之為教,各因其人而隨事發(fā)明之,故言之抑揚亦或不同。”(《朱子語類》卷九十七)
(33)見公子來了,便要帽子褂子,待要穿戴好了,親自帶他出去拜謝他的業(yè)師程老夫子。(《俠女奇緣》第三十七回)
例(27)(28)(29)用于面稱,但與“先生”出自學生之口不同,“夫子”也可出自其他人之口,如例(29),越王與孔子沒有師生之份,從后面孔子尊稱越王為“大王”可以印證;例(30)(31)(32)(33)用于背稱,田惠剛引惲敬《與朱干臣》:“古者弟子面稱師曰‘子’;其為他人言之不面稱,曰:‘夫子’。”[6]這種說法有一定片面性,以《論語》為例,《論語》中共有“夫子”39例,除去不是“老師”義的10例,“老師”義的29例中用于背稱的有23例,面稱的有6例。“夫子”也是漢語史中一個重要的用于面稱的教師類稱謂語。
用于面稱的“夫子”不接受姓氏詞的修飾,用于背稱的“夫子”前可接受姓氏詞修飾。近世面稱多用“先生”,而較少用“夫子”,這可能是“夫子”在《論語》中主要用來指孔夫子,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大,“夫子”似乎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像“夫子廟”是專為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雖然后代也有“夫子”用做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但終究擺脫不了孔夫子的影響,已經很難獨立出來做常用的面稱教師類稱謂語了。
用于背稱的“夫子”前又可以以姓氏詞修飾,這可能是由于教師類稱謂語“夫子”原來一般指孔夫子,與“師”“老師”這些泛化的教師類稱謂語相比,內涵和外延均較窄,如果要確指孔夫子以外的其他人,如“程夫子”“張夫子”等,須在“夫子”前加“程”“張”等姓氏詞來特別標記,起到特殊的語用效果。
《漢語大詞典》【老師】條:①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②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③今為對教師的尊稱。④明清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⑤對僧侶的尊稱。⑥指軍隊出征日久而疲憊。
現(xiàn)代漢語中老師類稱謂語無論背稱還是面稱,基本上都用“老師”來表示,并且前可加姓氏詞也可以不加,但是在秦漢時期“老師”不是詞,而是詞組。例如:
(34)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35)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韓愈《施先生墓銘》)
(36)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而出,皆其殘脫顛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說,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歐陽修《問進士策》)
(37)名孚實副,許為老師。(王闿運《今皇上七年以疆域為紀》)
以上幾例“老師”均為偏正式詞組,意為“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老”的實詞義很明顯。后來在詞匯變化過程中,“老師”由詞組降格為詞,“老”由實詞虛化為詞綴,而基本不表實義了?!袄稀钡脑~義虛化也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老師”是指“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一般是那些年老輩尊的長者。大約從唐宋以后,“老”詞義開始逐漸虛化。例如:
(38)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元好問《示侄孫伯安》)
(39)滿江紅疇昔臚傳,仗下奏、祥云五色。何況是、西山弟子,鶴山賓客。上帝照臨忠義膽,老師付授文章脈。(劉克莊《全宋詞·滿江紅》)
(40)哪吒曰:“啟老師:蒙恩降生陳塘,今已七載。昨日偶到九灣河洗澡,不意敖光子敖丙將惡語傷吾,弟子一時怒發(fā),將他傷了性命。今敖光欲奏天庭,父母驚慌,弟子心甚不安,無門可救,只得上山,懇求老師,赦弟子無知之罪,望祈垂救。”(《封神演義》第十二回)
(41)唐敖道:“門生多年未見老師,無日不思,今日得瞻慈顏,不勝欣慰,自應登堂叩謁?!?《鏡花緣》第十五回)
(42)此人姓剛,名弼,是呂諫堂的門生,專學他老師,清廉得格登登的。(《老殘游記》第十五回)
例(38)中的“老師”即為“小學”老師,可以理解為一個詞了。明清時期“老師”的使用就比較多了,“老師”逐漸成為教師類稱謂語中的基本詞匯。
“老師”既可以表背稱,如例(38)(39),也可以表面稱,如例(40)(41),古漢語中“老師”前還是以不加姓氏詞為常,尤其是面稱中“老師”前不附姓氏詞。現(xiàn)代漢語中,“老師”仍然可表背稱也可表面稱,但是都可以自由接受姓氏詞的修飾。[7]例如:
