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
對于菲律賓單方面發(fā)起的“南海仲裁案”,五人臨時“仲裁庭”7月12日給出了最終裁決。一邊倒的結果出乎國際法學界與南海研究界大多數研究者的意料。中國政府明確表示,對整個案件的立場依然是不參與、不承認、不接受。裁決結果無疑強化了中國與東盟聲索國特別是菲律賓之間的對立。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還會堅持2014年提出的“雙軌思路”么?
筆者的回答是:中國將繼續(xù)執(zhí)行“雙軌思路”,但局部可能有所調整。
原因一,中國在2014年提出的“雙軌思路”的核心內涵是:同意在多個聲索國共同參與的框架下處理南沙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東盟作為整體可以在南海的和平與穩(wěn)定中發(fā)揮作用。中主提出這一思路,是因為2014年981鉆井平臺事件后美國等域外國家直接介入南海問題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中國原先“只能在聲索國之間經雙邊渠道處理爭端”的態(tài)度已不適應新形勢,“雙軌思路”將大致滿足東盟國家對南海問題的關切,從而起到“以有限、相對可控的地區(qū)化來防止無限、不可控的全球化”的效果,并且確保中國與東盟國家把處理雙方關系的主要精力放在推進“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貿區(qū)升級版等合作議程上。中國一直認為,南沙爭端僅是聲索國之間關系的一部分,不應因局部問題影響彼此關系的大局,管控分歧、做大共同利益蛋糕更為重要。中國的這一思路迄今沒有變,中國不會放棄“雙軌思路”。
原因二,中美已經成為南海戰(zhàn)略博弈的主角。在美國看來,利用“仲裁案”從國際輿論、國際法等方面削弱中國南海主張的目的已經達到,階段性地完成了其作為“全球霸主”的角色任務,與中國在南海開戰(zhàn)又不屬于政策選項,那么,只要中國不繼續(xù)大力強化在南海的軍事存在,不妨把應對重點逐步轉向與中國接觸、合作的一面,畢竟南海問題只是中美關系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過度刺激中國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作為有經驗的“霸主”,美國自然知道處理南海問題的最好辦法是當事方直接談判。因此,在與中國進行多輪溝通后,美國采取撤走軍艦等方式為南海局勢降溫,鼓勵菲律賓同中國直接對話,并派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珊·賴斯訪華為奧巴馬來華出席20國集團杭州峰會鋪路。在仲裁結果出來前,中美雙方的全球外交博弈表明,南海問題已經國際化。但減少域外國家的干預依然是中國的政策目標,因此,美國的上述舉措有利于中國翻過“南海仲裁案”這一頁,落實“雙軌思路”。
原因三,菲律賓很清楚,它認定“有拘束力”的裁決實際上沒法執(zhí)行,要求中國兌現裁決只會引發(fā)中國強力反制,反正仲裁已經獲得超乎期待的結果,不如以退為進,利用政府換屆、總統(tǒng)換人的機會“就坡下驢”,通過與中國的直接談判獲取實實在在的好處,改變此前對華雙邊關系停滯、菲幾乎被排除在“一帶一路”建設之外的局面。東盟其他國家特別是非聲索國,更不愿受到“仲裁案”波及而影響與中國的合作。菲律賓新政府愿意回到談判桌前,意味著中國對菲預期目標部分得以實現,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弱化裁決的影響力,為未來徹底消解其惡劣影響創(chuàng)造條件。7月25日中國與東盟十國外長在老撾萬象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承諾全面有效完整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并在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實質性推動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這預示著,2013年未曾中斷的“準則”談判進程可能將進入加速期。
總之,“南海仲裁案”不過是中國貫徹“雙軌思路”過程中的一個插曲,雖然引發(fā)了嚴重的外交戰(zhàn)、輿論戰(zhàn)、法律戰(zhàn),但中國很清楚,作為對外關系頂層設計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不應因一時一地的干擾而發(fā)生動搖。繼續(xù)落實“雙軌思路”將助推周邊外交,有利于把東南亞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要求中國在強化與東盟經濟合作、推進與東盟人文、社會交流的過程中,也能不斷深化彼此在安全領域的合作,最終使中國成為地區(qū)安全的提供者和保護者。對于正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全球性大國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南海問題已成為東盟國家最關切的地區(qū)安全問題。中國的角色任務是:主導設計出一套包容性的解決方案,既守住自己的核心、重大利益,也容納東盟國家的合理關切,同時為其他南海國際航線使用國所接受。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zhàn)略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