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落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導(dǎo)演:漢內(nèi)斯·赫爾姆
制片國家:瑞典歐維的妻子6個月前患病去世,他決定以自殺的方式隨她而去,但他的自殺,一次次被鄰居們打斷。
他59歲,在鐵路上工作了43年,在這個小區(qū)住了也有30年,對他來說,這個小區(qū)是和他一起長大變老的。他容不下一切擾亂秩序的事,總是冷著臉,維護著小區(qū)里的一切,對于亂停車、亂放東西、不給垃圾分類、在人行道上開車、年輕人行為不端……他有時毒舌,有時親自動手,總要讓不合秩序的一切在眼前消失。
他以為自己已經(jīng)夠冷了,像所有孤獨的、飽經(jīng)滄桑的人那樣,像所有打算自絕于人民自絕于社會的人那樣,嚴嚴實實地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流露一絲一毫的感情。即便幫助鄰居照看小孩,他也拉著臉,給年輕人修理好了自行車,他也不依不饒毒舌幾句。似乎多流露一點感情,多流露一點熱愛,這個世界就會伸手挽留他。
鄰居們不吃這套,他們早就看穿了他。他把脖子套進繩索的瞬間,鄰居吵吵鬧鬧地搬來了,撞壞了他的郵箱;再一次把脖子套進繩索的時候,鄰居孩子剛好從窗外經(jīng)過,好奇地望向屋內(nèi);他把自己關(guān)在車里,想要用汽車尾氣自殺,鄰居敲開車庫門,要他幫忙送人去醫(yī)院。他的自殺計劃一次次耽擱了,看起來是被動的,實際上是主動的。他其實就在等待周圍人的挽留,稍一示意,稍一挽留,他就順勢留下了。
他在進入自殺準備狀態(tài)時的回憶,說明了他為什么會有這么深的留戀。他的童年,母親的早逝,鐵路工人父親在母親去世后對他的擁抱,他在鐵路上的工作,他的第一處房子,他在火車上遇到成為他妻子的索尼婭,他們的幸福生活,他們的西班牙旅行,還有,他和鄰居在小區(qū)里行走時,四周亮起的燈火,所有這些點點滴滴,都成為拉住他的手。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原著小說用了很有趣的方式為每個章節(jié)命名:一個叫歐維的男人在小區(qū)巡邏,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拉著拖斗倒車……出現(xiàn)在標題里的還有“一輛該放哪兒放哪兒的自行車”、“掛上個鉤子”、“一對父親的老腳印”、“給暖氣通風”、“造了一幢房子”、“一個用彩筆畫畫的小屁孩”、“一個再也沒人會修自行車的社會”、“一場駕車練習”。
生活里常見的細節(jié)都在這里了,而這些細節(jié),這些行動、物體不只和他有關(guān),也和周圍的人們有關(guān),他總是在幫助人,幫人學(xué)習駕車,幫人修理自行車,他總在一點點加深和這個世界的聯(lián)系,總在向下伸出根須,所以,當他生出離意的時候,這個世界也在抓住他。死是那么重要,但死沒有那么容易,盡管他已經(jīng)做足了準備,早早坐進了等候室。
即便最孤獨的人也難得孤獨??傆腥藖砬瞄T,總有燈火亮起,總有飯菜香飄來,總有吵鬧聲在耳畔響起。在另一部描繪孤獨者的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里,數(shù)學(xué)天才石神哲哉孤獨地住在公寓里,孤寂得像個未亡將亡之人,但隔壁母女倆卻總在發(fā)出響動,總在制造飯菜香氣和嬉笑聲,盡管那聲音和氣味并不屬于他,但當他歸家的時候,望望隔壁母女的燈火,也能感到莫大的慰藉。
事實上,那些自以為隔絕、自以為冷臉的孤獨者,也是別人的燈火,可以讓孤獨者遙望,也給幸福的人以氣力。每個人都走在歸家的路上,望望那些燈火,不由加快腳步,毫不在意那些燈火下的人,都是什么成分。
《聽風的歌》 (2007)
導(dǎo)演:迪恩·德布洛斯
2008年,經(jīng)濟危機爆發(fā)的時候,冰島傳出了破產(chǎn)的消息,豆瓣曾發(fā)起了一個團購冰島的活動,號召網(wǎng)友每人拿出10萬塊錢,把破產(chǎn)的冰島買下來。如果這個活動需要一個廣告片,《聽風的歌》大概最合適不過。影片講述冰島知名樂團Sigur Rós(勝利的玫瑰)在2006年夏天結(jié)束了為期一年的世界巡演后,回到家鄉(xiāng)舉辦的一系列免費演出。演出地點是小鎮(zhèn)廣場、教堂、廢棄的工廠甚至淺草蔓延的荒原,同時被記錄下的,還有那些村民們的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