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116000)
“大”和“小”的不對稱問題研究
——兼談網絡新詞語“小鮮肉”
王 寧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116000)
“大”和“小”是一對反義詞,多數(shù)情況下用來區(qū)別量的多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和“小”在修飾一些時間名詞、稱謂名詞和具體名詞時往往體現(xiàn)出語義和語用的不對稱現(xiàn)象,在稱謂名詞前,這種不對稱現(xiàn)象體現(xiàn)的更加明顯。隨著網絡新詞語的不斷“更新?lián)Q代”,新詞新語的創(chuàng)造,更是將“大”和“小”的不對稱現(xiàn)象劃分開來。
大;??;不對稱
現(xiàn)代漢語的稱謂名詞系統(tǒng)比較復雜,王玨(2001)把成為名詞分為10個類別,包括親屬稱謂名詞、官職稱謂名詞、職稱及學位稱謂名詞、職業(yè)稱謂名詞、姓名稱謂名詞、敬稱名詞、謙稱名詞、昵稱名詞、惡稱名詞等。本文借鑒王玨對稱謂名詞的劃分,例舉如下:
(一)有“大+稱謂名詞”,也有“小+稱謂名詞”。他們在分布形式上對稱,但意義不對稱,例如:
在稱謂名詞“藝術家”“工程師”前,加“大”表示一種尊敬、仰慕的思想感情?!靶 弊钟迷诼殬I(yè)前則是代稱在某些方面有特長或者嘗試做大人們所做的工作的少年兒童。“小藝術家”“小工程師”不一定是真正的音樂家、工程師,而是一些兒童在藝術和建筑工程方面表現(xiàn)出了一些才能,人們就用“小+稱謂名詞”的形式來代稱他們,這里的“小”指的是年齡的小,具有褒揚的含義。
有時候,當這種結構出自說話人自己,“大+稱謂名詞”表示出一種自信或者自傲的感情,比如“我堂堂一個大廚師,怎么能不敢下廚?”;“小+稱謂名詞”則表示一種謙虛、自嘲甚至是自卑的感情,比如“我只是一個小經理,哪有得那么大的權力?”而用“小”稱呼別人,則是對對方的輕視,比如:“他啊,在這里混了二十來年不過是個小科長?!?/p>
(二)有“大+稱謂名詞”,沒有“小+稱謂名詞”。他們只是分布形式上對稱,例如:
稱謂名詞“董事長”、“校長”分別代表著一個集團的最高權力者、綜理一個學校全校校務的行政負責人。在這兩個稱謂名詞前加“大”同樣含有尊敬、仰慕之意。而“小”不能用來修飾類似這種具有領域內“最高層次”含義的稱謂名詞前,語用不符,不能加在這樣的稱謂名詞前。
(三)有“小+稱謂名詞”,沒有“大+稱謂名詞”。他們只是分布形式上對稱,例如:
像“科長”“處長”這一類稱謂名詞,在社會地位上并不是處在很高的位置,職銜不是很高,在領域內影響力較小?!按蟆彼淼淖鹁础⒀瞿街庠谶@里講不通,所以只能用“小”所具有的“程度淺”“次要”“附帶”之意來修飾。
(四)沒有“大+稱謂名詞”,也沒有“小+稱謂名詞”。例如:
稱謂名詞“國家主席”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代表,也是國家機構之一。“國家主席”作為國家的政要首腦,對外代表一個國家,國家主席只有一個,沒有“大”“小”之分,可以有正副之分。同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最高領導人,沒有“大小”只有正副之分。
此外,還有一些具體名詞,像“大家、小家;大伙、小伙;大俠、小俠;大帝、小帝;大敵、小敵;大人、小人”等都體現(xiàn)出“大”和“小”作為區(qū)別詞的特征,而不是形容詞。此外,在有的具體名詞前,只能用“大”而不能用“小”,像“大敵”、“大帝”之類即是。
“小鮮肉”用于形容男藝人,指年輕、帥氣的新生代男偶像。一般是指年齡在12-30歲之間的性格純良,感情經歷單純,沒有太多的情感經驗,并且長相俊俏的男生。也有引申義主指年齡在12到20歲之間的性格純良,感情經歷單純,沒有太多的情感經驗,并且長相美麗的女生。在這里,“鮮肉”這一名詞引申,指代一類具有鮮嫩皮膚、長相俊俏的年輕人,尤指年輕的型男偶像,“小”字加上這一類名詞,則體現(xiàn)出“小”的形容詞性質,形容這一類人年齡小,年輕有活力?!按?鮮肉”這一說則不符合人們的心理,把“小鮮肉”三個字拆開來看,“鮮”代表新鮮,新生的,可以與“小”的形容詞詞義相關,而不能與“大”的形容詞性質相關。
“大+鮮肉”這一說法到目前為止尚不存在。網絡上其反義詞是“老臘肉”。如果“小鮮肉”與“老臘肉”是一組反義詞,用同樣的方法,把“老臘肉”拆開來看,“臘”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的一條解釋是:冬天(多在臘月)腌制后風干或熏干的(魚、肉、雞、鴨等):~肉丨~魚丨~味。這里把腌制后風干熏干的臘肉來比作人,形象的顯示出一種人的皮膚皸皺、老氣橫秋的特點?!芭D”字引申出皮膚干皸、褶皺、沒有光彩,可以與“老”的形容詞義“年老、老氣橫秋、缺乏朝氣、暗淡無光”相關。而“大”并不能與“小”在這一表示“新老”的反義關系中形成對稱。
“大”和“小”作為一對反義詞在修飾時間名詞、稱謂名詞和一些具體名詞時起到了“區(qū)別詞”的作用,而在一些網絡新詞語的“大”“小”不對稱的現(xiàn)象中,則起到了形容詞描述名詞“量”的情況。這也意味著新詞語中“大”和“小”的不對稱現(xiàn)象更來源于社會的評價標準、心理對語用、認知、文化的影響。
[1]宋玉柱.“大”的區(qū)別詞用法[J].中國語文,1994.
[2]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精編[J].素質教育大參考:a版,2012.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商務印書館,2010.
[4]趙元任.語言問題[M].商務印書館,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