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民
東亞合作始于東盟。1967年東盟成立,東亞第一個區(qū)域化合作組織誕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和區(qū)域化浪潮興起,歐美的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發(fā)展迅速。1992年1月,第四屆東盟首腦會議決定用15年時間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qū)(AFTA)。亞洲金融危機后,AFTA進程幾次提速,2002年底基本建成,六個老東盟成員的平均關稅下降至0-5%,四個新東盟成員也有65%的產品納入降稅目錄。
上世紀90年代末,東盟與中日韓分別開展機制性對話,2002年末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qū)談判,之后分別與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啟動自貿談判,最終形成以東盟為軸心、五個10+1為輪輻的區(qū)域一體化格局。
1997年底,東盟邀請中日韓在吉隆坡召開首次東亞領導人會議,共商克服亞洲金融危機之策,拉開了10+3合作序幕。此后,東盟又推出10+6合作框架,即10+3+3(印、澳、新西蘭)。在此基礎上,東盟又邀請美、俄參加,形成了東亞峰會。無論是10+1,還是10+3、10+6、10+8,圓心都是東盟。東盟在區(qū)域合作中不僅發(fā)揮了功能性平臺作用,也儼然成為亞太地區(qū)一大權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