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玉茗
媒體人的使命與堅守
——2016中國文化·傳媒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文/本刊記者 玉茗
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和新聞學院共同主辦的“2016中國文化·傳媒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以“傳承中華文化弘揚道德光輝”為主題,旨在從媒體人的角度出發(fā),圍繞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及道德觀,全面盤點、剖析社會問題,探討媒體在其中擔任的角色。
會上,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蔡翔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劉昶教授、文化學者王魯湘、藝術家楊立新、媒體人石述思等在內的近百余位各界人士圍繞論壇主題,就媒體在其中擔任的角色展開了深入討論。
蔡翔教授認為,經濟全球化、社交網絡化、信息自媒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正迎來信息資訊最多元、最豐富,同時可信度也是最低的時代。提高媒體人的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傳媒事業(yè)的重要課題。
如何激濁揚清,如何重整旗幟,如何讓主流價值觀、主流道德觀內容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文化學者王魯湘先生對此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幾個歷史轉折,每一次歷史轉折事實上是“全民共識”的形成,今天的中國社會某種程度上已進入共識崩潰的階段。而所謂共識的崩潰正是通過媒體發(fā)布和傳導的。因此在這一問題上,媒體人具有空前的歷史責任。媒體人必須有歷史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才能夠對未來達成一個真正符合人類文明價值的,符合歷史發(fā)展前景方向的那樣一個共識。
著名藝術家楊立新先生也給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認為,媒體人不必站在技術革命的對立面,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更大的智慧,站在時代的潮頭來迎接新的信息革命時代,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媒體人,對社會發(fā)展起到推進作用。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激情四射的“創(chuàng)”時代,這是一個奇思妙想不斷落地的時代,但唯利是圖也應運而生。如何健康、可持續(xù)地分享“創(chuàng)”時代的紅利?“創(chuàng)”時代道德文化的傳承延續(xù)之路?金錢和道德如何平衡?
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黨組書記翟惠生老師的看法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和責任與社會責任是一致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在心中確立基本的道德底線,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院長羅霆副教授則從文藝的角度給出了具體的路徑。他認為,“創(chuàng)”時代道德文化的傳承延續(xù)需要借助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這也要求文藝工作者在作品的呈現(xiàn)形態(tài)和方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
翟惠生所言,媒體人是媒體良性運轉的大腦,是價值觀的主觀建設者,媒體人行諸筆尖最細微的思緒波動,都有可能引發(fā)輿論的海嘯。尤其在自媒體崛起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媒體人”,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直接間接影響著社會的每一份子。
著名媒體人石述思先生認為,道德沒有辦法量化,每個媒體人都應嚴格要求自己?!白月伞钡牧α恐?,“他律”的力量也不可忽視?北京新媒體集團、北京時間科技股份公司副總裁田艷女士認為,平臺方應該承擔起這樣的責任?!爸笆莻鹘y(tǒng)媒體機構在承擔這個責任,自媒體時代,平臺方應該接過這一接力棒?!?/p>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劉昶教授對此表示,當今的媒體和媒體人面臨著政治、市場、技術的三大挑戰(zhàn),這也導致了媒體公信力的持續(xù)下滑。在他看來,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人,還是自媒體人,構筑道德、倫理的新邊界都必須堅守“新聞報道最小傷害原則”“新聞報道善良原則”“新聞報道良知原則”“新聞報道公平競爭原則”這四大原則。
會議現(xiàn)場,與會嘉賓還與鳳凰學院的學員們就上述話題展開了深入的現(xiàn)場互動。他們認為,在新舊媒體變革,主流價值觀遭遇挑戰(zhàn)的背景下,此次論壇深入探討了道德文化及主流價值觀的建設問題,對提升媒體人的職業(yè)道德和社會責任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