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茹
摘要:為破解難點,筆者探索了支架式教學,以問題串、制作模型、實驗等載體為支架下手點,輔助突破體液、內環(huán)境等概念,探明物質交換關系,認可內環(huán)境是多細胞動物與外界物質交換的媒介。
關鍵詞:支架;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淋巴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1-0283-02
一、教材分析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穩(wěn)態(tài)與調節(jié)”模塊的第一節(jié),本節(jié)抽象繁雜,涉及多處概念教學,要求高,難度大。
本節(jié)從四個方面切塊:第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闡述了內環(huán)境、體液等概念。其中,內環(huán)境是核心概念,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之間物質進出關系是難點。第二,“細胞外液成分”。以“血漿的化學組成”為例描述了血漿成分,用血漿來比較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異同。第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介紹了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簡介了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三個屬性。第四,“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以“5個討論”代替“文本描述”為手段,解決了內環(huán)境的媒介地位。
該節(jié)內容是學生理解穩(wěn)態(tài)及其生理意義的基礎,對學好“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等章節(jié)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節(jié)密切聯(lián)系了必修1中的“組成細胞的分子”、“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等內容。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內環(huán)境組成和理化性質
教學難點:構建細胞外液之間物質交換關系
構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分析理解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本節(jié)難點
(一)難點1:內環(huán)境、體液的組成
“體液、內環(huán)境組成”出現(xiàn)多處概念,如體液、內環(huán)境、組織液、淋巴,教材如此編排,概念非常抽象,難以應用。學情如此,部分老師對于概念教學多采用口述或勾畫概念關鍵詞輔以解釋,安排記憶,后通過題目強化。如此這般,過于重視概念本位知識,忽視概念生成過程,不利于理解概念內涵和外延,亦不能活學活用。
(二)難點2:細胞外液之間物質交換關系的構建
“血漿、組織液、淋巴”以文字和插圖形式呈現(xiàn),但三者之間物質交換關系沒有直接列出。高二年級的學生認知特點鮮明,思維活躍,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發(fā)展,雖具備讀取信息的能力,基于血漿、組織液、淋巴熟悉度不同,會出現(xiàn)相當大的思維空白,特別是對于頻率出現(xiàn)較低的淋巴。
(三)難點3:認同內環(huán)境地位
教材結合初中人體消化、呼吸、循環(huán)、排泄等知識,用5個討論解決內環(huán)境媒介地位,以第4個討論“尿素的排出路徑”最難。因學生沒有氨基酸的代謝知識,沒有經(jīng)脫氨基作用后產生尿素的背景,加之運出尿素涉及皮膚、腎臟以及循環(huán)、泌尿系統(tǒng)等眾多器官、系統(tǒng),陌生度高,需加入適當情境銜接知識縫隙。
四、設計思路
在教學內容繁重和存在知識斷點的沖突下,本文為降低現(xiàn)有知識、能力與學習目標之間的落差“搭橋鋪路”,嘗試建立了3組支架重讀課本,對教材進行大幅度的二次開發(fā),重構課堂。將難點逐個支解,借助實實在在的“過墻梯”幫助達成“內環(huán)境是細胞生活環(huán)境”的共識,認可“物質交換媒介地位”。
五、針對難點,搭建支架一一破解
(一)破解難點1:借助問題串支架重構內環(huán)境、體液組成
1.設計思路?;凇白⒅厣飳W概念生成方式”的角度:先建立感性認識,后生成概念教學。以精選實驗和補充情境為手段,相關問題串跟進,借助問題串逐個擊破,步步深入支解相關概念。學生實驗后,緊跟兩份情境材料——“介紹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和“簡述淋巴形成”,后借問題串支解概念,生成概念。
2.加開兩組實驗。第一組:采集家兔血3~5ml于試管中,靜置一段時間后,肉眼觀察試管變化。第二組:制作家兔血涂片,高倍鏡觀察血細胞,找出并區(qū)分紅細胞、白細胞。
3.補充兩份情境資料。資料1: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血液是由液體、細胞和細胞碎片構成的組織,液體部分稱為血漿,它是一種淡黃色液體,約占血液總體積55%。血細胞以及細胞碎片都懸浮在血漿中。除了血液循環(huán)外,還存在一種淋巴循環(huán),作為血液循環(huán)的補充。最細的淋巴管叫毛細淋巴管,毛細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網(wǎng),再匯合成淋巴管,全部的淋巴管匯合成全身最大的兩條淋巴管,分別匯入左右鎖骨下靜脈,最后匯入血漿中,進入心臟,參與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淋巴循環(huán)最大的特點是單向流動,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環(huán)。資料2:淋巴形成。組織液中大部分被毛細血管靜脈端重新吸收,進入血漿;小部分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簡稱淋巴。每天生成的淋巴約2~4升回到血漿,調節(jié)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液體平衡。淋巴中混懸著大量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等白細胞,可以協(xié)助機體抵御疾病。
4.設計問題串跟進。(1)靜置一段時間后,描述試管內血液變化,并指出血漿處于試管中哪個位置?(2)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合稱血細胞,那么結合組織和器官的概念,你認為血液屬于生命系統(tǒng)結構中哪個層次?說出你判斷理由。(3)假如你認為血液屬于組織,那構成血液三種血細胞之間充滿了液體即血漿,血漿位于細胞之外,即細胞外液。說出細胞外液與血漿關系?在兩個實驗中除了血漿之外,還出現(xiàn)了哪些細胞外液?生活中經(jīng)?!霸庥觥贝蜥槪隳苷f出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分別把藥液注射到哪種細胞外液?(4)聯(lián)系問題(3),體液是什么?體液和細胞外液屬于包含關系還是相同關系?內環(huán)境和細胞外液之間有何區(qū)別?
