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好望角的發(fā)現開通了歐洲至亞洲的航道。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船隊紛至沓來,經過好望角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中國。1652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奪取了好望角的主權,在開普敦建立居民點,專為本國和其他國家過往的船隊提供淡水、蔬菜和船舶檢修服務。19世紀初,已攫取大量殖民地的英國人染指好望角的制海權,侵入南非將荷蘭人取而代之。數百年間,好望角航路是歐洲人前往東方的唯一海上通道。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后,這條航路的作用雖有所減弱,但仍然是歐亞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一些巨輪太寬,無法穿越運河,必須從好望角繞行。現在每年仍有三四萬艘巨輪通過好望角。西歐進口石油的2/3、戰(zhàn)略原料的7/10、糧食的1/4都要經好望角運輸。
終于,來到了好望角,在我60多歲的時候。
千萬不要以為好望角只是一塊凸起的礁石,如今的好望角地區(qū)有77.5平方千米,屬于南非國家自然保護區(qū)。除了觀光汽車外,其他任何汽車都不得入內。車輛沿著蜿蜒的山路行進,周圍和迪亞士當年所見似乎并無二致。仙人掌四處林立,灌木叢生。不知名的野花爛漫綻放,大狒狒背著小狒狒,一躥一跳地越過公路,把紅屁股隱沒在萋萋綠草中。據說,這里生存繁衍著上千種植物和200多種動物,是羚羊、鹿、斑馬、貓鼬、鴕鳥的樂園。
當地人告訴我們,這片位于非洲大陸最南端的陸地,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作“非洲之尖”。
非洲之尖主要由3部分組成。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好望角,風景最好、地勢最高的是開普角,最靠南的是厄加勒斯角。
說起來,這個厄加勒斯角比好望角還要向南探出100多千米,兩地緯度相差28分多。所以,嚴格算下來,好望角是不能被稱為非洲大陸“最南端”的。不過,在如此遼闊的大陸上,百十千米顯示在地圖上比一根頭發(fā)絲寬不了多少。誰讓好望角名氣大呢,這個“最南”的名頭就讓它占了吧。
先說說雄偉的開普角。
開普角是一座可眺望印度洋和大西洋千里海域的懸崖險峰,它并不算太高,只有200多米。不過由于是在零海拔的洋面上拔地而起,四周空曠,就顯出凌空一霸、傲視天地的姿態(tài)。
山的最高處是全部用石塊鋪就的觀海平臺,用前面咱們說過的那位葡萄牙航海家的名字命名,叫迪亞士角。山頂的平臺中央有一座白色的大燈塔。它的體積著實不小,比人們通常想象中的孤零零的小燈塔要魁偉得多。它可謂“勞動模范”,150多年以來,鍥而不舍地在高山之巔指引兩大洋中的過往船只,被水手們尊稱為“避開死神的燈塔”。
不過,由于大燈塔在山上的位置太高了,海上起大霧的時候,近海的船只反而看不到它的燈光。人們又在老燈塔前面的山腰間,海拔87米處修建了一座小燈塔。別看這座燈塔小,但燈光的穿透性非常強,據說要比大燈塔亮10倍,是全非洲海岸最明亮的燈塔。
燈塔前有一根里程柱,有許多指向不同方向的箭頭。通常這種里程柱上的標牌,都是指向自己國家的城市。但這根里程柱比較“胸懷世界”,箭頭指向全世界的各大重要城市。我有一點兒緊張地尋找代表中國的標志。雖說我相信一定是有的,但看的時候還是有一種考生看榜的感覺。最上面的兩個箭頭中,有一個寫著“BEIJING-12933KM”,也就是北京到這里的直線距離是12900多千米。紐約是12541千米,倫敦是9623千米,悉尼是11642千米……我有點兒意外,原以為同在南半球,悉尼離這兒應該不太遠,不想滄海茫茫,著實不近。我接著感嘆此地離北京的距離真遠,來一趟就相當于二萬五千里長征了。
站在海岬之上,看底下的海浪卷起,像藍色的頭發(fā)怒發(fā)沖冠。居高臨下,高度讓人產生了一種浪花在飛翔的不真實感。我乘坐郵輪周游過世界,看過很多海浪并遭遇過颶風,按理說對大風大浪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好望角的海浪依然以其不可一世的猖狂震撼了我。它們從大洋深處涌來,像是一條條手拉手的白色巨鏈,向海岸抽打過來。巨風在礁石上輕而易舉地把海浪砸裂成無數銀片,讓它們如同鋒利的匕首般四處迸濺。
當地人告訴我,好望角的浪高天下聞名,今天還算是風平浪靜的日子呢。
倘若天氣惡劣,巨浪可達十幾、二十米高。
我問:“好望角為什么有這么大的浪?”
