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dāng)吃棉花糖的時候,我都會想起5歲那年冬天做的一件傻事。
那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媽媽和阿姨拉我出去玩。在回來的路上,媽媽給我買了一支棉花糖。那棉花糖軟軟的、甜甜的,美味極了,我吃完后覺得不過癮,就央求媽媽再給我買一支。
一旁的阿姨見狀,忙掏錢要幫我買,但媽媽卻說:“她這幾天牙齒不好,醫(yī)生說不能吃太多甜食。”于是,阿姨笑著對我說:“等你牙齒好了,阿姨再給你買?!蔽衣犃撕?,非常無奈,誰叫我這幾天牙齒不好呢。
雖然沒吃到棉花糖,但我心里已經(jīng)打好了如意雙盤:棉花糖不就是棉花加糖嘛,我回家自己做。
中午,回到家,媽媽做飯去了,我就躡手躡腳地走到臥室,打開柜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被子拿出來,再拉開被套拉鏈,抓了一大把棉花,把一根筷子插進去。然后,我輕輕地走到廚房,趁媽媽不注意,偷了一勺糖,一溜煙地跑回房間。
我把糖倒到棉花里,剛要張大嘴巴咬下去,突然想到?jīng)]有水,糖是不會融化的,于是跑到客廳的飲水機前接了一點水,倒到棉花里。接著,我走到爐子旁邊烘起棉花來。不一會兒,棉花就被烘干了。我得意地望著自己的作品,張開嘴巴吃了起來。
我總覺得這棉花糖沒有買來的好吃,于是把它吐了出來。這時,媽媽正巧來找我,看見我滿嘴都是棉花,急得直問我怎么回事。我只好乖乖地把事情的經(jīng)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她聽完,笑得合不攏嘴,說:“你這個小傻瓜。”
雖然這件事過去多年了,但我仍然清楚地記得那個傻女孩吃棉花加糖做的“棉花糖”。
【點評】
讀罷此文,真讓人忍俊不禁,小作者天真幼稚的傻女孩模樣仿佛就在眼前。
文章采用倒敘方式,開頭巧妙設(shè)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然后詳細敘述童年時突發(fā)奇想,自己動手拿棉花加糖做“棉花糖”的經(jīng)過。行文中巧妙地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及心理活動進行描寫,細致入微,妙趣橫生。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結(jié)構(gòu)嚴謹,童趣悠悠。
(薦評:李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