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欣華 (廣東南方歌舞團有限公司 510000)
惜別伊人,脈脈柔情
——詞曲《長亭怨慢》演唱時所表達的美學意境
安欣華 (廣東南方歌舞團有限公司 510000)
宋代文人音樂家姜夔創(chuàng)作的《白石道人歌曲》是中國古代聲樂史上保留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帶有記譜的詞曲集,其中的十七首自度曲更是詞曲音樂中的精華?!堕L亭怨慢》是其中的一首,表現(xiàn)的是姜夔與昔日情人分別時的場景,詞曲中表現(xiàn)出了一種哀婉的脈脈柔情美學意境。
姜夔;詞曲;美學意境
長亭怨慢
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xié)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桓大司馬云:“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予深愛之。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
遠浦縈回,暮帆零亂向何許。
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shù)。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huán)分付。
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中國古代的文人音樂家有著獨特的審美品位與審美追求,他們懷著入世之觀念,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態(tài)度,觀察著這個世界。“他們具有優(yōu)良的教育背景和敏銳的思維模式,他們把握著當時歷史最為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內(nèi)容,在他們的文藝作品中,有著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的最為深邃的思想,實踐經(jīng)驗與理論深度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契合?!?姜夔正是這樣一位文人音樂家。
姜夔作有自度曲十七首,而其中的《長亭怨慢》是他的優(yōu)秀作品之一?!伴L亭”,這個詞語總能引起人們內(nèi)心無盡的惜別之情,很多古人用“長亭”“古道”來表達內(nèi)心的送別之情。姜夔正是借用古意,用“長亭”來抒發(fā)他對昔日戀人的內(nèi)心獨白。姜夔在1190年期間回到合肥,與合肥初戀女子回憶往日舊情。此曲是1191年姜夔離開合肥時,與戀人惜別而作,整曲都流露出了詞人內(nèi)心無盡的憂思與惆悵,感情深濃真摯。
樂曲采用F宮調(diào)式,旋律委婉起伏,情意綿綿。上闋并沒有正面道出離別的情景,而是借景物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離愁。起句“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币炎屓烁惺艿搅丝|縷孤意,春風吹盡了枝頭上的柳絮,處處人家都柳蔭深濃,遮蔽著門戶。此曲雖是宮調(diào)式,但起句卻以“羽”音進入,立即給樂曲蒙上了一層憂傷的色彩。(見譜例1)
譜例1:
第二句“遠浦縈回,暮幡零亂向何許。”遠處的堤岸迂回曲折,暮色與船帆渾為一體,船兒交織穿梭,行色匆匆,暗示著詞人將乘舟離去。此句旋律已不是一音一字相對,而更多使用的是三音對一字或兩音對一字(第5、6小節(jié)),這樣延緩了旋律的進行,更使人覺得思緒漫漫。(見譜例2)
譜例2:
第三句“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詞人借柳樹發(fā)揮,嘆息自己經(jīng)歷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像長亭柳樹那樣不見衰老的。詞人特意在“矣”字處運用了一個延長音(第11小節(jié)),把離愁的無限感慨在余音中盡情流露。(見譜例3)
譜例3:
第四句“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本o接上句提出的反問,證明如果長亭樹有情的話,見到這么多黯然神傷的離別場面,也早就憔悴不堪了。此句旋律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旋宮轉(zhuǎn)調(diào)到了G宮系統(tǒng)(第13-14小節(jié)),這種短暫的轉(zhuǎn)調(diào)只有一個樂逗的時間,但給人一種突然迷離之感,這也正是為了表現(xiàn)要對上一樂句的反問做一個解釋,所對應的曲文“樹若有情時”在詞意上是一種假設,這種假設與轉(zhuǎn)調(diào)的樂句相結(jié)合,更能體現(xiàn)出詞人惘然若失的內(nèi)心感受。(見譜例4)
譜例4:
下闋道出了詞人在別后途中的思緒。首句“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shù)。”其中“日暮”二字與上闋結(jié)尾的“如此”二字在音樂上采用了疊尾的手法(第16-18小節(jié)),使兩個樂段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形成平穩(wěn)的過渡。下闋開始,旋律線條起伏變化較大,跳進增多,預示詞人內(nèi)心的情感波瀾已迭起云涌,因為暮降船行,行者回首翹盼,只有亂山聳立,連“高城”都看不見,更何況城中的伊人的蹤影呢?(見譜例5)
譜例5:
第二句“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huán)分付。”作者借用唐代韋皋、玉簫的典故,回味著臨別時伊人的叮囑,表明自己不會像韋皋那樣忘記叮囑之言。樂句前半句多是三音或二音對一字(第22-23小節(jié)),旋律在高音區(qū)徘徊,后半句突然下行八度跳進,然后旋律再以三度上行(第23-24小節(jié)),起伏如此之大,行者對戀人難舍難分的情懷不言而喻。(見譜例6)
譜例6:
緊接著“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音樂情緒仍在激動中,旋律線條多起伏變化,表明了詞人對誓言的決心,一定要早早回來,但又怕紅花般的歌女飄搖不定,不能自主命運,前途難測。如此矛盾的心理真是思緒繁重,故以“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眮硎瘴?,此處作者所作旋宮轉(zhuǎn)調(diào)與上闋音樂相同,這使得樂曲在變化的同時又形成了統(tǒng)一的因素。樂句中四次跳進的出現(xiàn)(第31-32小節(jié)),把詞人心中滿腔的感慨一并迸發(fā)出來,即使有再鋒利的剪刀,也剪不斷這千縷的愁思。(見譜例7)
譜例7:
整首樂曲十分細膩地表現(xiàn)了詞人與戀人分別時的內(nèi)心感受,情意真切,感人至深。上下兩段的變化對比,既讓我們看到了其各自的特點,又看到了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無論是詞風還是曲風都有姜夔獨自的特色,韻味讓人愈品愈深。
注釋:
1.趙建學.實踐美學視域下的姜夔音樂美學觀[D].星海音樂學院,2015.
[1]劉明瀾.論姜白石歌曲的風格[J].音樂藝術,1995(1).
[2]修海林.宋代詞樂的創(chuàng)作特點[J].音樂研究,2003(1).
安欣華(1981-),女,漢族,籍貫黑龍江,畢業(yè)于星海音樂學院,本科學歷,工作于廣東南方歌舞團有限公司,三級演員職稱,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