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遠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Understanding of Sea Fog over the China Seas簡介
李鵬遠
黃海和東海海霧霧季起始于4月,8月結束,霧季的開始源于局地海陸溫差形成的淺的反氣旋,而8月霧季的結束和東亞—西太季風的大尺度變化有關,黃海盛行風由南風向東風轉變,終止了海霧維持所需要的從南部平流而來的暖濕氣流。
氣象出版社,2012年
海霧是懸浮在海上和沿岸地區(qū)上空大氣邊界層內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得大氣水平能見度小于1km的天氣現(xiàn)象。由于與海霧相伴隨的大氣低能見度往往會對海上或近海的人類各種活動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會導致海上或沿海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因此海霧在沿海地區(qū)受到廣泛關注。
大量的觀測事實和研究表明,中國的渤海、黃海以及東海是海霧頻發(fā)的區(qū)域。已故的中國海洋大學王彬華教授在海霧研究方面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被學術界公認為是中國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海霧的杰出專家,他1983年出版的專著《海霧》一書,受到廣泛好評。周發(fā)琇教授等作為第二代海霧研究工作者,對我國海霧研究的發(fā)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海洋大學的傅剛、張?zhí)K平、高山紅教授和李鵬遠博士作為第三代海霧研究工作者,在最近十多年中為推動我國海霧研究的發(fā)展做了有益嘗試,該海霧研究團隊于2012年1月在氣象出版社出版了英文專著Understanding of Sea Fog over the China Seas一書。該書集中收錄了四位作者最近十多年在國際學術期刊,如Journal of Climate,Atmospheric Research,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等發(fā)表的12篇論文,是21世紀最初十多年該海霧研究團隊在監(jiān)測和模擬中國海海霧、提高對海霧認識水平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的集中總結。
全書共215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個例研究;第二部分是綜合研究。
1)個例研究:黃海海霧以平流冷卻霧為主,主要發(fā)生在每年的4—7月。研究者主要利用RAMS和MM5模式對春、夏季黃海海霧個例的形成機制進行研究,并結合GOES-9衛(wèi)星資料,對海霧的演變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還利用MTSAT-1R衛(wèi)星資料對夜間黃海海霧進行了分析。觀測資料結合衛(wèi)星資料可以較好地描述海霧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為模式模擬結果驗證提供依據(jù)。
2)綜合研究:主要研究黃海和東海海霧的氣候特征、大尺度環(huán)流場的作用、春夏季海霧的對比分析、大氣邊界層變化特征、海洋鋒在海洋邊界層中的作用等。黃海和東海海霧霧季起始于4月,8月結束,霧季的開始源于局地海陸溫差形成的淺的反氣旋,而8月霧季的結束和東亞—西太季風的大尺度變化有關,黃海盛行風由南風向東風轉變,終止了海霧維持所需要的從南部平流而來的暖濕氣流。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年2期