指出:觀察和動手為獲取知識提供思路,使問題具體化,特別是“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分別把藥液注射到哪”,學生能在感性認識中建構理性認識,培養(yǎng)二次思維,體驗了學習過程的真實性。
(二)破解難點2:建立模型支架破解細胞外液間物質交換關系
1.設計思路。基于建構主義和“最新發(fā)展區(qū)”理論,將冗繁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重構如下:提供兩份情境,繪制概念模型,落實交換關系。
2.情景補充1:多媒體演示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之間物質交換動畫。情景補充2:毛細淋巴管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首端為盲端,管壁為單層扁平上皮細胞組成,細胞間呈瓦片狀或魚鱗狀互相覆蓋,其間有較大間隙,組織液中液體通過此間隙流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形成淋巴的組織液大約占遍布全身組織液的10%。因此淋巴循環(huán)中的淋巴起始于組織液,然后流入極細的毛細淋巴管,由毛細淋巴管網(wǎng)匯合成較大淋巴管,最后匯入血漿中,進入心臟。
3.根據(jù)上述資源制作概念模型。(1)制作淋巴的來源和去路圖。(2)以圓圈表示體液、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淋巴之間關系。(3)制作體液之間物質交換概念圖。以淋巴為突破口,圖解體液流動路線,解決了淋巴形成,做到了“跳一跳夠得著蘋果”,掃除思維盲區(qū)。制作模型降低了學習難度,由過去“老師傳”變成現(xiàn)在“自己拿”,一改以往的學習方式,成就的不僅是主動獲取知識的成功體驗,更是形成了持續(xù)性學習的習慣。
(三)破解難點3:利用多種支架認同內環(huán)境地位
1.設計思路?;谙到y(tǒng)論的分析方法,先借助單細胞生物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動畫,由學生分析出交換的方式為直接交換。由簡入難,以人為例分析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為間接交換。甄選圖片和動畫,接著鋪設情境,搭配動手繪制物理模型,落實內環(huán)境的地位。
2.情景補充1:多媒體出示單細胞生物草履蟲、衣藻圖片,以草履蟲為例補充生活概況,演示草履蟲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直接交換的動畫。情景補充2:以慢跑為例,O2從肺泡到肌肉細胞的交換過程。慢跑是一項良好的吸氧運動,人在慢跑的過程中必然要進行呼吸,吸入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相比,O2和CO2的體積分數(shù)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這是因為發(fā)生了氣體交換。以O2為例,研究發(fā)現(xiàn)吸入肺泡內的O2可以直接透過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的肺泡壁,然后再透過纏繞著肺泡的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隨后O2穿過紅細胞細胞膜,結合血紅蛋白形成氧合血紅蛋白,血液從暗紅色變成深紅色,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動脈血。當血液流經(jīng)O2濃度較低的組織時,O2便會與血紅蛋白分離,O2透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液,將O2運送至組織細胞。大多數(shù)組織細胞生活在組織液中,可以直接與組織液發(fā)生O2交換。
提供材料:O2紙片、CO2紙片、肺泡紙片、毛細血管紙片、毛細血管網(wǎng)紙片、紅細胞紙片、肌肉細胞紙片、線粒體紙片、箭頭紙片若干等。
3.根據(jù)上述情景和材料建立物理模型。(1)用紙片貼出肺泡內的O2到達肌肉細胞的路徑圖。(2)用紙片貼出細胞產生的CO2如何運出肺泡的路徑圖。(3)單細胞生物與外界直接交換,多細胞動物與外界不能進行直接交換,是間接交換,能承擔這種間接角色的是內環(huán)境、血漿還是組織液呢?結合前兩個物理模型,說明你理由。
在角度的選取上,基于貼近生活、熟悉度高的優(yōu)勢,舍棄教材討論資源,采用O2和CO2氣體交換作為材料形成“情境支架”,對比O2和CO2運輸路徑,訓練學生逆向思維,鍛煉舉一反三能力,后輔“模型支架”(制作物理模型)記錄課堂,讓學生明白:交換方式是間接交換,承擔間接角色的是內環(huán)境。兩組概念模型對比“結”課,達到借助支架認同多細胞動物物質交換的“中間人”是內環(huán)境,自覺突破內環(huán)境是媒介這個難點。
制備模型耽擱了一定課堂時間,但當堂體驗在梳理信息的過程中重組思維,催生邏輯,使學習成為一個有序、有趣、有效的過程。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效率高,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