(43)你開車到我樓下,按幾聲喇叭,我就會下來的。然后我們再繞到李老師和胡老師住的那棟樓接他們。(方方《定數(shù)》)
(44)誰知她根本就沒看過紀曉嵐的書,這個故事是她從老師那里聽來的。(王小波《陰陽兩界》)
(45)放學了,在此起彼伏的“趙老師,再見”聲中,我目送著家長們牽著孩子的小手艱難地在雪地里跋涉的背影。(《感動那堂中文課》,引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04-02)
例(43)(44)是背稱,例(45)是面稱,例(43)(45)是“××老師”格式,例(44)就是直接稱呼“老師”,這里“老師”是泛稱。但是現(xiàn)在娛樂界也越來越習慣于稱某些主持人或演員為“老師”,這種“老師”的含義其實更像“老師”條的第②義。例如:
(46)有一次我在飛機場候機,一個觀眾興奮地沖我跑過來說:“馮鞏老師,請您給我簽個名吧,真不容易碰見您?!?《江南時報》2004-02-08)
(47)“藝人,趕不上趙本山的,稱他老師。藝人,成了趙本山徒弟,稱他師傅,算升了一格。藝人稱趙本山老師,是一種尊重,想學。這些人稱趙本山老師,前提是趙本山也是藝人,且走在了前頭。傳媒公開稱趙本山老師,則混亂了是非,讓人分不清文化與低俗?!?/p>
與這種意思相仿的古例:
(48)然禮樂廢久,而制作簡繆,又繼以龜茲部《霓裳法曲》,參亂雅音,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新五代史·雜傳》)
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問題中來,如果師生特別熟悉,呼“老師”比“××老師”更親切,這與漢語史上用于面稱的教師類稱謂語不接受姓氏詞的修飾是一致的;如果師生不是特別熟悉,讓人覺得稱呼“××老師”可能更體現(xiàn)出言者的細心和用心,至少是有意地記住了老師的姓名,這本身也是對老師的一種尊敬。[7]正是因為“老師”稱謂語出現(xiàn)的歷史悠久,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老師”的功能又呈現(xiàn)多樣化,使得“老師”這個詞現(xiàn)在用起來頗為復雜。
“教師”也是現(xiàn)代用于背稱的主要的教師類稱謂語,漢語大詞典【教師】條:①教授歌曲、戲曲、武術等技藝的人。②向學生傳授知識、執(zhí)行教學任務的人。例如:
(49)況吃著官銀兩,又有賞賜,又有刑罰,比那費了家私、請著教師學武藝的便宜多少?(《紀效新書·戚繼光》)
(50)三子雖是聰明,卻見他又有老小,并許多行李車仗人馬,又是欒廷玉教師的兄弟,那里有疑心。(《水滸全傳》第五十回)
(51)眾人聽了大喜,立刻命莊丁備了馬匹,就叫楊教師相陪同去。(《七劍十三俠》第五十六回)
(52)焦公子無精打采,垂頭喪氣,出離了府衙,乘著坐騎說道:“王教師,這么一來更糟啦,大人氣怒之間,也沒吩咐和尚的人頭驗不驗?!?《三俠劍》第六回)
(53)先在程端友家,繼在馬秋玉家,與教師張仲芳同譜《五香球傳奇》。(清李斗《揚州畫舫錄》)
(54)永樂取舉人、監(jiān)生年少者入翰林院,習夷字,以通事為教師。(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
(55)1993年12月19日,年僅24歲的金華蘭溪市的青年教師徐友良,經學校同意帶隊組織學生外出野炊。(新京報2004-01-24)
例(49)~(53)講的是教授歌曲、武藝的人,例(54)是指向學生傳授知識、執(zhí)行教學任務的人?,F(xiàn)代漢語中的“教師”多指后者了,如例(55),例子很多,不贅。“教師”義由①到②,主要是從教授歌曲、武藝等具體手藝,到現(xiàn)在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執(zhí)行教學任務的變化,詞義范圍發(fā)生了轉移,而教授歌曲、戲曲、武術等技藝的人現(xiàn)在一般稱為“師傅”,其實古漢語中“師傅”就有老師的意思。
古漢語中的“教師”比其他教師類稱謂語更趨于接受姓氏詞的修飾,如例(50)~(52),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反而不能接受姓氏詞修飾了,不能說“王教師”和“楊教師”,而是說“王老師”和“楊老師”?,F(xiàn)代漢語中的“教師”主要用于指一門職業(yè),與古漢語中的“師”大致相似,所以一般也不附姓氏詞,“教師”大多出現(xiàn)在書面語體中,很少在口語中使用。相對于“老師”“先生”等口語詞而言,“教師”是一個書面語程度較高的稱謂語。
李樹新認為,漢語稱謂遵循兩大原則:等差原則和情感原則,情感原則是人與人相互稱呼時,講究親疏遠近、注重關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從“情感”“關系”的角度選擇稱謂語來稱呼對方,它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視人倫、重視人際關系和諧的文化心理。[8]情感原則是漢民族稱呼人的重要原則。
