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性侵犯信息別誤傷名譽權
近日,浙江省慈溪市檢察院聯(lián)合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門出臺了《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公開實施辦法》,規(guī)定對符合條件的實施嚴重性侵害未成年人行為的犯罪人員,在其刑滿釋放后或者假釋、緩刑期間,通過各種渠道對其個人信息進行公開,方便公眾隨時查詢,警示罪犯,預防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
對于適用終身監(jiān)禁或是信息公開的性侵罪犯來說,立法者對他們有一個基本假定,就是認為他們往往是積習難改的,對性沖動缺少必要的自制力,因此假如他們重返社會,便很有可能重新犯下類似罪行。但積習難改很可能只是概率性的結論。真正具有高度重犯危險的,是一些性心理扭曲或是具有反社會心理的罪犯。對于這些極端的罪犯,重返社會后,即使是公示制度也無法遏制他們。
公示制度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邏輯漏洞。既然認定罪犯在釋放后仍有高度可能性重犯性侵,那么為何要釋放呢?刑罰除了懲罰的目的以外,還有教育功能,刑滿釋放的一個潛在假設是,罪犯已經(jīng)認罪服法,足以正?;貧w社會了。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慈溪此次政策中公示的渠道是“發(fā)文各單位的門戶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沒有統(tǒng)一的權威發(fā)布渠道,很可能會被濫用,在容易謠言四起的網(wǎng)絡上,滋生出一些侵犯普通人名譽權的事情來。
——葉竹盛(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