當地人說:“水文和氣象學家也很好奇,琢磨了好多年,總算搞明白了?!痹瓉砗猛钦幵谖黠L帶上,周圍風力很強,11級風是家常便飯。西風帶有個外號,叫作“咆哮西風帶”,從這個名字里,它的脾氣你便可略知一二。其次,因為南半球和北半球不同,水域占了南半球面積的巨大比例,故南半球素有“水半球”之稱。好望角接近南緯40度,而南緯40度至南極圈,是圍繞地球一周的大水環(huán),海流在寬廣的水域恣肆地周而復始,好不逍遙。來自印度洋溫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來自南極洲水域的本格拉洋流在此交鋒,正打得不亦樂乎,突然遇到好望角陸地的側向阻擋,兩大洋流便不可抑止地“怒火中燒”,爆起巨浪和旋渦以示“抗議”。好望角因此被稱為航線上的“鬼門關”,這里不知顛覆沉沒過多少滿載的商船。
“看,那就是印度洋和大西洋兩洋的交匯處?!碑數厝酥噶酥肝覀兠媲暗拇笃S?。
哦,這個我是知道的,來自童年時那個陽光夕照的下午。
印度洋的水是淺黃色的暖洋,而大西洋的水是深藍色的冷洋。我本以為這兩大洋的動態(tài)交融,會像亞馬孫河的上游一樣,出現明顯的界限。但是我錯了,豈能用河水的景象來想象海水?雖然那是舉世聞名的長河,但這更是聲名蓋世的汪洋。浩渺的海水一望無際,海天一色,天下海水是一家啊。
好了,我們再來說說大名鼎鼎的好望角。
從開普角向西南方向驅車大約10分鐘,有一片巖石區(qū),它就是海拔約200米的好望角。在好望角的海邊上豎著一塊牌子,標示此地的經緯度:東經18°28′26″,南緯34°21′25″。
我原本不大稀罕那種到此一游式的留影,但當地人督促我說:“趕緊照相??!不然大批中國人馬上就來了?!?
我一抬眼,看到不遠處有幾輛大巴車正在緩緩泊車,已經可以分辨出乘客是亞洲面孔。
我說:“也許是日本人或韓國人。”
當地人說:“不是,是中國人?!?/p>
我說:“隔著這么遠,你怎么就能分辨出?連我都還沒敢肯定一定是同胞。”
當地人說:“我看到了他們背著的大相機,是日本造的?!?/p>
我說:“這不正說明他們是日本人嗎?”
當地人說:“真正的日本旅行者并不背長焦距的大相機,他們多半只帶小小的相機。中國人愛這種裝備?!?/p>
這時,我已經能聽清同胞們說的漢語了,頓時佩服當地人的觀察入微。
當地人指著標牌附近一塊伸入大西洋海水中的巖石,說:“在這里照張相吧。這就是真正的好望角?!?/p>
好望角的海水是清澈的,但里面有許多漂浮物——綠色的海草和腐朽的枯木。它們黏在巖石上,讓巖石有點兒像一只史前巨獸探向大海深處的爪。
站在岸邊,任海風撲打,遙想萬千。
15世紀末,歐洲向南通往東方的海上通道被葡萄牙人打通,16世紀至19世紀,來自英、法、葡、荷、意等歐洲國家的殖民者大量進入非洲,并紛紛建立起了各自的殖民地。300多年來,他們爭奪地盤,經常發(fā)生爭執(zhí)。到了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主義國家認為有必要舉行一個會議,協商解決所占非洲領土的糾紛。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召集了15個國家(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意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奧斯曼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瑞典王國、丹麥王國和挪威王國),在柏林主持召開了沒有任何非洲國家代表參加的、旨在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
會議簽署了《柏林會議總協議》,就各自在非洲的殖民地劃界問題上達成國與國之間的協議。到1912年,歐洲列強瓜分并占據了非洲96%的土地。這次會議奠定了今天為人們所熟悉的非洲地緣政治版圖的基礎。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非洲國家的國界線,常常是橫平豎直的線條的原因。
當地人抱著雙肘,看著海水發(fā)呆。這種姿勢,在世界各國的文化象征中都代表拒絕。此時此刻,他在拒絕什么呢?拒絕風浪?
他站的位置臨海,浪花拍濕了他的雙腿。我說:“風浪很大,您若一不小心掉到海里,被巨浪沖向印度還是南極,就要看您的運氣了?!?/p>
當地人說:“每一次我到達這里,都會想同一個問題。”
我問:“什么問題?”
他說:“我不喜歡好望角這個名字?!?/p>
我問:“為什么呢?”
當地人說:“好望角帶給非洲人的并不只是好運氣。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還是叫‘風暴角符合這里的實際情況,也更有氣勢。好望角,多小氣啊,不能概括這片偉大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