通過上述考察可知,古漢語中主要的教師類稱謂語“師”“先生”“夫子”“老師”用作面稱時一般不附姓氏詞作修飾語,作背稱時也以不附為常。我們認為,不附姓氏詞的教師類稱謂語就是情感原則的具體運用,教師類稱謂語前的姓氏詞具有離散性,單說稱謂語顯得親密,說“××稱謂語(即稱謂語前加姓氏詞)”感覺疏遠,稱謂語前添加姓氏詞具有離散親密關系的作用,這和親屬類稱謂語的影響是密切相關的。親屬詞以不附姓氏詞更顯親密,比方說,呼“叔叔”比“劉叔叔”親密,呼“阿姨”比“王阿姨”親密,這是因為在親屬系統(tǒng)中,嫡親的“叔叔”“阿姨”是有限的,而“劉叔叔”“王阿姨”則是一般稱呼,除“劉叔叔”“王阿姨”外,還可以說“李叔叔”“張叔叔”“陳叔叔”“李阿姨”“張阿姨”“陳阿姨”……“××親屬詞”可以無限生成,親屬詞前加不加姓氏詞可以表示關系的親疏。這些體現(xiàn)了情感原則,說明姓氏詞修飾教師類稱謂語具有離散作用。
古代的教育一般為精英教育,弟子從師多是私塾性質,一名或多名學生跟從一位老師學習,師生配置比是單對單或單對多的情況,“師”(或“先生”或“夫子”)所指是固定的,師生對此心照不宣,倘在“師”前再附人名反倒覺得疏遠了?,F(xiàn)代教育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現(xiàn)在學科門類劃分很細,每門學科必須配備相關的老師,只好在“老師”前冠以姓名稱呼,以示區(qū)別了。
[1]王火,王學元.漢語稱謂詞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243-244.
[2]邢福義.漢語語法三百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54.
[3]馮勝利.論漢語的“自然音步”[J].中國語文,1998,(1):40-47.
[4]施春宏.交際空間與稱謂系統(tǒng)的共變關系[J].語言文字應用,2011,(4):35-43.
[5]袁庭棟.古人稱謂[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212.
[6]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tǒ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457.
[7]郭繼懋.常用面稱及其特點[J].中國語文,1995,(2):90-99.
[8]李樹新.論漢語稱謂的兩大原則[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5):77-82.
責任編輯:朱學平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Teacher Appellation Words
LIU Haiping, HUANG bei
(SchoolofChineseLiterature,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The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usages of the teacher appellation words that ever appeared in Chinese history such as Shi (師)and Xiansheng (先生)and Fuzi (夫子)and Laoshi (老師)and Jiaoshi (教師)from the angle of face appellation and back appellation.The face appellation words generally do not accep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urname words, and the back appellation words usually do not accep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urname words, the phenomenon of the surname word modifies the teacher appellation word could discretize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teacher appellation word; face ppellation; back ppellation; surname
1004-8332(2016)02-0056-05
2015-03-07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16
2013年江西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13YY08)
劉海平(1974-),男,湖南新化人,贛南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黃琲(1990-),女,江西于都人,贛南師范學院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H131
A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10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