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甫祥
當年一個正讀小學二三年級、不過八九歲的小女孩,因家里太窮,肚子太餓,猶豫再三,還是悄悄拿了前桌同學徐廣紅鉛筆盒里的一角紙幣,去學校門口買了兩個烤餅充饑。然而,就是這每個不過五分的烤餅,讓當事人施女士40多年來常常夜不能寐,自責不已。而今得以償還“偷”債,盡管徐女士執(zhí)意不收,但畢竟就此卸下了這壓在心頭多年的重負。
不難理解,當年校門口香噴噴的烤餅,對于一個饑腸轆轆的小女孩來說,意味著什么。而在書包里常常沒有一分零花錢的窘?jīng)r下,一生中僅此一次“偷”錢換餅,這在很多人看來,無非就是童年往事中的另類回憶而已。換句話說,這顯然是一段應該塵封的往事。
不過,依筆者看來,施女士畢竟還算是幸運的:在當年,一角錢不是個小數(shù)目,抵得上成人一天的工資。更何況,發(fā)現(xiàn)錢不見了的徐女士,當時邊哭邊找錢的情景也足以驚動老師及同學。若是當年老師發(fā)動全班清查,最終在施女士的書包里發(fā)現(xiàn)了這一角錢,后果會是什么樣的呢?施女士是否會受處分乃至被退學不好說,但“偷竊”的罪名無疑是“背”定了。也就是說,當年這件事,若照此版本演繹,施女士的人生軌跡或許會就此改寫。
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嗎?今年3月4日,福建省建甌市徐墩鎮(zhèn)一名15歲的男孩,不就是因在超市“偷”了一袋價值7.5元的餅干,恐懼被超市老板“曝光”,而從高樓縱身跳下。時間再往前推,去年12月28日,僅有13歲的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女孩趙靜,同樣是在超市“偷竊”了一些巧克力食品,在被聞訊趕來的母親當眾狂扇耳光后,從一棟24層高樓的窗戶墜下身亡。
當然,施女士的命運或不至此,但“偷竊”一旦坐實,其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同學的白眼,街坊鄰居的指指點點,很可能伴隨她的整個學生時代。不難想象,一個在眾人防范眼神下長大的小女孩,會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所幸這些在當年都沒有發(fā)生,這才有了現(xiàn)今家庭和睦、事業(yè)小成的施女士,也才有了她40年后償還“偷”債的一幕。
因而筆者以為,施女士40多年后償還“偷”債的故事,委實是本好教材:首先,要感恩當年的老師和同學,因為他們的愛和包容,施女士得以安然度過她的學生時代。若不然,不但施女士的心靈會傷痕累累,即便徐女士本人,也會為此留下深深的遺憾;其次,此事還昭示人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施女士當年還是懵懵懂懂的小學生。對于孩子們的一念之差,切不可輕易貼上“偷竊”的標簽?;蛟S,人生十字路口的一個小小包容或是寬容,即可為他人譜寫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即便是一個在孩提時代曾有過偷竊行為的孩子,只要不是屢犯,就其本質來說,也不能與“小偷”畫等號,更不能就此將其歸為另類。就如這位施女士,當年的事不過錯在一念之間,事后也無人知曉,但并不妨礙她日后成長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此次,她經(jīng)過多年苦心尋找,最終得以償還“良心債”,即是例證。
也就是說,這件事從另一個側面告訴人們: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尊嚴。所謂教育,并非不分青紅皂白地亂扣帽子、亂打棍子,而是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若當年施女士不幸成為“重點教育對象”,對其貼上“偷竊”的標簽,其人生走向可就很難確定了?;蛟S,這就是施女士40多年后償還“偷”債一事給我們的最大啟迪。
———摘自“長江網(wǎng)”
點評>>
本文首先從正面分析了施女士的幸運,當年的她因饑餓而偷竊,這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接著,作者通過兩例新聞事件得出了結論: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讓孩子知錯能改,除了春風化雨、包容與愛以外,最重要的是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亂扣帽子、亂貼標簽。文章立論充分,批駁有力,得出結論也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