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財
我幼年時代就是個很有文化的小孩。有文化得益于所受的教育多元、高端:一是遠程聲控電化教學,二是近距視覺圖像培養(yǎng)。具體來說,就是聽廣播和看小人書。經(jīng)過雙項教育,我知道中國唯一一處吐痰不罰款的地界,就是杭州西湖,因為那里有賣國賊秦檜。
后來去了,當然沒吐。一是傳聞不實。邊上參觀的小子咳到關鍵時候,突然出現(xiàn)戴紅箍的管理員,氣吞山河地咽了。二是本人作為有文化的按揭藝術家,看完《宋史》覺得吐他不夠理直氣壯。
靖康元年(1126),金軍第一次圍攻首都開封,要求宋朝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面對這個無恥要求,趙家人的反應是猶豫不決。擺在面前兩種選擇:打,宋軍頂不??;和,面子掛不住。對于帝王來說,疆土當然越大越好,但如果面臨政權安危和身家性命,疆土就相當于闌尾,割了也就割了。衡量再三,心理已經(jīng)趨向求和的趙家話事人宋欽宗正準備動刀,反對派出現(xiàn),代表人物就是在國子監(jiān)擔任學正的秦檜。他慷慨上書兵機四條:一言金人要請無厭,乞止許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詐,守御不可緩;三乞集百官詳議,擇其當者載之誓書;四乞館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門及引上殿。
平心而論,秦檜對敵我兩方的認識和判斷十分準確,建議也是克制、得體、有節(jié)的。不料皇上要和,這辛辛苦苦湊出的“四條”,皇上就是不吃不碰也不杠。如果這四條只是試探性建議,目的是獲知上峰的真實心理意圖,秦檜應該迅速轉(zhuǎn)向。恰在此時,皇上給了他打轉(zhuǎn)向燈的機會——任命他為議和大使。秦檜堅決不做賣國賊,上書日:“是行專為割地,與臣初議矛盾,失臣本心?!睘楸硎臼钢静挥濉蒯斀罔F,“三上章辭”,連著寫了三封辭職信:你不上陣打仗,我不上班打卡。迫于壓力,皇上沒有批準他辭職,反而擢升了他。
秦檜的忠貞愛國道路走得令人肅然起敬。派出的割地大使捎回了話,不滿足金國要求,金國就打進汴京城。十一月,欽宗召開御前會議,集百官議于延和殿,議和派認為割地像割雙眼皮,越割越美;主戰(zhàn)派認為割地像割洋蔥,會流淚的。吵得不可開交,只得舉手表決,“七十人請與之,檜等三十六人持不可”。少數(shù)派秦檜并不是沽名釣譽、博取名聲,此時的他確實胸懷趙國大義,為此也付出了代價:“除御史中丞?!?/p>
然而抗金情況并不美妙,“閏十一月,汴京失守,二帝幸金營”,不但丟了首都,還丟了兩個皇上,連帶整個宗室都被金兵擄走,只有康王趙構(gòu)跑掉了。趙構(gòu)能跑掉,可能跟他的名字有關系:趙GO。而他家這個姓,冥冥中似乎預見了這個結(jié)果:趙,走,X。一個暴走,一群挨×,趙家就這樣散了。更壞的消息又從敵營傳來——趙家江山不保。大金國要廢掉趙家,改成張家(筆者就姓張)掌控天下。
靖康二年(1127)二月,“莫儔、吳開自金營來,傳金帥命推立異姓。留守王時雍等召百官軍民共議立張邦昌”。刺刀下竟也有虛假民主,金國為了利于統(tǒng)治,收買宋朝官員,裝腔作勢爭取官僚的意見。然而沒有反對聲音:“百官軍民皆失色不敢答?!痹谮w家最困難的時刻,秦檜又一次挺身而出,“共入議狀,乞存趙氏”。又發(fā)自肺腑寫了一篇反對信。信很長,中心思想是天下必須是趙家的,張家沒有資格掌控,“你也配姓趙?!”云云。
秦檜這次據(jù)理力爭又付出了代價:“金人怒,執(zhí)檜。攜、儔持狀赴軍前?!彼慕ㄗh當然也不可能采納,三月,“金人立邦昌為偽楚”。隨后,秦檜跟著回師的金兵去了東北,并在中國最大的城市鐵嶺逗留了一段時間——“從至燕山,又徙韓州?!边@段時間的表現(xiàn),秦檜依舊是為趙家慷慨赴難、不畏生死的正義男兒。再然后,康王趙構(gòu)成立南宋,不思統(tǒng)一,“錯把杭州當汴州”,開始一百年的宋金割據(jù)。“有康師傅,要什么統(tǒng)一?”在杭州的康王心里嘀咕。
(摘自《新周刊》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