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韻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淺談翻譯中的隱和顯
曹 韻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本文筆者結合個人多年從事英漢翻譯工作的實踐經驗與相關參考文獻,以英漢互譯實例為基礎,對英漢翻譯過程中的顯與隱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進行了粗淺的探討,并著重討論了因語言因素以及譯者個人因素所造成的隱、顯問題,以期為廣大同行在今后的翻譯工作上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翻譯;隱;顯
檢查翻譯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就是譯文是否忠于原文。尤其是雙語語料庫的出現(xiàn),更是引發(fā)了人們對翻譯研究的全新思考。在翻譯中隱與顯往往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造成隱與顯的因素眾多。因此,近些年來,人們往往將關注的重點放在這一課題之上,并展開了諸多的探討。以下筆者即翻譯中的隱與顯進行粗淺的探討,以供參考。
在翻譯過程中,不僅存在著顯化現(xiàn)象更存在著與之完全相反的隱化現(xiàn)象。尤其是,英語和漢語,二者之間又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二者之間的形式化程度也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所以,在不同的翻譯方向上,其所產生的顯化、隱化表現(xiàn)也是不盡相同的。以下筆者即舉出具體的實例進行分析。
我國學者賀顯斌通過研究證明,在英譯漢的研究工作上往往存在著高度的顯化,其主要表現(xiàn)手段則是在譯文的過程中,通過增詞、改用具體詞、轉換人稱等具體的手段展現(xiàn)的。但是,由于在連接詞等銜接手段、指稱形式上漢語大大區(qū)別于英語,因此,隱化現(xiàn)象也常常出現(xiàn)。而如若,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照顧到漢語的表達習慣,對譯文進行隱化處理,那么進行過隱化處理的譯文勢必要比不進行隱化處理的仿譯更加忠于原文。
如:It was one of the few gestures of sentiment he was ever to make。相應的翻譯應該是,那是他在感情方面,做出了很少的幾次表示中的一個例子。如若此時,我們結合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進行隱化策略,那么在翻譯的過程中肯定要減少重復語的使用,避免長定語的出現(xiàn),而進行隱化處理后,為:他很少表露感情,這是難得的以此。這種表達方式也勢必也更加符合漢語的實際表達習慣。
再如: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your cereal section?。相應的翻譯應該是您能告訴我,你們的糧食科在哪里嗎?而結合正常漢語的表達習慣,這里我們就應該減少不必要的人稱代詞,對其進行隱化處理以后,則譯文應該為:請問糧食科在哪里。
由此,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英譯漢的過程中,如若我們根據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對譯文進行隱化處理,那么譯文勢必會變得更為地道,更為簡潔,也能夠更好的讓人們所理解。而如若此時,按照顯性英語條件句回譯成漢語,通過仿譯就會成為漢語中的顯性條件句,并將其他的連詞、人稱代詞增添進去。而這一類情況,可以說在英譯漢的表現(xiàn)情況下也是十分頻繁且常見的。
顯化作為翻譯的重要現(xiàn)象,其不僅僅單指在語言銜接形式上所發(fā)生的各種變化,還包括了語言意義上的顯化轉換。也而就說,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進增加了一些有助于讀者理解的顯化表達方式,還將原文之中的隱含信息顯化于譯文之中,使譯文的邏輯更為情況,意義更為明確。
我國學者許國璋在對翻譯進行論述時,曾經提出了對哲學著作進行翻譯時必須要采用通譯、切譯、闡譯等方法,其主張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通脫、醒豁的翻譯出原文之中所要表達出的文化、歷史含義。并且以《西方哲學史》為例,以闡譯的手段對其進行翻譯,加以示范。許國璋解釋說:feudal不應該翻譯成封建,而應該翻譯成擁據領地;anarchy不應該翻譯成無政府,則應該翻譯成諸侯紛爭;adventure不應該翻譯成冒險,而應該翻譯成獵奇于遠方。而這些翻譯都是結合當時西方的實際歷史、文化環(huán)境以及上下文語句情境而定的。
而這種顯化現(xiàn)象無疑與譯者的翻譯主張相關:“翻譯目的,在于便利不懂外文之讀者,如不懂外文之讀者讀之不懂,翻譯者不能說盡到責任?!?/p>
綜上所述,本文筆者就翻譯中造成隱與顯的諸多因素進行了粗淺的探討,也是希望能夠通過本文筆者的闡述,讓更多的人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在翻譯過程中譯文勢必會在呈現(xiàn)的過程中,有別于原文的一些典型的、跨語言的、普遍性的特征。因此,要想進一步挖掘翻譯中的共性,使譯文能夠更好的忠于原文,就必須做好翻譯中隱與顯的研究,為翻譯研究工作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并且為語料庫的發(fā)展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料與手段。
[1]何瑋.英漢互譯中的顯化策略研究[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1(01)
[2]唐芳.國內外翻譯中顯化現(xiàn)象研究[J]. 外語教育研究. 2015(02)
[3]佟玉平.顯化策略在政論文翻譯中的應用[J]. 文教資料. 2014(22)
[4]丁燕.淺談顯化現(xiàn)象分析在翻譯實踐中的指導作用[J]. 赤子(上中旬). 2015(21)
[5]陳德元,黃建鳳.漢英口譯顯化現(xiàn)象探析[J]. 校園英語.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