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再現(xiàn)]
鈴聲響了,她有點緊張,面對著鏡頭,面對著聽課老師,她心里暗暗給自己打氣。
“你感興趣的問題在哪一小節(jié)?”。
“我感興趣的問題在第四小節(jié)?!睂W生回答。
“請朗讀給大家聽。”(生讀)
“能告訴我,你知道攔河大壩嗎?見過葛洲壩嗎?”
生搖搖頭。全班學生都不做聲。
“老師今天把它們請到了課堂上,瞧這就是攔河大壩,(出示圖片)這就是著名的葛洲壩(出示圖片),它是一座大型水力發(fā)電站,據(jù)說每年可發(fā)157億多度電呢,難怪人們稱它‘萬里長江第一壩呢!”學生們在底下發(fā)出噴嘖的驚嘆聲。
課堂圓滿結(jié)束,一切都在預料中!她松了一口氣,但一堂課下來,她又覺得自己就像演了一場戲。這個她,不是個例,很多時候,教師在準備公開課時,愛在教學的關(guān)鍵處下套。下套的目的很簡單,教師希望課堂不出岔子,自己全盤掌控;下套的結(jié)果很明顯,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精心準備的教案就能完美呈現(xiàn)。
這不,她,也正得意著。一位好心的前輩提醒她:“不要總設(shè)—些套給孩子鉆?!彼贫嵌此冀虒W過程,她猛然想到陶行知先生說過的話“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生學”。這個她,就是我,一個給學生設(shè)套,令學生成為“套中人”的語文教師。
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的引路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不應(yīng)該安排學生走哪條道路,而是應(yīng)該指引他朝更適合他的方向前進,引導學生主動去學。那么,語文課堂上,教師該如何讓學呢?
一、把作業(yè)的選擇權(quán)還給學生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他自己有選擇權(quán)。但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喜歡用一種方法牽制全班同學,例如布置同樣的作業(yè),長久一來,學生會將作業(yè)看成一種任務(wù),感受不到作業(yè)所帶來的提高與快樂,這在潛移默化中扼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個成語“殊途同歸”,教師如果也能強調(diào)教學的同歸,學生學習起來肯定會輕松不少。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剛布置完《問銀河》的作業(yè)——如果你是個小畫家,請畫畫斜拉橋或者攔河大壩;如果你是小書法家,請選擇詞語或課文來抄寫一下;如果你是小朗誦家,請將課文誦讀給爸爸媽媽聽;如果你是小作家,請模仿課文的寫法,繼續(xù)發(fā)揮想象,再去問問銀河吧。底下已有個別愛畫畫的小朋友已經(jīng)開始畫斜拉橋了;一個女孩子偷偷地湊過來告訴我:“老師,我的字漂亮,我想抄寫詞語給你看。”說完,她笑盈盈地回去了;另一個女孩子跟我約好時間講件郎織女》的故事給我聽。原來做作業(yè)也能這么快樂!
作業(yè)就應(yīng)該多元化,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去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朗讀,或書寫,或創(chuàng)作,或理解……把作業(yè)的選擇權(quán)還給學生,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會更高。
二、把課堂的提問權(quán)還給學生
愛問是孩子的天性,但課堂上,你會發(fā)現(xiàn),愛問的競?cè)皇抢蠋?。老師把一個、兩個、三個……無數(shù)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生疲于招架,無力思考,教師其實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學生的思考力。
一個真正懂教育的教師,應(yīng)該像陶行知先生一樣,懂得“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而這些鑰匙中的其中—把,就是提問。教師應(yīng)該把提問題的權(quán)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做學習的主人。
試想,如果我在指導《問銀河》段落學習的時候,問問學生,“在這一小節(jié)中,你有沒有什么想問的?”會不會比我刻意地去問“你知道攔河大壩嗎?見過葛洲壩嗎”來得更好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我重新調(diào)整教學設(shè)計,再上這篇課文的時候,一名學生就站起來說:“我想問什么是攔河大壩呢?”我反問孩子:“你覺得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學生談自己的想法。緊接著,一個又一個孩子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進行了提問,我就以學定教,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提問很有價值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了。
把課堂的提問權(quán)還給學生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
三、把思考的空間權(quán)還給學生
很多時候,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剝奪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課后,總是用布置—些簡單的、機械式的抄寫作業(yè)。學生在老師的“疼愛”之下,被“愚”化了,不愛思考了。
“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比绻皇且晃逗唵蔚馗嬖V他們答案,學生的印象不深刻,唯有經(jīng)過思考,才能將所學內(nèi)化于心。課前的預習,就是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在《問銀河》這篇課文里,有很多學生不太理解的詞匯,如:“銀河”、“航標燈”、“斜拉橋”、“葛洲壩”、“攔河大壩”,試上時,我也發(fā)現(xiàn)學生對個別詞語不夠了解。這引起了我對預習的重視,于是,我調(diào)整教學設(shè)計,通過預習單,引導學生將不理解的詞語弄明白意思,將難懂的句子初步書寫體會。一個真正懂教育的教師,就應(yīng)該鼓勵學生思考,學生課上解決不了的,課后解決,課后解決不了的,回家解決,嘗試用查字典、上網(wǎng)、翻閱雜志、咨詢父母等形式去尋求答案。
多讓孩子思考,能使學生擺脫局外人的學習狀態(tài),真正融入到課堂中來,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把中肯的評價權(quán)還給學生
傳統(tǒng)的教師,高高在上,以獨斷的對錯評價對待學生的回答,學生可能在不斷的否定中喪失了信心。如今,教師不斷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給學生評價權(quán),促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評價權(quán)交給學生。學生有了評價權(quán),才能激發(fā)學習的主人翁意識。然而,我在執(zhí)教《問銀河》時,在這方面做得很欠缺,當提問小作者的觀察順序,第一個學生馬上回答由下往上,這個回答出乎我的預料,在慌亂之中,我直接否定他的回答,沒有另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課后,我與學生交流,原來有一部分同學知道答案,只是苦于沒有回答的機會。頓時,我意識到我錯失了一次讓學生相互評價并辯論的機會,這對學生來說,是損失。課堂上,教師將評價權(quán)還給學生,才能實現(xiàn)師生真正的平等。
不要讓孩子成為知識的階下囚,不要讓孩子成為教師虔誠的信徒。我們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在語文這片海洋中自由馳騁。懂得歸還主動權(quán)給學生的教師,是懂得教育真諦的教師,希望你我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